張村鄉位于沁水縣西南向15公裡處。這裡有傳承至今的大量文物古迹:有聞名三晉的鹿台山香岩寺,有造型古樸大方的劉家溝石拱橋,有保存較為完好的老鹳嶺摩崖造像等。張村鄉曆史厚重,文化燦爛,風景秀麗,景色宜人,自古深受文人墨客的喜愛,為如今張村鄉境内的景點留下千古佳作,僅贊美鹿台風光的詩作多達30多首。張村是一個富有詩意的鄉,這裡不僅有着獨特的風光,最重要的是還有着山川的靈氣,來到這裡必然會讓你不虛此行,感受不一般的風景和人文氣息。
鹿台風光
鹿台山,位于張村鄉馮村村境内。據《山海經》記載:鹿台其山,以台拱疊為山,雄立群山之中。山中有鹿,常年嘶鳴,故名曰:鹿台山。
鹿台山鐘靈毓秀,山勢峥嵘,迤逦東南,疊嶂起伏,主峰海拔1463米。遙望朦胧的遠山,籠罩着一層輕紗,影影綽綽,在飄渺的雲煙中忽遠忽近,若即若離,就像是幾筆淡墨,抹在藍色的天邊,構成一幅美麗的畫卷。
古人雲:“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鹿台山風光旖旎,俨如天然公園,因寺廟冠以其名,世世代代被邑人奉為神聖之地而頂禮膜拜,也成了文人墨客的必遊之地。明代戶部尚書陽城王國光受沁水西文興柳遇春之邀,遊曆鹿台時,留有《遊鹿台山》詩雲:
曲徑攀崖登鹿台,天下勝景小蓬萊。
星雲月夜林中靜,仙樂自空天宮來。
天池如鏡鑲山嵩,石泉叮咚半山中。
嫦娥聞聲月伴舞,迷戀人間忘返宮。
清代的鄭琬,沁水蒲弘人,在《過鹿台聞仙樂》詩中是這樣描繪的:
尋勝披荊上鹿台,雲煙飄渺宛蓬萊。
天風吹下笙箫韻,可是缑山子晉來。
一曲霓裳月下聞,山鳴谷應夜初分。
徘徊欲覓知音侶,鹿倚長松鶴倚雲。
鄭畹将鹿台仙樂比作神仙王子晉的笙箫聲,比作唐玄宗在月宮聽到《霓裳羽衣曲》,對鹿台仙樂贊歎不已。
山雖無言,然非無聲。陣陣松濤,是經曆千年曆史滄桑的傾訴;潺潺流水,是對流逝歲月的記錄;篇篇詩文,是對鹿台無限風光發自内心的贊美。
近幾年來,張村鄉借助山西省康養旅遊産業發展的強勁東風,深挖資源潛力優勢,突出“太行人家·如畫沁水”“國學康養旅遊小鎮”主題,邁出了鄉村振興的铿锵步伐。如今,鹿台山,已取得了“全國森林康養基地”的牌子,被列為了“全市百村百院開發項目”,不僅設立了鹿台山文化研究會,還推出了諸如“舞蹈、漢服秀、撫琴”等一系列活動,實時舉辦各種文化藝術節。目前,鹿台山已設立“國學講堂”“鹿鳴茶社”“墨香書畫院”“鹿台藥泉”“國藥醫養中心”等有品位有格調的康養旅遊項目,将形成一個集避暑納涼、品茶論禅、觀星看月、修身養性的高端康養基地。
鹿台積雪
鹿台山最獨特的景觀,是山巅積雪春夏不融,風光奇異,因稱鹿台積雪,列入沁水古十景之一,沁西群山,蔥郁森秀,獨鹿台山高峻危拔,萬山之中,一點獨白,仿佛超世脫俗,高潔不染。明代陳熙《鹿台積雪》詩雲:
鹿台别有一乾坤,六月如蒸雪尚存。
借問山間花鳥信,四時何日是春溫?
