愛的5種語言?“我覺得Ta不愛我了”“我都不知道還要做什麼了,我都已經做了我應該做的所有事情了”,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愛的5種語言?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我覺得Ta不愛我了。”
“我都不知道還要做什麼了,我都已經做了我應該做的所有事情了!”
愛意應該如何去表達?全球暢銷書作家Gary Champama,身兼牧師、同時也是有着十五年婚姻咨詢經驗的廣受歡迎的婚姻咨詢顧問,在三十年前出版了《愛的五種語言》,提出“愛的五種語言”這一概念。每個人都有自己表達和接受愛意的方式,隻有用對方的“語言”去傳遞愛意,Ta才能真正感受得到。
我們和我們周圍的人到底是更傾向于什麼樣的方式來感受到愛和表達愛意的?答案就是貼心的舉動、語言上的肯定、高質量的相處時間、收到禮物和身體的接觸這五種愛的表達。
作為一名教師,在實踐教學中深有感觸。在班級裡鼓勵同學,讓他們感受到自己被關注、被在乎,是一項很講究的藝術。
對一些孩子來說,隻要你肯定、稱贊他們的努力進步或者表現,就能給他們加滿能量了。而對另一些孩子們來說,口頭肯定,他們聽着無感,雨露均沾似的照顧,他們并不在乎。但是在他們回答問題的時候,你的注意力全放在他身上,讓他享受到精心的時刻,那他們就會心滿意足地好好學習下去。
有些孩子誇獎、關注都不管用,你給他們額外批改個作業,讓他們感受到你付出的勞動,他們會因此感動,更加用工。有些孩子收到一朵小紅花,或者任何一個看得見、摸得着的獎勵,就像插上了充電寶,動力滿格。
還有些孩子特别簡單,前面的全都不需要,但是走過他們身邊時拍拍他們的肩膀,有那麼一丁點兒的肢體接觸,他們就會覺得自己與衆不同,随時做好開挂準備。
每個人都有屬于自己的愛的語言,但如果語言不同的兩個人碰到一起,會是什麼樣的狀況呢?比如說,我的愛語是“語言上的肯定”,而你的愛語是“收到禮物”,那麼你可能會認為,送我一份貼心的禮物能表明你有多關心我。但實際上,我更希望你寫信告訴我這些。花那麼多心思準備禮物,把這心思直接說給我聽不好嗎?這就是兩個人之間語言不相通時愛意的流失。
如果我們能學會彼此愛的語言,理論上,我們跟伴侶、家人、老闆、朋友、孩子溝通起來就會更高效。為什麼說是理論上呢?因為畢竟是否溝通有效除了彼此愛的語言之外還有很多其他影響因素,比如說發薪好壞、資源是否充足、是否知行合一……
三十年以來,“愛的語言”對人們一直有着持續的吸引力,甚至還吸引到那些原本對性格測試持懷疑态度的人。查普曼清楚地說明了人們給予和接受愛意的五種不同方式,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簡單的組織框架來表達那些複雜到難以言說的需求和欲望。
“我努力工作、努力漲薪,然後工資卡全部上繳,你要啥買啥,還有什麼不滿意的,整天作天作地?!”
但是可能Ta要的不是禮物、不是包、不是讓你抽出時間來陪看電影、逛街,也不用你下了班回來就做家務,人家要的隻是一句“哇,你一個人幹完了這些啊?你真的是很能幹呢!”一句肯定的言詞,可能就會讓伴侶覺得值。
“愛的五種語言”直指人們情感訴求的核心,還契合了“自助之道”的一個基本前提,即人人都想被愛,都想感受到彼此之間的連結。不要讓人際關系變成一個耗電的地方,把它打造成一個給别人、給自己充電的地方;不要讓愛意丢失在錯誤的表達裡,多掌握一門愛的語言,也就是發展出多一些愛的能力。用彼此聽得懂、感受得到的方式來表達愛意,生活也會因此變得更加容易。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