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早的“國花”,可追溯到19世紀中葉的英國。現如今,世界一百多個國家均有自己的國花,每個國家的國花,都有着獨特且深切的寓意。
英國的國花,正是大家耳熟能詳的玫瑰
明治維新後,日本“脫亞入歐”,很快就引入了“國花”的概念。深受國民喜愛的櫻花,“理所應當”地承擔起了“國花”的角色。
1972年中日邦交正常化時,田中角榮首相就曾以“日本國民”的名義,向我國贈送了櫻花樹,并分植于北京、天津、沈陽三地。
可以說,櫻花不僅是日本的象征,還是與他國交往時“顯示友好”的“見證”,更代表了日本人民向往和平與友好的期望。
櫻花
不過,自明治到二戰結束的這段時期,櫻花的象征意義可跟“友好”、“和平”毫無瓜葛。彼時的櫻花象征着什麼,我們接下來簡單聊聊。
1. “國花”前傳:櫻花的逆襲櫻花的初登場,是以8世紀初所編撰的《古事記》(712年)和《日本書紀》(720年)為代表的曆史典籍中。
《古事記》中記載的天孫(天照大神之孫)瓊瓊杵尊的妻子、神武天皇曾祖母,即“木花之佐久夜毘賣”(《日本書紀》中為“木花之開耶姬”),名字中的“木花”,在古代日本“專指櫻花”。
富士山本宮淺間大社的“主祭神”,即“木花之佐久夜毘賣”
日本語言學家山田孝雄考證,古日語存在“m”音轉為“ya”的運用情況,因此“佐久夜(sakuya)其實等同于“櫻花”(sakura),即“木花之佐久夜毘賣”等同于“櫻花女神”。
日本關東、中部地區“淺間神社”所供奉的主神,正是“木花之佐久夜毘賣”。她與“神山”富士山結合,成為世人祈求平安與守護的神衹,櫻花樹也一直被看作“神木”。
還有民俗學家認為,櫻花最初與農耕之神關聯,被作為占蔔豐歉的“工具”。在很多地區被當做“守護之神”,為民衆所崇拜。
日本的“櫻花前線”,即“櫻花開放時間表”
不過,此時的櫻花,距離“成為國花”還有“萬裡之遙”。
- 在日本最早的和歌集《萬葉集》(8世紀中期)中,收藏着大量關于植物花草的詩句,詠梅詩高達118首,遠超櫻花的44首。
- 在日本最早的漢詩集《懷風藻》(8世紀初)中,“詠花詩”的主角是梅花,而寫櫻花的僅收藏有兩首。
畢竟,當時的日本在全面學習中國文化,在審美乃至賞花趣味“一邊倒”地模仿中國,倒也無可厚非。
不過,到了《古今和歌集》(成書于10世紀初),詠誦櫻花的和歌數量“壓倒性地超過了梅花”,詩集134首“春歌”中,對櫻花的吟唱超過了100首。
古今和歌集
正如以廢止遣唐使、使用假名文字、大和繪等為代表的“國風文化複興”所表征的,日本人在文化建設上已開始“摒棄唐風”、“獨立自主”,且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平家納經(藥王品卷首畫),繪于1164年,是大和繪的代表作
櫻花作為帶有日本“民族性”的符号走上台面,似乎也就順理成章了。從王公貴胄和知識分子的花宴(賞花與酒宴結合)、武士階層的“自喻”、以和歌為代表的文學表現,再到大衆賞櫻習俗的養成,櫻花全面進入“尋常百姓家”,成為了日本的“符号”。
平安時代(794-1192)的賞櫻貴族
以緻于一提到“花”,日本人都會下意識地想到櫻花,直到在今天也不例外。
2. 明治維新:“櫻花”即“帝國”明治維新後,櫻花的含義“被無限放大”,并被賦予了民族、國民、武士道乃至國家的象征意義。明治後期的詩人與評論家大町桂月(1869年-1925年),在其文集中寫道:
在日本,言山為富士山,曰花則乃櫻花之謂也;日本國民一般愛櫻,櫻花實乃日本國民之花也。
大町桂月(1869年-1925年)紀念碑
對此,他進一步解釋:
(櫻花)其色淡紅無造作态,突然開放而後轉瞬無所眷戀地凋零,群樹齊生,滿山皆花蔚為壯觀….日本國民之特質,淡泊恬然,達觀慷慨,不畏生死,非個人而倚整體抱團方顯強大,“日本國民之表象也”。
中日甲午戰争後,日本強迫清政府割地賠款,還曾要求割讓遼東半島。隻不過在俄、法、德三國幹涉下,不得不“最終作罷”。
浮世繪中的“三國幹涉還遼”
對此,日本的一媒體人這樣寫道:
伐清大軍大舉進攻,席卷遼東之野,有人遂在半島植櫻樹五株,謂名曰‘朝日櫻’,….豈料轉瞬間滿目江山複歸他人之手….然而,不必拘泥于今,花若遇春總會發,要使敷島(即日本)的大和心得以彰顯,唯有等待春天的再臨。….櫻花将是未來之花,必将迎來東風,吐露芬芳。
日軍在占領的土地上栽植櫻花樹,意味着什麼?
