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之謎(116)|| 李白稱安陸生活為“蹉跎十年”,表明了他怎樣的生活體驗?
首先看“蹉跎”一語的含義。360百科的解釋是:“指虛度光陰,任由時光流逝卻毫無作為,可以用于形容人做事毫無鬥志,白白的浪費時間。”有兩個義項:一是時間白白地過去,事情沒有進展,比如“日月蹉跎”即光陰虛度,“萬事成蹉跎”即一事無成。一是失意之意,比如“蹉跎歲月”即時光流逝而無所作為,形容浪費時間,虛度年華,而多有悔恨惋惜之意。
李白之“蹉跎十年”形如“蹉跎歲月”,即言華年虛度,功業未竟,惋惜、遺憾、悔恨之意五味雜陳,内心十分難受。
再看李白的生活體驗。
一是幹谒。此為這段生活的“主業”,或中心工作。李白入贅許家,出于生活所迫的原因,更重要的是“借”許家的人脈資源為自己求取功名、實現濟世理想有所幫助。從李白在安陸的處境看,并未如願。先後幹谒了安州長史李京之、裴寬,到襄陽幹谒了荊州刺史韓朝宗,均告失敗。不僅如此,李白還遭受了不白之冤,謗诽四起,人設崩塌,在安陸難以立足。
二是求仕。這主要是一入長安之事。面對滿城豪門權貴,李白無處幹谒。據說受張垍愚弄,寄居終南山玉真公主别館,卻久等無玉真公主的消息,也未見其真容。隐居終南山,走“終南捷徑”,卻走投無路。遠涉邠州坊州,卻無人引薦。返回長安,卻混迹街巷,與鬥雞徒等交惡,北門之厄,險些喪命。可見,李白一入長安的整個過程可謂“苦不堪言”——人受累,心更累,故以“蹉跎”言之。
三是年華虛度。直到他離開安陸之前,有些年甚至找不到确鑿的詩文記錄,更不用說圖志建功了。當然,這并不是說李白就改變初心、放棄拼搏、成天耽于飲樂。他尋求濟世理想的步伐并未停止,願望依然強烈,然生活憋屈,路途蹭蹬,卻又無力改變現狀。
所以,李白以“蹉跎”一語總結這“十年”所得,内心酸澀,苦楚不堪。
當然,這“十年”也并非純粹荒廢。首先是明晰并确立了人生觀、功業觀。他在《代壽山答孟少府移文書》中旗幟鮮明地闡述了他的政治理想,設置了人生的奮鬥道路,描畫了理想的人生藍圖。在一些詩文中多次強調、反複強化。二是為政治理想的實現進行了多方面的實踐。逆境思進,矢志不渝,精神可貴。三是深刻地認識了大唐社會不同層面的生活狀況,豐富了他的人生經曆,詩歌創作收獲了大量的名篇。四是結交了孟浩然、王昌齡等一批好友,收獲了可貴的友誼。
對這段安陸生活,李白雖言“蹉跎”,當是針對功業未竟又年華流逝、壯歲不再而言。
(待續;講李白我是認真的;版權所有)
文/趙 斌 圖/譚昌永、蔣戈
李白故裡,四川江油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