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常情況下,飯後3~4小時才會出現饑餓感,但如果經常餓得太快,可能是生活、飲食習慣不合理。
1
蛋白質攝入不夠
蛋白質屬于大分子物質,消化起來相對較慢,一般需要1.5~4小時,像牛奶、豆漿等流質蛋白比較容易消化,而牛肉、雞肉等含蛋白質豐富的肉類,完全消化需要4小時甚至更長時間。
所以,吃夠蛋白質可以幫助我們增強飽腹感、延緩饑餓;反之,如果蛋白質沒吃夠,自然就餓得快。
【建議】
正常情況下,每人每天的蛋白質攝入量應該為體重(kg)×1.2~1.5克。以60kg的人為例,每天蛋白質攝入量應在80g左右。具體可以參考:
◎早餐:1杯牛奶/豆漿 1個雞蛋;
◎午餐:2兩豬瘦肉/去皮雞肉/魚肉;
◎晚餐:2兩雜糧粥/1杯雜豆豆漿/炒豆皮/豆腐。
2
精制碳水攝入過多
米飯、饅頭、面條等多屬于精制碳水,不僅容易消化,還會導緻血糖迅速升高,使胰島素水平也大幅上升,造成血糖下降過快,産生饑餓感。
【建議】主食粗細搭配,普通人群可以用1/3~1/2的粗雜糧替代精米白面,既能增強飽腹感,又有助于增加膳食纖維、維生素B等營養素的攝入。
3
喜歡趁熱吃
食物的溫度對消化吸收有重要影響,尤其是澱粉類食物,熱的澱粉類食物更容易被消化吸收。
2004年《營養學研究》上發表了一項研究,研究人員選取9名健康男性,讓他們每天早上吃等量的馬鈴薯,其中有幾天吃熱的(中心溫度為84℃),有幾天吃溫涼的(中心溫度為26℃)。結果發現:吃熱馬鈴薯時,餐後血糖及胰島素水平顯著高于吃溫涼馬鈴薯時。
而且放涼後的土豆會産生抗性澱粉,不僅在體内消化吸收緩慢,可延緩饑餓。還能分解産生丁酸等短鍊脂肪酸,有助于調節血脂,提高胰島素敏感性等。
【建議】煮好的米飯,放上三五分鐘,再用鏟子迅速攪拌,讓米飯充分接觸空氣,自然冷卻,等到米飯不燙手的時候再吃。
4
睡眠不足
Karine Spiegel等對12名健康青年男性分為了睡眠4小時、睡眠10小時兩組進行研究。結果發現:前者的血漿平均瘦素水平較後者下降18%以上,胃饑餓素水平上升28%。而瘦素與饑餓素的比率,與饑餓程度明顯相關。
也就是說,睡眠不足會通過影響激素水平,讓人感到饑餓。
【建議】每晚盡量在11點前睡覺,保證7~9小時的睡眠,具體以清醒後感覺舒适為宜。
5
壓力過大
長期壓力過大,會刺激大腦分泌可的松(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它會抑制胰島素的作用,使體内的糖分無法很好地被吸收,從而發出饑餓的信号。
資料來源:我是大醫生官微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