此時的櫻花,俨然成為了日本“帝國的象征”,日本将官們在“占領地”栽植櫻花的行為,已經與“把自己的軍旗插上敵人的陣地”别無二緻了。
與此同時,“櫻花”即“帝國”的意識,随着教材的廣泛印制傳播與歌曲的傳唱,從孩童時代就根植于日本人的精神深處了。
從1881年11月至1884年3月,在日本文部省編寫的《小學唱歌集》91首歌曲中, 除了如《君之代》等灌輸國家主義思想的曲目之外,“歌唱櫻花”的歌曲多達28首。
而日本軍方利用櫻花“凋落無常”的“特性”,對士兵進行反複的精神洗腦。
所謂“花數櫻花,人數武士”,本是日本傳統劇《忠臣藏》中用來贊美“赤穗四十七武士”的一句台詞。彼時的武士們,不僅以“櫻花”自喻,并坦然接受着“像櫻花凋謝那樣死,才是足迹理想的歸宿”的觀點。
“花數櫻木,人數武士”
明治維新後,武士階級雖然退出了曆史舞台,但取而代之的軍人們,重新被注入了“武士與櫻花”的生死觀。
日俄戰争後,日本旋即發布的《軍人精神教育》中,就有這樣的一段:
….所謂武士,即爾等軍人也。若把軍人以花喻之,則櫻花正合也…即縱使爛漫綻開至極,一發槍彈飛來,則當毫無眷顧,如一滴露珠消散于戰場….爾等之職業即戰鬥! 為了君國,生命輕比鴻毛。….忘卻父母妻子,義無反顧,豈不當抱定如櫻花般散落之決心與覺悟乎!
日俄戰争期間,日本慶應大學的學生制作“反俄”漫畫
軍人的一生“不過櫻花一瓣生死忽然”,軍人即為當代武士,因此不應懼死,當以“生命效忠君國”。“櫻花”也成為了軍人的隐喻,戰死的軍人被喻作“散落的櫻花”。
3. 二戰時期:“軍國主義”的表象進入20世紀30年代,伴随着政黨内閣制的終結和軍部勢力的上位,日本陷入了“極端國家主義”的旋渦,最終走向了擴大侵略戰争的不歸路。
“二二六兵變”的軍官
“櫻花”不僅代表着“帝國”,更是“為國家和天皇萬死不辭”的“指代物”,被賦予了軍國主義的含義。
大批的知識精英們搖身一變,成為了鼓動和美化侵略戰争, 動員國民奔赴戰場的吹鼓手。“大學派”詩人土井晚翠(1871—1952),在《大敵迫近》一詩中寫道:
富士之巅高入雲高不過大和魂綻放吧櫻花萬朵力量凝聚吧百煉破邪之劍即使有形的一切皆消亡卻有大和魂與天地之凜然正氣萬古恒存益發昌盛
所謂的“大和魂”,在詩中被比喻為“萬朵櫻花”一般“不畏死”的“精神”。
一首由文部省作詞作曲,并在中小學廣泛傳唱的歌曲《特别攻擊隊》,有這樣一段歌詞:
啊!大東亞聖戰我們誓言為天皇赴死先驅者散落如同若櫻飄零
歌曲中的“若櫻”,直譯過來就是“樹齡小的櫻花樹”,“特别攻擊隊”(即“神風特攻隊”)戰死的年輕士兵,被比喻成為“凋落的若櫻”。
訓練的“神風特攻隊”隊員
“若櫻”這一概念的出現,“激勵”着無數被洗腦的年輕人“甘心為帝國赴死”。“為帝國戰死”已被賦予了一種充滿榮譽的、“神聖的”甚至“浪漫化”的氣息。
另外,櫻花不僅是“戰死的象征”,還被賦予“戰死者的轉世物”的象征意義。當時一首被廣為傳唱的名為《同期的櫻花》的軍歌,有一段這樣的歌詞:
既同為櫻花當抱定必死之決心為了國家讓我們美麗地凋落….我們将再會在花都靖國神社在春天的枝頭綻開
被軍國主義思想洗腦的日本年輕人,不僅欣然接受着這樣的宣傳, 并“約定”在“靖國神社的櫻花樹下”“綻開”。伴随着日本在太平洋戰場的全線崩潰,那些無數“凋謝”的“若櫻”,無聲地叙述着日本軍國主義從頂點的墜落。
4. 櫻花在今天:日本的“獨特之美”二戰結束後,日本的軍國主義體制被挫骨揚灰,戰敗的現實決定了日本曆史新的轉換。櫻花作為“帝國” 的隐喻,已經不複存在。
随着時間的推移,作為文化符号的櫻花,衍生出了新的象征意義。
進入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伴随着經濟的高速增長,工業污染和各種公害病泛濫成災。環境破壞和贻害無窮的公害病,讓日本政府和企業付出了極其昂貴的代價。
水俣病的罪魁禍首,正是重金屬汞
在回歸與保護自然,找回“美麗日本”的社會新思潮下,櫻花“本來的美”被重新确認和普及,櫻花以“美的形象”,重新走入了尋常百姓家。
每年的“櫻花季”,對于商家而言,是不亞于我國“雙十一”的營銷戰。
在日本,随處可見各種各樣五花八門與櫻花相關的食物、周邊、包裝等,以“櫻花”為噱頭的商業模式,也已經發展成一種獨有的文化現象。
星巴克推出的“限定款”“櫻花系列杯”
至于企圖“複活戰前櫻花象征意義”的話語,也不能說消失殆盡,但早已不是主流,完全可以忽略不計。
隻不過,我們在回顧曆史的同時,不禁要問:到底是草木扭曲了人,還是人扭曲了草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