其實不用借問,沁水向來有“四十裡寒冰地帶”之稱,氣候較寒,春來較晚,尤其是沁西,多高山大谷,山風陰冷。舊時的沁水,舜王坪夏日積雪不融,東烏嶺夏日積雪不融,鹿台山亦夏日積雪不融。如今全球氣候變暖,鹿台山、東烏嶺、舜王坪積雪夏日不融之景已不複存在,但沁水氣候依然夏日涼爽如秋,春花姗姗遲綻,六月方才開放,明代詩人楊子器《鹿台積雪》即如此寫:
香嵓寺景似天台,萬岫千峰擁翠來。
雪滿寒崖春不解,直從六月見花開。
王徽為明代應天(今江蘇南京)人,明英宗天順年間進士,授南京刑科給事中。成化年貶官貴州,辭官家居,十年後的明孝宗弘治元年(1488)複官陝西左參議。沁水李瀚曾長期居官南京,與王徽相近,特邀王徽沁水做客。他們在遊鹿台山時已是六月天氣,但這裡依舊白雪皚皚,銀裝素裹,飛珠濺玉,天地一色,一種脫胎換骨似的清新雅韻撲面而來。這對生長在南方的王徽來說,除了驚訝,更是震撼。于是,觸景生情寫下了《鹿台積雪》一詩:
層巒疊嶂郁苕荛,六月山中雪未消。
往來行人遙望處,隻疑岩壑是瓊瑤。
張村有河名曰蘆葦河,源出鹿台山。《方輿紀要》,蘆河在沁水縣南,源出鹿台山,流經陽城縣東十八裡,合於沁水(沁河)。蘆葦河從鹿台山上流下來,像一匹烈性的馬,在峽谷裡,騰空飛蹿。流經蘆坡平緩地,天空倒映在清淩淩的河水裡,小河更藍了。白雲倒映在清淩淩的河水裡,小河更白了。綠樹倒映在清淩淩的河水裡,小河更綠了。小河鑲嵌在綠色的田野上,是那麼柔媚。源源不斷的河水,兩岸迷人的景色,構成了一幅令人心曠神怡的美麗畫卷,它充滿着詩情畫意,有誰不為之陶醉呢?因此,古人留有“茫茫一片蘆葦蕩,不知城郭在何方。蘆葦風吹波浪滾,蘆絮飛揚如雪霜。”的贊美詩句。
廟宇文化
廟宇不僅是以神靈為中心營建起來的宗教場所,也牽扯到既有民衆的宗教生活,也有他們的世俗生活。然而,宗教之所以能在民間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其原因不在于它的宗教生活,而是宗教的世俗化。因此,廟宇在民間文化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張村鄉境内主要寺廟有:鹿台寺、石聖寺、青林寺、老管嶺摩崖造像、南闆橋玉皇廟、馮村五谷廟、肖莊大廟等。每一個村都有着許多神的傳說,每一處寺廟的背後,都深藏着一個鮮為人知的傳奇故事。
【鹿台寺】 鹿台寺位于山岚深濃的鹿台山腰,與張村鄉馮村村郝家山自然莊毗鄰。廟宇坐北朝南,建築面積約8000平方米。
據《澤州府志》記載:東漢時期,兩名西竺僧人曆遊中原名山大川後,來到鹿台山,發現山中有一天然崖洞,洞内香氣四溢,芳馨濃郁,百轉回腸,便将所攜帶的佛經聖卷藏于此洞,故鹿台寺最初稱為香岩寺。西竺僧人在此修行數年後,将藏經處繪制成圖,帶回洛陽白馬寺留存,後返西竺。公元148年,東漢恒帝劉志(年号建和)二年,白馬寺主持安世高在翻閱經書時,發現鹿台山藏經圖,親自到鹿台山香岩寺取走經書,用20餘年的時間将其翻譯成95部115卷。從此鹿台山香岩寺便名揚天下,遂後曆代高僧在此宏揚佛法,廟宇的規模也逐漸擴大。每年的三月三廟會,信徒從四面八方雲集于此,焚香拜佛,香煙缭繞,人流如潮,其場面宏大,成為澤州方圓裡佛教界的一大盛事。
