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在我國的古典詩詞中的數字有“虛數”和“實數”的區别,于是後來又有人提出詩中的顔色,其實還有“虛色”和“實色”的區别,詩中的景色有“虛景”和“實景”的區别,但是大詩人所寫的詩詞,雖然有虛實之分,但是卻融于無形之中,極具表現力,使得實景精彩,虛景更加精彩。比如唐代大詩人高适的這首《塞上聽吹笛》便将虛實之分,融合的十分到位,表現的十分突出。
全詩如下:
塞上聽吹笛
雪淨胡天牧馬還,明月羌笛戍樓間。
借問梅花何處落,風吹一夜滿關山。
此詩前兩句寫實景:胡天,北地,大雪剛剛消融,已經到了牧馬的時節了(全詩開闊的境界便出現了),傍晚戰士趕着馬匹歸來,天空中開始灑下了明月的清輝。漸漸到了深夜,明月,高樓,明月照戍樓。作者開篇寫出了一種祥和甯靜的氣氛,且開頭兩字“雪淨”也有幾分象征着“馬放南山”的和解意味。
三、四句更妙。在這樣蒼茫而又澄澈的深夜中,不知道哪一座城樓中吹起了令人熟悉的《梅花落》的曲調,借助風的力量,一夜之間,傳滿了關山。正如李白詩《春夜洛城聞笛》中有句聞:誰家玉笛暗飛聲,散入春風滿洛城。此意與高适此句類似。其境界很是動人。
但是,三、四句的妙處不僅如此。“梅花落”三個字又構成了一種“虛景”:風吹過,梅花片片飄落,四處飛散的梅花又借助風力,一夜之間将色和香灑滿了關山。這是用同名的曲調名字構成的“假象”,但是和一、二句的實景搭配起來,虛實交錯之下,構成了極其美妙、壯闊的意境,這境界,估計是任何一個國手畫家都無法将之畫出來的吧,但是詩詞的想象力卻能夠達到!這是文字搭配想象力的力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