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進食品超市,貨架上五花八門的番薯食品,無論色香味,都引人不由得嚥口水,作為過來人,簡直不敢相信這就是自己過去長年食用得怕了的食物。怪不得現在的年輕人,你對他說過去的苦,天天吃番薯,他會嗆你一句,番薯不也是很好吃的嗎?唉,望着貨架,我感慨地歎了一句:''現在的世界,連番薯也'忘本'了!還回得去嗎?''
超市貨架上的蕃薯片
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的番薯,是我們的半年糧。半年糧的意思,不是吃半年,而是番薯和其它糧食混雜着吃,也是我們的主糧之一,久而久之,吃怕了。
我們地處南方,旱地适宜種番薯。那個時候,家家戶戶從生産隊分到的稻谷,隻夠吃半年,有時稍有災害,連半年都維持不了。于是,每戶人家的自留地和生産隊的旱地,都以種番薯為主。
番薯季節短,産量高,每年五六月份種,年底收。它的種植成本也很低,隻要把頭年留的薯種于第二年春天埋人回暖的泥土中,薯種就會發出若幹芽苗。芽苗越長越多,隻要長到半尺左右,剪下後以藤插的方式,植入大地,不久,在土壤中的藤節部,就長出不定根,随着生長,藤就繁茂起來,不定根就結出薯塊。每一塊薯種,前後能剪下數十上百根苗種,所以,種番薯的成本是很低的。我們家鄉很多人家,每年番薯秧基上培育出來的番薯藤苗,除了滿足自家自留地插種外,還能以每百苗一紮,拿到市場出售,供應其它地方農民種植,能賺一筆錢。
番薯苗
每年初冬,是番薯的收獲季節,家家戶戶的自留地,還有生産隊的旱地,挖番薯的繁忙景象如今曆曆在目,挖出的番薯先是在垅裡排着隊,然後裝入籮筐,自家的挑回家,生産隊的入庫。家家戶戶的屋裡堆滿着番薯,生産隊的隊長一聲令下,開倉分薯了,于是家家戶戶又挑進了一擔擔番薯。
蕃薯收獲季節
番薯的吃法,與現在可是大相徑庭,沒有那麼考究。最常見的是烤番薯、番薯湯飯、番薯幹粥、薯粉餅;精加工的,僅是薯粉和粉絲、還有自制的番薯糕。
先來說說最常見的吃法。最簡的吃法是烤番薯,家家戶戶把番薯洗淨後切成拳頭大小,裝滿一鍋,旺火燒,熟透了,一家人是圍着桌坐着吃,還是手中抓一塊,懷裡兜幾塊走着吃,都不講究了,共同點就是填飽肚子就行。有時出工,懷裡揣一團生薯,到田間往正在燃燒的焦泥堆裡一埋,兩個小時後扒出來,一團煨番薯就香噴噴地啃下肚,憶一下妙處猶在。
烤熟的蕃薯
第二種常見吃法是番薯湯飯。話中有個''飯''字,其實沒有米,隻是用番薯當飯吃的意思。做法是把番薯洗淨切碎,大小半寸見方,放入鍋注滿水,燒得水開薯熟,有講究的人家放人糖精少許,使吃起來有甜味。番薯湯飯須全家圍着桌子坐着吃,吃時須用大碗,如用現在吃飯的精緻小碗,一次次去盛太麻煩。有的人幹脆用海碗,托在手上呼呼噗噗邊喝邊扒。那時候,由于人們肚子裡缺油水,胃特别大。
第三種吃法是,每戶人家在燒飯時,鍋底是米飯,米飯上面按一個鍋擱,擱上蒸滿番薯。燒熟後一揭開鍋蓋,先看見滿鍋番薯,滿屋子的蒸汽中滿是番薯味。人們吃米飯前須先猛吃番薯,把胃填得差不多了,才吃一碗或半碗米飯。那時候大人總會讓吃膩了番薯的孩子多吃點米飯,自己以吃薯為主。
番薯的第四種吃法是先把番薯刨絲曬成幹。每到番薯收獲季節,很多人家趁它沒有糖化(番薯放久了會轉嫩轉甜)前把它刨成絲或切成片,在陽光或風中蒸發淨水份,變成番薯幹,貯藏在家裡。平時做飯時,以番薯幹為主,裡面放入少許米,煮成薯幹粥或薯幹飯。再有講究的人家,還把番薯幹磨成粉,做成餅,吃起來更顯得高雅些。需要說明的是,當年的薯幹是粗加工的産物,顔色是白白的,有時因天氣原因,薯幹中爛的成分較多,顔色也呈灰色了,沒有現在的薯幹好看。現在經過精加工,薯幹(片)都是金黃色的,色香味俱全,再加上偶爾調調口味,難怪年輕人會喜愛起來。
色香味俱全的蕃薯食品
當年對番薯最高境界的深加工,就是在機器上搗成糊狀後瀝取澱粉,再用澱粉做成粉絲。每年每戶人家都會做一些,但因為這樣做番薯很大部分會以渣的方式淘汰喂豬,農民不舍得,所以家家戶戶每年隻有小部分番薯用于深加工,而且加工後的澱粉或粉絲隻有客人來時或逢年過節用于招待,平時自己舍不得吃。除了刨出番薯澱粉做粉絲,有的農家還自制番薯糕片,做法很有講究:挑最好的番薯,去皮蒸熟,搗爛,加入桔皮、芝麻、糖精或糖,,拌均,切成片,晾幹後裝入防潮的鐵皮罐,待客人來了再炒一炒,又松脆又香甜。這種食品是我們兒時向長輩拜年時最希望得到的零食,也是鄉下農民向城市親友最常見的饋贈佳品。
蕃薯片
在番薯當主食的年代裡,過來人永遠不會忘記以下感受:一是久吃了倒胃口,每餐又不得不吃;二是光吃番薯不耐饑,易餓;三是番薯易腐爛,一爛就發苦。番薯幹内隻要混有爛幹,哪怕才一兩根,整鍋番薯幹飯或粥就苦澀難聞,但倒掉又不舍得,隻得強忍着吃下去;四是以番薯當飯,易産生胃酸。當年農民衣服單薄,吃了番薯後冒着寒風出工幹活,有的人時不時會大口冒胃酸,但冒出來的胃酸又強行咽回去。
但不管怎麼說,過去糧食困難時期番薯畢竟救過我們的命。記得當年,不但農民家家戶戶番薯抵半年糧,連吃商品糧的城市戶口,糧食配給也有一定比例的番薯。當時按供應量,一斤大米換算成五六斤番薯,每個人的定量内一定比例供應番薯,所以供應戶去糧站籴米時,還須雇一個人挑番薯回家。
年輕的朋友,當年的過來人,對番薯都有一番特殊的感慨,現今的番薯,無論是品種還是吃法,已經完全與當年完全不一樣了。番薯的這種''忘本''現象,難道不是時代的進步?這世界,真的回不去了,——回不去才好,但願年輕人永遠不吃過去的苦,但是,這不等于可以忘記過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