鹿台寺的前身為香岩寺,自古有之,始建于漢,鼎盛于唐宋。鹿台寺一進三院,前院是戲樓及僧、俗休憩之所,中院是大佛殿,後院是千佛殿和羅漢堂。寺内建有山門、天王殿、觀音殿、祖師廟、龍王廟、地藏殿、羅漢堂、大雄寶殿、千佛殿、藏經閣、念佛堂、塔林、齋堂、客堂、磨坊、廊房、禅房等。
據碑載清乾隆二十七年重修千佛殿,中院重修于乾隆四十年,乾隆五十年維修千佛殿一院,清嘉慶二十四年重修。經曆代修建,雕梁畫棟,雍容典雅,金碧輝煌。樓閣殿堂塔柱建築群落布局有序,是一處享有盛譽的佛教聖地,其氣魄恢宏、莊嚴肅穆的氣勢一直持續到建國初期。
1953年,沁水縣城大規模擴建,不惜将鹿台寺全部拆除,将大量的木材、石材、磚瓦拉回縣城它用,一座聲震三晉的名寺就這樣毀于一旦。隻留下一些破磚爛瓦,殘垣斷壁。一塊塊橫卧在草叢之中的石碑,雖然大都破損,但那雕工精美、線條流暢、形象豐滿的龍形圖案依舊清晰可見。碑首中間的佛像雕刻,雖然已經被人砸壞,然而依舊掩飾不住雕工的細緻。面對此景此物,實在令人傷痛。石碑雖然無語,卻聽到了它們深沉的哀鳴之聲。
【石聖寺】 石聖寺位于張村鄉張村村西。寺院原為兩進院落布局,現僅存後院,主要建築為正殿。此寺創建為唐代,明清多次重修。
石聖寺前院毀于何年不詳。現後院南殿已撤毀,現存有正殿、東西耳樓,東西廂房。正殿建于石砌台階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單檐懸山頂。廊檐鬥拱粗壯,共七組,拱有斜抹,單下昂。前檐施四根方形石柱,礎作鼓形。屋頂琉璃脊背,十分精美,脊為麒麟寶葫蘆。正殿前砌一組矮磚花牆,東西兩邊各有五級石階通道。
正殿東西各有三間耳房,二層飾有樓杆。東西各有十餘級石階,可達東西耳樓和東西廂樓。東西廂樓上下各十幾間,下層無柱,上層頂六根木柱,飾有樓杆。
寺外門口有一石經幢,經幢高4米,徑約50厘米,八角形,經幢座刻蓮花,項蓋上刻滾蘇寶頂,身刻佛,還有陀羅尼經,并有線刻供養人像。年号未見,按文字推斷為唐代。
【香林寺】 香林寺位于張村南嶺,有着160多年的曆史,雖說此寺知者甚少,但寺廟建築保存比鹿台寺,石聖寺要好的多。香林寺近在咫尺卻為什麼鮮為人知,百思不得其解。查閱古今縣志、沁水百科全書、沁水佛教史料蒐編等,均未查到有關香林寺的隻言片語。
香林寺坐北朝南,占地面積約1200平方米。據寺内石碑記載,始建于清鹹豐三年至八年。寺廟一進兩院,前院已毀,僅存後院。主要建築有山門、正殿、南殿、兩側分為東西耳殿、東西廂房。
山門前施二根方形石柱,柱礎雕有獅子,上托三組木拱裝飾已毀。正殿據石砌台基上,面闊三間,進深五椽,平面形制為長方形,單檐懸山頂。廊檐鬥拱粗壯,共七組,拱有斜抹,單下昂。前檐施兩根圓形石柱,礎作鼓形。殿門頂方書有“明心見性”四個大字。
