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今天,我們迎來二十四節氣中的第十一個節氣——小暑,此時太陽到達黃經105°。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說:“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溫風至。至,極也,溫熱之風至此而極矣。”暑,炎熱也。小暑指小熱,此時天氣開始炎熱,但還沒到最熱。
驕陽之下,草木繁盛。大自然用微小的變化,演繹着時間的匆匆腳步。我們遵循着節氣時令,安排耕種、修養身心,感知着時間與自然的哲學,也在其中涵養着獨特的人生智慧。
小暑有三候:“一候溫風至;二候蟋蟀居宇;三候鷹始鸷。”
小暑時節,大地上便不再有一絲涼風,所有的風中都帶有熱浪;由于炎熱,蟋蟀會離開被太陽曝曬的田野,到庭院的牆角下以避暑熱;老鷹也會因為地面的氣溫太高,而在清涼的高空中活動。
所謂“巢居者知風,穴居者知雨,草木知節令”,動植物們用它們敏感的神經末梢,感知到時間、自然的哲學。
而我們人類,則是虔誠地遵循着這種哲學,在與天地和諧相處中,找到生存之道。
元稹有一首《小暑六月節》,便用細緻的筆墨描摹了小暑時節的場景。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山暗已聞雷。戶牖深青霭,階庭長綠苔。鷹鹯新習學,蟋蟀莫相催。天地間吹來的風突然都裹挾着熱浪,原來是小暑時節到了。山間竹子的喧嘩響動聲,預示着一場大雨即将來臨;山色昏暗,仿佛能聽到天際滾滾驚雷。
雨過後,門戶上滋生了潮濕的青霭,台階上蔓生了綠色的苔藓。秋日的肅殺之氣将至,老鷹開始練習搏擊長空;蟋蟀們也開始在野外互鬥。
書法家趙學敏則以自己的詩詞為藍本,再用風格獨具的書法來诠釋其詩境。以寫實的手法描摹了一幅鮮活生動的小暑畫面。
拂面薰風至,庭深濕氣蒸。山河沾雨露,天地響雷聲。蟋蟀尋涼憩,螢光照夜明。開門迎小暑,戶戶搗香粳。拂面熱風陣陣,庭院間有濕氣熏蒸,一場雷雨後,萬物都在暗暗滋生、蠢蠢欲動。蟋蟀在陰涼的牆角避暑,螢火蟲在夜色中閃爍。家家戶戶都在搗香粳、嘗新米,迎接小暑。
小暑時節,人們遵循着自然的規律,創造出了許多習俗。
首先便是“食新”,就是在小暑時,農民将新割的稻谷碾成米後,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然後人人吃嘗新酒。
頭伏吃餃子外,還有“吃三寶”的傳統。“三寶”指的是黃鳝、蜜汁藕、綠豆芽。
黃鳝是“三寶”中的第一寶,有“小暑黃鳝賽人參”之說,以小暑前後一個月産的鳝魚最為滋補味美,可除風濕、強筋骨。小暑吃藕也是民間的飲食習慣,可清熱、健脾開胃。而炎炎夏日,烹制一道綠豆芽,則可以清熱解毒。
“六月六”相傳是龍宮曬龍袍的日子。因這一天,差不多在小暑前夕,氣溫高,日曬長,家家戶戶都選擇在這一天,把存放在櫃子裡的衣服晾到外面接受陽光曝曬,以去潮去濕,防黴防蛀。
我們在與自然相處中,遵循寒來暑往的規律,創造出諸多習俗和準則,又用這些來指導、安排自己的生活。
與自然相處,其實也是在同自己相處,學着如何更好地生存,學着如何抵達身心的一種平衡。
消暑,見出古人的風雅萬瓦鱗鱗若火龍,日車不動汗珠融。無因羽翮氛埃外,坐覺蒸炊釜甑中。《苦熱》【南宋】陸遊七月流火,酷暑炎炎。屋瓦反射着陽光,好像火龍狂舞。遺憾沒有翅膀,可以飛出塵世之外,隻能忍受這如坐在蒸籠般的苦熱。
這是陸遊筆下的小暑,熱氣熏蒸,人心躁動。
古人其實是有許多消暑的方法,如荷花茶、碧筒飲、瓷枕、住涼屋......就是在這些景緻物事中,我們可以感受到古人獨有的一種風雅。
夏日裡,荷塘是個納涼的好去處。荷塘中央,一般設有水閣,門窗卸下,四面來風。閣中擺有床鋪,上鋪竹席、瓷枕。床頭更有冰盤,盛滿大塊的冰,靠近則涼意陣陣。
《浮生六記》裡,有一處場景,芸娘在夏日趕制荷花香茶。取茶葉少許,放在花心中。到了第二天取出,用天泉水沖泡,香氣清絕。
