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學的王《中考語文·文言文閱讀專題》
蘇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一字和仲,号鐵冠道人、東坡居士,世稱蘇東坡、蘇仙、坡仙,漢族,眉州眉山(今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文學家、書法家、美食家、畫家,曆史治水名人。
嘉祐二年(1057年),蘇轼進士及第。宋神宗時在鳳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職。元豐三年(1080年),因“烏台詩案”被貶為黃州團練副使。宋哲宗即位後任翰林學士、侍讀學士、禮部尚書等職,并出知杭州、颍州、揚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黨執政被貶惠州、儋州。宋徽宗時獲大赦北還,途中于常州病逝。宋高宗時追贈太師;宋孝宗時追谥“文忠”。
蘇轼是北宋中期文壇領袖,在詩、詞、散文、書、畫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縱橫恣肆;詩題材廣闊,清新豪健,善用誇張比喻,獨具風格,與黃庭堅并稱“蘇黃”;詞開豪放一派,與辛棄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稱“蘇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與歐陽修并稱“歐蘇”,為“唐宋八大家”之一。蘇轼善書,“宋四家”之一;擅長文人畫,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李志敏評價:“蘇轼是全才式的藝術巨匠。”
作品有《東坡七集》《東坡易傳》《東坡樂府》《潇湘竹石圖》《枯木怪石圖》等。
圖片來源網絡
《記承天寺夜遊》寫于宋神宗元豐六年(1083)。元豐二年(1079),蘇轼因“烏台詩案”被貶黃州。元豐三年(1080)二月到達黃州貶所,名義上是“團練副使”,卻“本州安置,不得簽書公事”,也就是說做着有職無權的閑官,到寫這篇文章時已經快滿四年。蘇轼氣味相投的友人張懷民此時也谪居黃州,暫寓承天寺,因有此文。
《記承天寺夜遊》原文: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簡析】 文章對月夜景色作了美妙描繪,真實地記錄了作者被貶黃州的一個生活片段,也體現了他與張懷民的深厚友誼以及對知音甚少的無限感慨,同時表達了他壯志難酬的苦悶及自我排遣,表現了他曠達樂觀的人生态度。全文情感真摯,言簡義豐,起于當起,止于當止,如行雲流水,一氣呵成。
圖片來源網絡
《2021年甘肅省定西等市中考語文試題》
閱讀下面文段,完成題目。
記承天寺夜遊
蘇轼
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遂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龍井①題名記
秦觀
元豐二年,中秋後一日,餘自吳興來杭,東還會稽。龍井有辨才②大師,以書邀餘入山。比出郭,日已夕,航湖至普甯,遇道人參寥,問龍井所遣籃輿③,則曰:“以不時至,去矣。”
是夕,天宇開霁④,林間月明,可數毫發。遂棄舟,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出雷峰,度南屏。濯足于惠因澗,入靈石塢,得支徑上風篁嶺,憩于龍井亭,酌泉據石而飲之。自普甯凡經佛寺十五,皆寂不聞人聲。道旁廬舍,燈火隐顯,草木深郁,流水激激悲鳴,殆非人間之境。行二鼓,始至壽聖院,谒辨才于朝音堂,明日乃還。
(選自張岱《西湖夢尋》慧學的王)
【注釋】①龍井:在今浙江杭州市西風篁嶺上,原指山泉。②辨才:法号元靜,和下文的參寥,也是蘇轼的朋友。③籃輿:竹轎。④霁:雨過天晴。
16. 解釋下列加點詞。
(1)念無與為樂者 考慮,想到
(2)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隻是
(3)比出郭 等到
(4)以不時至,去矣 離開
17. 下列加點詞的意義和用法相同的一項是( B )
A. 念無與為樂者
曩者霸上、棘門軍(《周亞夫軍細柳》)
B. 相與步于中庭
刻唐賢今人詩賦于其上(《嶽陽樓記》)
C. 以書邀餘入山
以其境過清(《小石潭記》)
D. 從參寥策杖并湖而行
由是則生而有不用也(《孟子•魚我所欲也》)
【解析】本題考查一詞多義。A.者:名詞,的人/助詞,用在時間詞後面,可不譯;B.于:介詞,在/介詞,在;C.以:介詞,用/連詞,因為;D.而:表修飾,不譯/表轉折,卻;故選:B。
18. 用現代漢語翻譯下列句子。
(1)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
庭院中的月光宛如積水那樣清澈透明,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庭院.裡的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是夕,天宇開霁,林間月明,可數毫發。
這天晚上,雨後的天空格外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都能數清。
19. 兩文都寫到了月夜美景,但要表達的情感不一緻,請你簡要分析。