南殿結構為兩層,前檐施方形石柱兩根,面闊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皆為樓房。正殿西耳房外牆上鑲有一塊石碑,記載了香林寺曆史與由來。
寺外山門東側有棵年代久遠的古槐,樹幹粗壯,枝葉茂密,頂如華蓋。雖曆盡滄桑,卻毅然蒼勁挺拔、生機無限。
槐樹下路邊散落着兩塊石碑,一塊為大清鹹豐六年覺靈和尚圓寂之碑,另一塊是大清同治八年寺内主院立碑,由于碑面磨損嚴重,具體内容已無法辨認。其寺廟因年久失修,大部建築危危可及,隻有山門柱礎經典的獅子和寺内石刻見證着當年的繁華。
【老鹳嶺摩崖造像】 老鹳嶺摩崖造像位于張村鄉堡頭村悍峪東北老鹳嶺山腰,開鑿于老鹳嶺北坡黃沙岩體上,分布面積為13平方米。造像呈東西走向,東西一字排列,共有2龛。西龛分上下兩層。上層尖拱龛,高1.18米,寬1.5米,内雕一佛二菩薩二金剛,一菩薩一金剛已毀,佛像高0.5米,座高0.4米,龛内風化比較嚴重,現僅存馬駝經書等内容;東龛為尖拱龛,龛内正中為坐佛,兩側為菩薩弟子各一尊,臉龐寬闊,濃眉大眼,頭發齊肩,略顯卷曲,有着明顯的西域相貌。佛後飾有背光,背光兩側雕有飛天,佛像高0.77米,佛座素面。整體雕刻形象逼真,形态各異,有的甯靜端莊、和藹可親;有的金剛怒目、氣魄雄強;有的雕刻細膩,技法娴熟。有較高的曆史和考古研究價值。
人文景觀
張村鄉擁有衆多的曆史人文景觀,境内不僅有古石橋、石牌坊、古廟宇、古戲台等人文景觀,還有社火、戲曲、鼓書等民俗風情資源以及木雕石刻等風物特産。近幾年來,張村鄉緊緊圍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綠色生态發展理念,正逐漸建設成為“如畫沁水”中的一顆璀璨明珠。
【文化牆】為進一步營造鄉村濃厚的文化氛圍,加強農村精神文明建設,張村鄉在改造提升和最美村落項目建設中,将文化牆列入規劃建設,使文化牆成為鄉村振興的文化主陣地,讓社會主義新農村處處充滿了濃郁的文化氣息。
一牆一風景,一牆一陣地。一幅幅内容不一、風格各異、妙趣橫生的田園畫、山水畫,一條條富含哲理的諺語、村規民約,一個個“道德模範”“标兵戶”“新鄉賢”等鄉村光榮榜和村情村史小故事以文化牆為載體,将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脫貧攻堅、榜樣模範人物、村規民約等内容,以村民喜聞樂見、通俗易懂的形式展現,深受群衆歡迎。
【石牌坊】 在鹿台山山間嶺坳的郝家山村,村口有一石牌坊,名為“郝氏功德牌坊”。由于長期的風剝雨蝕,牌坊早已殘破不全,但兩根飽經風霜的石柱,依舊昂然伫立,見證着曾經的輝煌。
明末清初,郝家山有位姓郝的老中醫,治病的手段非常高明。但他并不挂醫師牌子,也不标榜他會治病,隻是有緣遇着他,他才露一手,他不露便罷,他一露就是‘妙手回春’使病人馬上霍然痊愈。
相傳,清朝閣老田從典,陽城東關人。其夫人在京城因坐月子不幸病故,便讓心腹老管家領家丁士卒一行數十人,拉着夫人的屍體千裡回來安葬。在途經郝家山村,因山高路遠,人困馬乏,便在鹿台驿站中途歇息。沒想到正巧被這位姓郝的老中醫看到,他發現棺椁下面有鮮血,滴滴滲在土裡邊,便不加思索,斷然肯定地說:“此人有救”!同行的兵卒官人詫異地瞪大眼睛,親屬子女亦全都跪地叩拜求救,老管家心急如焚地說:“趕快開棺,救人要緊”。
