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袤的大地上,有一種被稱作天坑的巨大坑洞,它們擁有斧砍刀削一般的懸崖絕壁而且深不見底,宛如一隻隐藏着巨大秘密的深邃眼睛,讓人覺得不可思議。
(下圖拍攝于乳源縣通天籮)
很多人以為天坑是外空隕石撞擊的結果,這是絕對錯誤的說法。天坑既不是隕石撞擊的結果,也不是超自然力量的創造,而是喀斯特岩溶地貌的一種特殊形态,它是因為流水沖刷溶蝕形成溶洞和洞頂岩石不斷崩塌共同作用的地球傑作。
(下圖為乳源縣通天籮天坑)
天坑的最初形态是我們熟知的地下河或溶洞。随着地下河不斷溶蝕岩層,洞腔或洞頂的岩石在重力的作用下不斷崩塌到洞底,繼續被流水溶蝕帶走,千百萬年後,地下河或溶洞的溶腔就逐漸變得越來越宏大。
(下兩圖為陽山縣牛鼻岩規模宏大的地下河洞廳)
随着地下河或溶洞的洞頂越來越薄,洞頂岩石在重力作用下,最終全部崩塌下來,于是便形成了裸露于地表的天窗或天坑,宛如大地上一隻隻深邃幽深的眼睛。在地質述語裡,天坑是指深度和平均寬度均不少于50米的地表陷坑,也有些著作把深度和寬度确定為不少于100米。
天坑景觀在我國廣西、貴州、陝西、重慶等省相對比較常見,比如大家熟知的廣西樂業天坑群,重慶武隆天生三橋天坑群,陝西漢中天坑群等等。
(下圖為廣西樂業大石圍天坑,韋秀玲攝)
天坑作為喀斯特地貌的一種特殊形态,往往與喀斯特峰叢地貌相依相伴。隻是天坑景觀在廣東境内相對罕見,而位于韶關市乳源縣大橋鎮的通天籮天坑,則是其中的姣姣者。
通天籮位于乳源縣大橋鎮西邊,距離大橋鎮直線距離約3公裡,但駕車卻需要從紅雲村兜一個大彎,有15公裡車程。大橋鎮發育着廣闊的喀斯特峰叢地貌,數不清的峰叢拔起而起,與隔壁的陽山縣有着異曲同工之妙。
喀斯特峰叢地區一般都幹旱缺水,因為石灰岩地帶分布着很多肉眼看不見的裂隙,所有的地表降水都從石灰岩岩層裂隙中滲進了地下河。喀斯特峰叢地貌是發育地下河、溶洞和天坑的天然溫床。
有兩車道鄉村公路直達通天籮,交通非常方便。事實上,通天籮曾經是一個開發旅遊的景區,但不知道從何時起,這個景區已經關門謝客了,反正我們來到這裡的時候,景區見不到一個工作人員,因此也無需購買門票就可以走進景區。看了售票窗的展示,景區門票為20元一人,其實不算貴。
景區修建的觀光棧道比較窄,有些荒蕪,似乎已經很長時間沒有遊客進來遊玩了。走了兩分鐘左右,迎面而來的是一片密密匝匝的樹林,如果不是有路牌指引,我根本就不知道傳說中的通天籮天坑究竟隐藏在哪裡。
穿過這片密林,終于見到了傳說中的通天籮天坑。天坑上沿建有防護欄杆,還設有好幾個觀景台。不過,在地面觀看天坑,根本沒有直觀的印象,在任何一個觀景平台都隻能看到天坑的一角。
查閱資料得知,通天籮是1981年被外人發現并公之于衆的,但當地人就已經知道了它的存在。在本地村民眼中,它就像一個無法下到底部的巨大籮筐,四壁峭立,口小裡大,似乎隐藏着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
查閱資料得知,通天籮深度約90米,洞口直徑73米,底部最大直徑140米,籮底周長450米。站在天坑邊緣,始終無法看清楚通天籮的全貌,好在我攜帶了無人機,在無人機的視野裡,通天籮就變得一覽無餘了。
通天籮的天坑底部有一片原始森林植物群落,不知生長了多少個世紀,所以又稱之為“通天籮地下森林”。一般來說,塌陷型天坑底部都會發育着地下河或溶洞,隻是由于景區并沒有修建棧道下去坑底,所以天坑底部究竟隐藏着什麼秘密,我暫時不得而知。
要想進入像通天籮這樣的天坑底部一探究竟,最佳辦法是采用SRT單繩速降技術,進入坑底一探究竟。隻是這次前來通天籮,并沒有攜帶任何探洞裝備,所以暫時隻對向着通天籮望而興歎了。
(發現清遠團隊往年探洞照片)
來之前,通天籮對于我來說是一個謎;這次親自過來看過後,它在我的心目中依然是一個謎。我想,隻有來日親身下到天坑底部,才能夠把這個謎題全部解開了。親愛的朋友,您有進入過通天籮天坑底部嗎?歡迎一起交流。
(圖文:黑豹)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