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曆三月十五,泰山碧霞元君(泰山老奶奶)“換袍日”、誕辰,每年的這個時候,天不亮,碧霞祠(上廟)、紅門宮(中廟)、靈應宮(下廟)門前就擠滿了前來的善信,他(她)們持清香,捧鮮花,掌香燭、拎蛋糕,提水果,擎元寶,攜袍衣、壽鞋,表情凝重、嚴肅。大門開啟後,人們順序進入,在泰山老奶奶神像前虔誠地叩拜,為她祝壽、換袍,并祈願泰山老奶奶護佑自己及家人除病去災,幸福安康。
今年的農曆三月十五也不例外,香客信衆風雨無阻,早早趕到山門前排起了長隊。下廟靈應宮外面,隊伍自校場街南首一直排到了靈應宮山門前。中廟紅門宮門前的隊伍一直延續到下面的環山路。上廟碧霞祠内,南、西神門下也是人頭攢動。受疫情影響,景區分别設置了警戒線,每個人也都做好了充分的防護措施,戴着口罩,拎着祭拜物品,靜靜地等候着,随着隊伍慢慢向前挪動。
那麼,換袍日到底是個什麼節日,它到底有什麼含義呢?舊時,人們到泰山對皇帝那些虛頭巴腦的封禅祭祀等繁文缛節并不感冒,他們的訴求很現實,即“貧者願富,疾者願安,耕者願歲,賈者願息,祈生者願年,求子着願嗣”,林林總總,不同群體有不同的心願。他們認為,在泰山老奶奶誕辰這一天許願、還願最為靈驗。于是備足物品,為碧霞元君賀壽,同時将她穿了一年的袍服、壽鞋全部更換成新的。
袍服有的做成服裝,有的則獻一塊布料,這叫作“獻袍布”,為泰山神或泰山老奶奶換上新衣、新鞋,因此,這一天又被稱為“換袍日”。那時,給泰山神或泰山老奶奶換袍是一件非常體面的事情。善信所獻袍布用于為神靈禦寒保暖,就被賦予了靈氣和神力,孩子、老人做成衣服或裁剪成布條帶在身上,就會無病無災,幸福吉祥。因為所獻袍服(布料)數量較多,往往會被祈福的人求走或由宮内的道人施予。
不明就裡的人們往往會感到好奇,究竟是什麼原因吸引得這麼多人心甘情願、自發地為泰山碧霞元君祝壽、換袍?
其實這與自古以來的泰山崇拜有關!遠古時期,世人尊崇泰山為萬物發育之地,主管人的生死。上至帝王将相,下至黎民百姓,都對其崇拜有加。自有史料記載以來,6位封建帝王到此封禅,向世人誇示自己的文治武功、千秋功業,把泰山推高到神山、國山的地位。也成為文人墨客抒發情懷的地方,他們詩詞歌賦、著書立說,歌頌泰山、贊美泰山,至今在沿途及山間留下了不勝枚舉的摩崖石刻、碑碣。
那時,人們拜祭的是東嶽大帝泰山神-一位充當上天和帝王溝通橋梁的神祇。每年的農曆三月二十八這一天,各地的香客、信衆不遠萬裡前來為泰山神祝壽、換袍。到宋真宗封禅泰山時,将山頂玉女池内玉女石像建龛供奉,并敕封為碧霞元君。後又建昭真祠(近代改名為碧霞祠),内置玉女像加以祭祀。自明朝中期開始,碧霞元君在民間的影響力超過了泰山神,人們又開始為碧霞元君換袍。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一般認為是“父嚴母慈”,作為女神的碧霞元君,美麗、善良、仁慈、智慧,人們更願意将苦悶向她訴說,而不是高高在上一臉嚴肅的泰山神。另外,明中葉至清末,後宮權重,特别是萬曆、崇祯皇帝,其母後對泰山碧霞元君無比尊崇,清慈禧也曾多次派員到泰山祭祀。“上有所好,下必甚之”,廟堂之上對碧霞元君的信奉更加促進了民間對她的崇拜,讓她成為最受歡迎的女神。
也許有人會認為,這些都是迷信行為!其實,這是宗教文化的一部分,也是中華傳統文化的一部分,兩者難以割舍,至今傳承。千百年來,碧霞元君一直是人們心目中的美好寄托,通過對碧霞元君崇拜,寄予了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體現的是廣大勞動人民勤勞、淳樸、善良、富有愛心的優良品德。
喜歡這篇文章,就動動你發财的小手,加個關注點個贊,轉發出去留個言!期待分享你的建議和觀點!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