說時遲,那時快,送靈柩的兵卒迅速打開棺椁,郝老中醫先是為病人輸入真氣,然後用大把的銀針紮向不同的穴位,最終病人緩緩醒來睜開了眼睛,蘇醒過來。在場的家丁士卒,無不為之稱奇。返京後,老管家立即向田閣老報告了夫人路上遇救的好消息,田閣老欣喜若狂,将此事禀報了皇上。後又在郝家山修建了氣勢非凡的石牌坊,以志銘其功德無量。
【寡婦橋】 寡婦橋位于張村鄉劉家溝。是一座橋身造型古樸大方,單孔石拱橋,呈南北走向。兩橋的基座以兩岸山石為基,淩空而架,頗為壯觀。潺潺流淌的小河從橋下輕輕而過,河水清澈如鏡,藍天白雲映入水中,遠處山巒起伏,山村和古橋相映成趣,這裡的一切猶如世外桃源般讓人心曠神怡。
石橋建于何年不詳。但因特定的人文傳說而知名,有的因其悠久的曆史而稱奇,有的留下一段美好的傳說或一則傳奇的故事,令這座古石橋充滿人文色彩。
傳說,這座橋是一位寡婦所建。很早很早以前,這條河每年都要發大水,山洪爆發起來,像一群受驚的野馬,從山谷裡奔來,勢不可當。不知有多少人因過河被洪魔吞噬,多少牲畜、财物被洪水卷走,人們望河興歎,愁腸百結,欲哭無淚。
劉家溝有一農夫,先後娶了四個媳婦都被洪水沖走了。在娶第五個媳婦後,有天陪着媳婦回娘家。在返回途中,忽然下起了大雨。過河時,正巧洪水順着山溝沖了下來,夫妻使勁拉着手緩緩前行,結果還是被卷入水中。在掙紮中,農夫用盡全力把媳婦推出急流,而自己卻被洪水沖走了。媳婦沿河找了三天三夜才找到了丈夫的屍體。媳婦成了寡婦,哭得死去活來,立志攢錢修橋。
為了攢錢修橋,寡婦白天下地幹活,夜晚紡線織布,舍不得吃,舍不得穿。數年後,開始尋名師,訪工匠,全部心血都用在了修橋上。寡婦那堅持不懈的精神感動了周邊村的人,他們有錢的出錢,沒錢的出力,大家齊心協力幫助寡婦實現了修橋夢。就在石橋竣工慶典之日時,寡婦卻由于勞累過度,永遠離開了人間。為了紀念她,鄉親們便把這座橋命名為“寡婦橋”。
寡婦橋的修建與傳說,是曆史發展的見證,具有一定的人文價值。如果對“寡婦橋”再進行适當的修繕,結合全域旅遊的開發,作為一個旅遊景點是個很不錯的選擇。
張村鄉地理優越,生态優良,風光獨好,文化燦爛。這裡不僅風景優美,還有極其豐富的宗教、詩詞、曲藝、民俗等文化内涵,曆史上像李瀚、王國光、王徽、楊子器、田從典等名人大家都曾為其揮毫潑墨,駐足流連。尤其境内鹿台山景點,更是因為沁水古十景“鹿台積雪”而聞名于世。除了滿滿的詩意,這裡還是全國森林康養基地,森林覆蓋率達85%,空氣中富含負氧離子,有“天然氧吧”之稱。将成為國學傳承和佛學禅修為一體的全國一流康養度假旅遊示範小鎮。如果你有機會,一定要到張村,來一個充滿詩意的生态養生之旅。(王紮根)
鹿台國學康養小鎮
七彩馮村
闆橋古村
石聖寺石經幢
香林寺
鹿台尋古
來源:沁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