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旅遊

 > 天贶節由來

天贶節由來

旅遊 更新时间:2025-02-08 23:49:11

#三農知識分享家#明天就是農曆六月初六,是一個逐漸遠去和消失的,古老的中華民族傳統節日,天贶節。當有人一提起這個名不見經傳的陌生節日,有很多人就會這樣的問,“原來中華民族有這樣的節日嗎?”

天贶節究竟是什麼樣的節日?天贶是上天恩賜的意思。天贶一詞淵源古老,可以追溯古代周朝,随後曆朝曆代都有沿用,是常用的大衆化詞語。

天贶節由來(正在消失的六月初六天贶節)1

三國魏阮籍 《通易論》:“昭明其道,以答天貺。” 唐司空圖 《成均諷》:“故以感動天貺,紀綱人倫。”《東周列國志》第三十回:“寡人欲用 晉 君,郊祀上帝,以答天貺,何如?”

天贶節原來真正是起源于我國宋朝時期。在宋代,宋真宗趙恒,是一個非常相信迷信的無能力的封建皇帝。傳說有一年農曆六月初六日,宋真宗在夢中得到上天的恩賜,醒後發現上天真的賜給他一部珍貴的天書。這一消息便很快傳遍了朝野,人人皆知,并使全朝野的百姓都相信他的胡言亂語。于是宋真宗就定六月初六日這一天為“天贶節”。随後,宋真宗還在泰山腳下的岱廟裡面,花費重金,建造了一座高大宏偉的天贶殿,金碧輝煌,極其壯觀。“天贶”就是“上天恩賜”的意思,就這樣由此命名的節日,還有同名古詩為證。這就是天贶節的真正起源。

天贶節由來(正在消失的六月初六天贶節)2

《天贶》

天贶逢佳節,地靈鐘異人。

今朝書上考,同日是生辰。

部使星留次,臨川月半輪。

明 年當此日,五馬列朝紳。

古老的天贶節是中國的一個傳統文化節日。天贶節也有人傳說,早就開始起源于我國唐朝時期,這畢竟是一個傳說而已,并沒有發現相關的曆史依據。據說唐朝高僧玄奘,受命西行,從西天印度王國取經回國途中,在路過通天河的時候,由于妖怪做難,經文被河水全部浸濕,正是發生在六月初六這一天。玄奘将經書經文,從行囊中取出來,在河邊巨石上曬幹。後來,人們把這一天,玄奘曬經書之日,認為是一個非常吉利的大好日子。随後唐朝皇宮裡便開始在這一天為皇帝晾曬龍袍,以後又便從皇宮裡流傳到民間,天下百姓,家家戶戶都要在這一天良晨吉日,晾曬家裡所有的衣服,便一直代代相傳,成為一種古老的民間習俗。在近代清朝,黃遵憲 在《番客篇》詩中,寫天贶節是指農曆六月初六日為證,說明在清朝是流行這個節日的。

天贶節由來(正在消失的六月初六天贶節)3

天贶節在民間又稱“回娘家節”,還稱為姑姑節。在過去農村,到了六月初六這天,凡是媳婦們,娘家有親人,既可以自己從婆家回到娘家來過天贶節,這些媳婦們,把這一天稱作“回娘家節”。有的人家姑娘出嫁以後,娘家沒有親人了,她們的家族的族長會派人去把無依無靠的姑姑接回娘家裡來過節日。有的姑姑年齡非常高,輩份非常長,這樣的姑娘,娘家人為了尊敬,必須派人專程去接回過節日。所以,又叫“姑姑節”。

回娘家過節的老少姑娘,都要在娘家吃一種米粉蒸的“雪花粑”,在大别山區,就有這種說法,“忙端午,歇天贶,吃完雪花粑回婆家”。在農村,有些地方,習慣在六月初六這天接出嫁的姑姑回家吃“粉炒豬肉”,至于來曆,目前不得而知,可能是這種食品在農村是比較美味的上等美食而已。

天贶節由來(正在消失的六月初六天贶節)4

在我國江蘇省東台縣,民間在六月初六這一天早晨,全家老少都要相互道一聲恭喜發财,并要吃上一種使用小麥面粉摻和蔗糖豬油,制作而成糕屑的美食,在農村至今有“六月六,吃了糕屑長了肉”的說法,至今仍在農村民間傳承。

在農村,還有很多地方,“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的俗諺。這一天,是家家戶戶把家裡的所有衣服,都要趁這良晨吉日,全部拿出來,曬一曬。這時村子裡到處是紅紅綠綠,五彩缤紛的衣服。這一天,家裡的老人,要把家裡珍藏的家譜等珍貴的典籍,拿出來曬曬,避免長蟲發黴。因此,有人叫做“曬經節”或“曬書節”,聽老人說,家譜、經書、普通書籍,一年當中,隻有六月初六這一天能曬的,是上天準許的,其它時候是不能夠曬的。

【以上是本人觀點,如有不妥,請大家在留言區處留下你寶貴的意見,并積極參與評論,特邀請大家關注鄂東三農,一起探讨三農問題,圖片來源網絡,侵權删除。】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旅遊资讯推荐

热门旅遊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