《記承天寺夜遊》表達的感情是微妙而複雜的,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都包含其中。(文章表達蘇轼壯志難酬的苦悶,同時表現曠達樂觀的人生态度。)《龍井題名記》表達作者對此地美景的喜愛之情,抒寫内心的歡愉。
【解析】考查對文章主旨的理解。《記承天寺夜遊》寫于作者被貶之時,用“積水空明”寫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橫”寫竹柏倒影的清麗淡雅。以高度凝練的筆墨,點染出一個空明澄澈、疏影搖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既有賞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閑,貶谪的悲涼,人生的感慨,同時,也表達了作者失意情懷自我排遣的曠達心境。而《龍井題名記>》以入山訪友為線索,具體地記述了出郭、渡湖、穿林、登山的行蹤,描寫了月下西湖山林的美景,表達作者對此地美景的喜愛和内心歡愉的心情。據此理解分析作答。
【參考譯文】【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晚,我正準備脫衣入睡,恰好看到這時月光從門戶照進來,于是高興地起身出門。考慮到沒有和我一起遊樂的人,就到承天寺尋找張懷民。張懷民也還沒有入睡,就一同在庭院裡散步。月光照在庭院裡像積滿的清水一樣澄澈透明。水中水藻、水草縱橫交錯,原來是院中竹子和柏樹的影子。哪一個夜晚沒有月亮?又有哪個地方沒有竹子和柏樹呢?隻是缺少像我們兩個這樣清閑的人罷了。【乙】元豐二年,中秋節第二天,我從吳興去杭州,(然後)再向東趕回會稽。龍井(這個地方)有位辨才大師,用書信的方式邀請我到(龍井)山中去。等到出了城,太陽已經西沉,(我)取水道航行到普甯,碰到的道人參寥,問(他)龍井是否有可供遣使、雇傭的竹轎,(參寥)說,“(你)來的不是時候,(轎子)已經離開了。” 這天晚上,天空晴朗,樹林間月光很明亮,(甚至連)頭發都能數清。于是(我)便放棄坐船,跟着參寥拄着拐杖沿着湖邊慢走。過了雷峰塔,渡過南屏一帶,在惠因澗洗腳,進入靈石塢,發現一條小路(就沿着它)爬到了風篁嶺,在龍井亭休息,舀起泉水,(背)靠着山石便喝了起來。從普甯到龍井亭總共經過了十五座佛寺,都十分寂靜,聽不到人的聲音,路邊的房屋,燈火若隐若現,草木茂盛,水流得很急,發出悲怆的聲響,這大概不是人間有的地方。(我們繼續)前行,二更天的時候,才到壽聖院,在朝音堂拜見辨才大師,第二天便回去了。
(2021·湖南郴州中考語文試題)
(二)文言文比較閱讀(12分)
【甲】元豐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戶,欣然起行。念無與為樂者,逐至承天寺尋張懷民。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庭下如積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橫,蓋竹柏影也。何夜無月?何處無竹柏?但少閑人如吾兩人者耳。 ( 蘇轼《記承天寺夜遊》慧學的王)
【乙】某①啟:仆四居東坡③,作陂甲種稻。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昨日一牛病幾死,牛醫不識其狀,而老妻識之,曰:“此牛發豆斑瘡圍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用其言而效。勿謂仆谪居之後,一向便作村舍翁,老妻猶解接黑牡丹⑥也。言此發公千裡一笑。 (蘇轼《與章子厚》慧學的王)
[注釋]①某:指章子厚,蘇轼友人,北宋大臣,博學善文,當時在京謀官。②仆:對自己的謙稱。③東坡:位于湖北黃岡赤壁之西。④陂(bei):梯田。⑤豆斑瘡:形如豆斑的疖。⑥黑牡丹:牛的戲稱。
10.解釋下列句中加點的詞。(2分)
(1)庭下如積水空明( 形容水的澄澈(或“澄澈") )
(2)勿謂仆谪居之後( 貶谪,流放 )
11.文中劃波浪線處斷句正确的一項是(2分)( B )
A.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B.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C.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D.此牛發/豆斑瘡也法當以青蒿粥啖之
12. 翻譯文中劃橫線的句子。(4分)
(1)懷民亦未寝,相與步于中庭。
張懷民也沒有睡覺,(兩人)一起在院子裡散步。
(2)有田五十畝,身耕妻蠶,聊以卒歲。
(我)有五十畝田,自己耕田妻子養蠶,姑且以此來生活。
13.讀完[甲][乙]兩文,你認為蘇轼是一個怎樣的人? 請結合兩文内容具體分析。(4 分)
蘇轼是一個能在逆境中保持對自己精神世界的自得與堅守以及曠達樂觀的人。同時在貶官境遇中,甲文中蘇轼能與同是貶官的張懷民悠閑漫步,沉醉于美景之中:乙文中蘇轼以過着男耕女織的村居生活為樂,甚至把病牛戲稱為“黑牡丹”。
【乙文翻譯】
章惇公(指章子厚)親啟:我居住在東坡之上,開墾梯田種植稻子。有五十畝稻田,我親自耕種,妻子養蠶,姑且以此來生活。昨日有一頭牛得了疾病幾乎死去,獸醫不了解症狀,可是我的妻子了解,說:“這頭牛得的是豆斑瘡,按照方法應當用青蒿熬粥喂給它吃。”采用她的方法非常見效。不要說我被貶谪之後的日子(過得不如意),我總是把自己當做田間老頭,我的妻子還能醫治“黑牡丹”的疾病。說到這裡,希望博得千裡之外的你一笑。
若有謬誤之處,還請條友指正!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