古人還會用荷葉做酒杯,現取現用。取來帶莖的荷葉,刺穿荷心,使刺孔與空心的荷莖相通。再在荷葉中貯滿美酒,将空心的荷莖彎成象鼻狀,從莖的末端吸酒。古人将這種風雅的飲酒方式,命名為“碧筒飲”。
經過荷葉浸潤的美酒,多了一份清荷的清香,所謂“酒味雜蓮氣,香冷勝于水”。就光“碧筒飲”這一個名字,便能讓人感受到絲絲涼意。
古人沒有風扇空調,隻能靠扇子納涼。但即便是一把平常至極的扇子,古人也能品出詩情雅意來。他們把扇子稱為“搖風”、“涼友”,貧苦人家就用竹編的扇子,富貴人家則用絹帛的扇子。
住涼屋也是古人消暑度夏的方式之一。涼屋一般傍水而建,利用機械原理将水送至屋頂,然後水流沿着屋檐往下淌,形成降溫效果。
古人的風雅,其實并不高蹈,它呈現在生活中的點點滴滴。從一蔬一菜到一針一線、一朝一夕,這種高雅生發于心靈,人人可有,但并非人人能有。
它需要我們一顆敏感甯靜的心,感知萬物,體味自然。
夏藏,是一種人生智慧《易經》64卦中,小暑、大暑的卦象是“遁”。遁是退避、隐居的意思,正如清代著名的戲曲理論家李漁所言:應夏藏,閉門謝客。
而“熱在三伏”,指的是小暑正是進入伏天的開始。“伏”即伏藏之意,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
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青奴初薦枕,黃妳亦升堂。鳥語竹陰密,雨聲荷葉香。晚涼無一事,步屟到西廂。《喜夏》【金】龐鑄“青奴”就是竹夫人,是一種圓柱形的竹制品,古時侯消暑用的器具。江南炎炎夏季,人們喜歡竹席卧身,用竹編織的竹夫人是熱天消暑的清涼之物,可擁抱,可擱腳。
古人深知“煩夏莫如賞夏”,所以詩人以“喜夏”為題,說“小暑不足畏,深居如退藏”。黃妳是書卷的别稱,詩人蟄居于幽深的庭院中,聽竹林鳥鳴、雨打荷葉,晚間清涼閑暇的時候,就漫步到西廂去。
薰風愠解引新涼,小暑神清夏日長。斷續蟬聲傳遠樹,呢喃燕語倚雕梁。眠攤薤簟千紋滑,座接花茵一院香。雪藕冰桃情自适,無煩珍重碧筒嘗。《夏日》[清] 喬遠炳小暑之時,夏日晝長,偶爾有微風吹來,令人心神清朗。林子中傳來時斷時續的蟬鳴,雕繪屋梁上有燕子喃喃絮語。躺在竹席上睡覺,感到身下紋絡涼滑;坐在草地上,聞着滿園花香。享用雪藕和冰桃,悠然自得;偶爾用荷葉飲酒,也無須旁人勸導珍重。
古人們秉承着“退避”的人生哲學,不與暑天争鬥,蜷縮一隅,甯靜心神,即便在炎炎暑日,也能體味到心靈的涼意。
夏藏,體現的正是這樣一種趨吉避兇的人生智慧,也更是一種生活态度,任随自然、靜修己心。
何以消煩暑,端坐一院中。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散熱由心靜,涼生為室空。此時身自保,難更與人同。《消暑》唐 白居易中醫傳統理論認為,伏暑是人體陽氣旺盛的時候。夏屬火,通心,人在此時容易煩躁不安,出現疲勞、胸悶、睡眠不好、頭疼等症狀。
《黃帝内經》倡導夏季“更宜調息淨心,常如冰雪在心,炎熱亦于吾心少減。不可以熱為熱,更生熱矣”的說法。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心靜自然涼”。
苦夏時節,要格外注意飲食,多吃清涼、素淡的食物,如絲瓜、西蘭花和茄子等蔬菜。同時,适當吃點苦瓜、苦菜、苦荞麥等苦味食品,可健脾開胃。
而消暑神器,則非西瓜莫屬。文天祥在《西瓜吟》中描述:“拔出金佩刀,斫破蒼玉瓶。千點紅櫻桃,一團黃水晶。下咽頓有煙火氣,入齒便作冰雪聲。”西瓜雖好,但也要食之有度,不可多吃。
此外,夏季仍要維持适量運動,并在運動出汗後,及時補充水分。
小暑時節,養生更需養“心”,這是中醫的理論,也是自然的智慧。
日來月往,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一切事物,一眨眼的工夫就發生了變化。歲時更叠,寒來暑往,隻要自然永生不息,人類的智慧便延綿不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