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物件是老曆史的見證,這些老物件勾起了小時候的記憶。"老物件"是當時時代的影子,充滿着滿滿的回憶和思念。就是喜歡年代感的物件,磨盤鋪成路面,既實用又好看。這些老物件不僅有一定的經濟價值和收藏價值,更有那一個時代的鉻印,留下了很多美好的記憶,值得懷念。
1、這個石頭物件很少見過吧,你知道它是用在什麼地方的嗎?能說出來的都是過來人了....
2、紡車和織布機,紡線織布曆史悠久,在我國已經有幾千年的曆史了。在《詩經》中曾有紡線織布的記載。在化纖布還沒有出現前,人們靠着紡車和織布機完成了織布制衣的生活,走過了漫長的歲月。這些紡車也隻能在博物館能看到了,現在會紡線織布的手藝人也越來越少了。
3、老算盤。我家現在還有一個老算盤。一個挺沉的不知道都是什麼材質,現80、90、00後有會使用算盤運算的嗎?懂得珠算加、減、乘、除四則運算口決嗎?
4、石磨軋出鄉愁記憶,不忘記老祖宗的創造和發明,石磨曾經幫我們解決溫飽。石磨在鄉下留有一個,有幾十斤重,但我的舅舅都搬城裡去了,那石磨沒什麼用就留在那裡!石磨在以前的生活中是離不開的,
5、老木箱?這些老木箱子都是老輩人的結婚的嫁妝。以前的老木箱子有得很值錢,但是得看材質,材木是不值錢的,硬木的多少還值點。首先你得認識什麼是硬木,什麼是材木?
6、風箱 兒時的家裡的竈台旁邊裝上一個木質的風箱。一邊拉動風箱,随着風箱有節奏的呱嗒聲,其實說的直白風箱就是,這就是人力的,緩釋型的,缸筒活塞啊!使用風箱的年代,農家一日三餐燒火做飯幾乎離不開風箱,已經消失的風箱成為人們的記憶。
7、二八大杠 也就是我們生活常見是自行車(有28英吋和26英吋的)男式中間有橫杠,女式則沒有。在以前的歲月裡結婚的四大件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三轉一響”就包含了自行車。
8、老式手電筒,(一般用兩節手電池,1号或2号,用三節1号電池的電筒比較長,射程比較遠)
9、搪瓷杯,用來盛水,(盛開水,泡茶)搪瓷裡面是鉄器,搪瓷最易碰碎,碰碎後裡面的鉄最易生鏽,爛穿。
10、噴粉器。上世紀六十年代前後,農村人把六六六粉裝在裡面,用手搖動往外噴。殺蟲用的機械。民間還在始用六六六粉等幹粉殺蟲藥,将幹粉殺蟲藥混上石灰、草木灰等,噴出去霧蒙蒙一片。
11、有線廣播,是70年代幾乎每個家庭都安裝的,用于有線廣播的小喇叭,或者叫做紙盆小喇叭。最早農村的有線廣播的“小喇叭”,本來就是一個小紙片的,當時農村人很珍惜這個東西,有人開始用木闆做一個小盒子,把小喇叭放在裡面!每天可以收聽當時的人民公社廣播站的新聞或者是樣闆戲及老歌曲!
12、風車,有的地方也叫風櫃,說到風車,吹揚稻谷雜質用的木制器具,手搖的。。民間還有關于風車的迷語:遠看似匹馬,近看沒尾巴,肚裡碌碌轉,口頭吐渣渣。
13、糧票我有好幾十個票面,我手裡還有一些全國糧票啥的,北京購物券,也還有其它票證。見到此物如同見人,我就有保留七十年代用的糧票,去糧站買回來的米是有沙子的,煮飯前一定要淘米,
14、“棉條”筐 這個物件是用高粱稭稈制作而成,以前人們紡線都先把棉絮搓成棉條。棉條,家鄉人叫“棉不幾”,做好的棉條就會放在這樣的“棉條”筐裡。
15、當時很流行的“礦石收音機”用“晶體管”裝的,接上當時的110V電線 就能聽到公社的廣播,那時最常聽的就是“廣播劇”……。
16、是升子,都是容積用具,升與鬥的區别,外形看,升,大口小底,鬥,則是大底小口的。
17、馬鞍,“馬嘴套”叫籠頭。也叫籠嘴,是防止牲口幹活時偷吃東西用的。勒在嘴裡的叫“嚼嘴”。地區差異,稱謂不同
18、連枷。有些農村叫連蓋,也有叫梁蓋。不知道你們是怎麼稱呼的?農村一種傳統農具,用連枷打菜籽,人工主要用來拍打小麥、黃豆、芝麻、谷物等農作物脫粒的工具,連枷在你們當地農村叫什麼名字?
19、手推車,這個是推小孩子的手推車,這種推車是七八十年代人的回憶,不過在那個年代,這樣的手推車也是蠻奢侈的了.......
20、上圖紅圈内的老物件,在上個世紀六七十年代的農村比較常見,老人将這個是老織布機織布過程中要使用的一種工具。它是織布的時候用來當做“經線”的,我們當地叫“yue”,屬于方言,不知道是哪個字。你們那裡叫什麼呢?
21、木瓢 現在這樣的木瓢很少見到了,木瓢容易裂開漏水,都用塑料水瓢了。木瓢是兒時的回憶,現在在農村的木瓢基本上已經消失不見了。
22、這個老物件,真沒見過,您們知道是幹啥的嗎?您們見過嗎?
其實,農村用的老物件遠不止這些,如果仔細記錄的話怕是有成千上萬種。光農村生産用的工具,運輸工具,建築工具,通訊工具,各種工匠的工具,廚房用具餐具,床上用品。等恐怕有成千上萬種,你别不信,現在很難找齊全部實物了!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