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清明節人們會有這些習俗

清明節人們會有這些習俗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3 17:21:10

清明節人們會有這些習俗(這些清明節的文化習俗)1

清明是掃墓祭祖的重要日子,節氣裡大地回春,柳綠花紅,正是郊遊踏青、賞春探春的時光。在這樣一個美好的季節裡,伴随着清明節日的到來,其間多有節日文化相伴,那清明習俗你知多少呢?

踏青習俗

清明,是個踏青的好季節。

試想在那個春光明媚的節氣裡,一掃寒冬帶來的涼意,萬物複蘇,芳草青青,怎能不讓那些在郊外祭掃完先人墓碑的人們流連徘徊?加之唐時寒食節是有“休假”規定的,這樣一個又有充裕時間,又有合适場所、節氣的出遊機會,相信人們自然不會虛度吧。早在宋代,每遇寒食、清明,市民常常傾城而出,典籍記載汁京“四野如市”,真是一派壯觀奇景,真有些元宵節花市、燈市的味道。宋代詩人吳佳信在《蘇堤清明即事》雲:“梨花風起正清明,遊子尋春半出城。日暮笙歌收拾去,萬株楊柳屬流鸢。”正是對這景象的極佳概括啊!

和踏青相關,清明還出現了戴柳踏青、放風筝、蕩秋千、百戲表演等一系列活動。唐人曹松在《鐘陵寒食日與同年裴顔李先輩校書郊外閑遊》一詩中寫道:“寒節鐘陵香騎随,同年相命楚江循。雲間影過秋千女,地上聲喧蹴鞠兒。何處寄煙歸草色,誰家送火在花枝。銀瓶冷酒皆傾盡,半卧垂楊自不知。”可見戴柳踏青、放風筝、蕩秋千、蹴鞠、拔河、鬥雞、百戲表演等節日文化已經形成了。

插柳習俗

插柳戴柳是清明的又一趣習,所以過去清明節又稱插柳節。插柳戴柳有多種形式,最常見的是将柳條插在門嵋上,婦女以戴柳作時令的點綴,孩子則用柳條編成帽子戴在頭上。因城裡的柳樹不是很多,所以人們往往是在踏青回來時折上幾枝柳條,或插或戴。《帝京景物略》中就記述了清明踏青遊人插柳的習俗。

清明插柳戴柳還有一種說法:原來中國人以清明、七月半和十月朔為三大鬼節,是百鬼出沒讨索之時。人們為防止鬼的侵擾迫害,而插柳戴柳。柳在人們的心目中有辟邪的功用。受佛教的影響,人們認為柳條可以驅鬼,而稱之為“鬼怖木”,觀世音以柳枝沽水濟度衆生。北魏賈思怒《齊民要術》裡說:“取柳枝著戶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是鬼節,值此柳條發芽時節,人們自然紛紛插柳戴柳以避邪了。

風筝習俗

放風筝也是清明時節人們所喜愛的活動。唐代詩人高驕寫有《風筝》一詩:“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入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别調中。”風筝真正的命名,《詢刍錄》記載:風筝,即紙鸢,又名風鸢。五代時李邺于宮中作紙鸢,引線采風為對、後于鸢首以竹為笛,風入笛管發出悅耳之聲,好似“筝”鳴,俗稱風筝。

起初隻限于皇宮貴族中的公子、佳人玩賞,到了宋代以後,才成為民間群衆喜愛的一種活動。古代放風筝又是與祛晦氣聯系在一起的。每逢清明時節,人們不僅白天放,夜間也放。夜裡在風筝下或風穩拉線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燈籠,像閃爍的明星,被稱為“神燈”。過去,有的人把風筝放上藍天後,便剪斷牽線,任憑清風把它們送往天涯海角,據說這樣能除病消災,給自己帶來好運。

秋千習俗

蕩秋千是我國古代清明節習俗。秋千,意即揪着皮繩而遷移。它的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後為了避忌諱,改為秋千。古時的秋千多是用樹枝為架,再拴上彩帶做成。後來逐步發展為用兩根繩索加上踏闆的秋千。秋千之戲在南北朝時已經流行。《荊楚歲時記》記載:“春時懸長繩于高木,士女衣彩服坐于其上而推引之,名曰打秋千。”唐代蕩秋千已經是很普遍的遊戲,并且成為清明節習俗的重要内容。由于清明蕩秋千随處可見,元明清三代定清明節為秋千節,皇宮裡也安設秋千供皇後、缤妃、宮女們玩耍。

蕩秋千不僅可以增進健康,而且可以培養勇敢精神,加之其玩法簡單,所以流傳至今。

蹴鞠習俗

下面再說一說蹴鞠。“鞠”是一種皮球。“蹴鞠”即用腳去踢球,是古代清明節時人們喜愛的一種遊戲。據《說苑》記載,相傳為黃帝發明,目的是用來訓練武士。“鞠”在戰國時代已開始流行。當時的鞠“以皮為之,中實以毛”。唐代用動物的膀胧為球膽,内中充氣,增加了球的彈性,可拳打腳踢。大約在漢代有了蹴鞠的專著《蹴鞠經》。唐宋時出現蹴鞠的專門組織球會“圓社”。杜甫“十年蹴鞠将雛運,萬裡秋千習俗同”的詩句說明在唐朝時,清明蹴鞠已十分興盛。

據說唐嘻宗非常喜歡踢球,他曾對徘優石野豬誇口說:“騰若步打進上,當得狀元。”宋徽宗也非常喜歡墩鞠,高休之所以深得徽宗寵信,并被封為太尉,就是因為他“踢得好腳氣球”。可見在唐宋時期,這項節日活動的地位是非常高的。

此外,古人的清明節節日活動還有很多,比如拔河、鬥雞等等,這些都流傳至今。本報綜合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