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張載經典句子

張載經典句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8 05:37:34

“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是北宋張載一生為學的歸宿,也是其思想的精髓所在,馮友蘭先生稱其為“橫渠四句”。張載(1020—1077年),字子厚,陝西眉縣橫渠鎮人,北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理學的奠基人之一,關學的創始人,世稱“橫渠先生”。

張載經典句子(張載為天地立心)1

張載雕像

為天地立心

“天地之心”最早見于周易《複》卦彖辭,曰:“複,其見天地之心乎?”此處的“天地之心”是指天地間萬事萬物陰陽消長的規律性。張載的思想深受易學的影響,曾在長安坐虎皮椅講《周易》,并且著有《橫渠易說》,因此他所謂的“天地之心”是與易學密切相關的。張載用“太虛即氣”,解釋宇宙的起源和世界的本體,是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的體現,他同時提出了“一物兩體”說,認為任何事物都是由對立統一的兩面構成的。

張載所立的“天地之心”即揭示的事物運動變化的規律,就是建立在易學哲學基礎上的樸素的辯證唯物主義。《禮記》雲:“人者,天地之心也,五行之端也,食味、别聲,被色而生者也。”天、地、人是一個有機的整體,人在天地之間,是能知能覺者,所以被稱為“天地之心”。這是對人在宇宙之間地位的肯定,是對人的主體性的高度自覺。天地本無“心”,但人有“心”。因為”人”乃天地之心,所以“人心”體現了“天地之心”。

張載雲:“天無心,心都在人之心。”人把自身的價值觀念投射到天地之間,與天地合而為一。《西銘》雲:“乾稱父,坤稱母;予茲藐焉,乃混然中處。故天地之塞,吾其體;天地之帥,吾其性。民,吾同胞;物,吾與也”。“民胞物與”的思想繼承和發展了儒家“仁民愛物”的觀念,将仁愛的對象推及萬物,提升了儒家“仁”價值觀念的内涵和境界。所謂的“為天地立心”,就是為人類社會建立“以仁為核心”的價值體系。正如馬一浮先生總結道:學者之事,莫要于識仁求仁,好仁惡不仁,能如此,乃是為天地立心。在張載看來,“立心”也就是“立天理”之心,因為天理“能使天下悅且通”,從而使“天下”(社會)必然會普遍接受仁孝之理等道德價值。我們得一“仁”字。

張載經典句子(張載為天地立心)2

橫渠書院正蒙殿

為生民立命

“立命”源自于孟子的思想。《孟子·盡心上》有雲:“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夭壽不貳,修身以俟之,所以立命也。”一個人不管壽命長短,都要通過自己的道德努力,盡心知性知天,在精神價值方面掌控自己的命運。

張載所謂“為生民立命”,就是要讓天下百姓都有安身立命之處。“安身”,即生活有着落,“立命”,即靈魂有安頓,精神有依歸。張載特别強調對孤寡羸弱、老弱病殘等弱勢群體的關愛和照顧,要使他們生活得到應有的照顧。《西銘》雲:“尊高年,所以長其長;慈孤弱,所以幼其幼;聖,其合德;賢,其秀也。凡天下疲癃、殘疾、惸獨、鳏寡,皆吾兄弟之颠連而無告者也。”“精神有依歸”就是要設法提升老百姓的心靈層次,使他們樹立正确的人生觀、價值觀,道德觀,有着高尚的情操和精神追求。

《中庸》雲:“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修道”不僅僅是自我的修煉,而是在修身的基礎上,修己安百姓,正人正己,以天下蒼生為念,教化天下,使天下歸仁,即通過各種教育、教化的途徑,使正确的思想深入人心。“為生民立命”,就是要為民衆确立正确的精神價值導向和價值觀念,建設精神家園。我們得一“教”字。

張載經典句子(張載為天地立心)3

張載手植柏樹

為往聖繼絕學

往聖,是曆史上的聖人,“絕學”就是中斷了的儒學傳統。儒家思想是中國傳統社會人們的主導思想,張載認為:北宋時期,由周公、孔子、孟子創立的儒學已經衰落,在這種情況下,要繼承儒學學統,将儒家的思想發揚光大。張載正是懷着這樣的學術使命意識,俯而讀,仰而思,博采衆長,創立“關學”,成為了與“濂”“閩”“洛”并列的理學學派,影響了關中學術從北宋到明的800多年,對塑造關中人乃至中國人的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為了實現“為往聖繼絕學”的崇高使命,張載對儒家典籍進行了系統闡釋。可以說,通過這些努力,張載取得了重大的學術成就,實現了自己“為往聖繼絕學”的學術使命,為儒學在宋明的複興和重建作出了重要貢獻。為此,司馬光稱贊他:“中年更折節,六籍事鑽研。羲農及周孔,上下皆貫穿。造次循繩墨,儒行無少愆。師道久廢阙,模範幾無傳。先生力振起,不絕尚聯綿。……當令洙泗風,郁郁滿秦川。”

張載對儒家典籍進行了系統的闡釋、精心的研讀,形成了獨到的見解,著有《橫渠易說》《正蒙》《東銘》《西銘》《經學理窟》等著作,形成了系統的思想理論體系。在張載看來,人心否塞,人欲橫流之時,必須研究義理,乃可以自拔于流俗,不至于戕賊其天性,作為學者,應該研究義理之學,切勿空談心性。我們得一“理”字。

張載經典句子(張載為天地立心)4

張載生平陳列館

為萬世開太平

“太平”“大同”是周公、孔子以來儒家的社會政治理想。“開”是期待之謂,“為萬世開太平”就是實現《西銘》描述的“民胞物與”“天下歸仁”的社會理想。要把這樣美好的藍圖和社會構想變成現實,必須倡導理論聯系實際、經世緻用的學風,為國泰民安和社會的安甯和諧作出自身應有的貢獻。

張載為學不尚空談,“語學而及政,論政而及禮樂兵刑之學”。張載年輕時候就向邠人焦寅學習兵法,并曾想組織兵力對西夏作戰,收複失地,21歲的他就向時任陝西經略安撫招讨副使、主持西北防務的範仲淹上書《邊議九條》,陳述自己欲收複被西夏奪去的洮西之地的設想。範仲淹在延州(今延安)召見了張載,認為張載作為儒生,日後定成大器,便勸他棄武從文,勉勵他從《中庸》讀起,研習儒家經典。張載聽從了範仲淹的勸告,回家苦讀《中庸》,仍感不滿意。于是,遍讀佛、道家之書,後覺這些書籍都不能實現自己的宏偉抱負,又回到儒家學說上來。曆經十餘年攻讀,張載終于悟出了儒、佛、道互補、互通的道理,逐漸形成獨特的關學體系,終成一家之言。

張載為政期間,“躬行禮教”“敦本善俗”,取得了不凡的政績。晚年回到橫渠書院著書立說,仍然不忘體察民情,在關中多地實施“井田制”,恢複周禮的實驗。在張載的心目中,隻有“崇禮貴德”“躬行禮教”,實行“仁政,德治”,才能開創萬世太平的基業。我們得一“治”字。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