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3:11:31

當提到唐代大詩人杜甫,你第一時間想到的是“随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的淡雅清幽,還是“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的豪情壯志?

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縱觀他的一生,是跌宕起伏,颠沛流離,郁郁不得志的坎坷路程。

今天我們就通過杜甫的詩句來品一品杜甫悲壯的一生。

01 意氣風發、淩雲壯志的青年

杜甫出生在書香世家,是名門之後,他的祖父是初唐著名的大詩人杜審言。公元712年,杜甫出生,正值唐明皇李隆基即位,杜甫大半生的命運都與這個在位43年的皇帝息息相關。

在良好的家庭教育下,杜甫從小好學,而且詩文天分極高。在“開元之治”的文化氛圍中,年少的杜甫立下了“緻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遠大理想。

到了19歲,杜甫離開故鄉開始漫遊生活,在齊趙一帶,他過了好幾年“裘馬頗清狂”的快意生活。也是在此期間,結識了同為潇灑人生快意恩仇的李白,兩人惺惺相惜。祖國的壯麗和繁盛,讓他心懷激蕩,登上泰山,寫下了“會當淩絕頂,一覽衆山小”的浪漫與激情。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理想與命運逆行)1

青年時候的杜甫意氣風發,“甫昔少年日,早充觀國賓。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意思就是:我在年少的時候,早就充當參觀王都的來賓。先後讀熟萬卷書籍,寫起文章,下筆敏捷好像有如神助。這一份自信讓他覺得自己有很多一鳴驚人的機會。

然而,他總是離功成名就差一步。

02 仕途坎坷、流離失所的中年

747年,唐玄宗诏天下“通一藝者”到長安應試,35歲的杜甫也參加了考試。當年那一場考試并不是由玄宗親自監考,而是由尚書李林甫來監考。李林甫沒有什麼文化,對于文化人也沒有什麼好感。那一場考試,所有學士均落選。

當時的文人為了求官,除了參加科舉考試和制舉外,還經常采取向高官自我推薦的方法,在這期間杜甫也經常寫詩自薦,但都無結果。

玄宗執政後期,由于沉迷于寵溺楊貴妃,當時奸臣當道,時政昏庸。他客居長安十年,奔走獻賦,郁郁不得志,仕途失意,報國無門,過着貧困的生活,“舉進士不中第,困長安”。

755年,杜甫被授予了一個叫河西尉的小官職。雖然說是河西縣的縣尉,當其實沒有什麼實權,什麼事情也做不了主,還要每天卑躬屈節,而且當時妻兒都在離長安南邊不遠的奉先(今陝西蒲城),而河西卻在長安東北,他這個貧困交加的家庭經不起這樣子的折騰。于是杜甫拒絕了此官職,當時他寫下了“不作河西尉,凄涼為折腰。”的詩句。

後來改任右衛率府兵曹參軍,這是一個看守兵甲器仗的官員。杜甫在詩句中寫道“老夫怕趨走,率府且逍遙。”意思是:我已經年老,害怕為公務而奔走,還是在率府任職比較清閑自在。其實這是一種自嘲,為了生活,為了微薄的俸祿來供養一家老小,已經44歲的杜甫不得不接受這份工作。

在剛接受了這份工作不久,奉先家裡傳來消息,說家裡斷糧很久了,不到一歲的小兒子快要餓死了。杜甫忍住悲痛和擔心之情,一路趕回家。正值冬天,寒風凜凜,生滿凍瘡的雙手甚至連衣服帶子都無法系上。

華清池裡溫暖如春,歌舞升平,寒冷隻屬于貧民。此情此景,“朱門酒肉臭,路有凍死骨。”小兒子最終還是沒有等到杜甫回到家,已經餓死了。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理想與命運逆行)2

755年,曆史上著名的“安史之亂”爆發。唐玄宗帶着楊貴妃棄國逃亡,杜甫也帶着妻兒北上逃至羌村(今陝西富縣)避難。安頓好家人之後,一心報國的杜甫馬上啟程去靈武(今甯夏靈武市)投奔新帝唐肅宗。卻在途中不幸被叛軍抓回長安。

因為戰亂,長安已經滿目瘡痍,痛心疾首的杜甫寫下“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别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理想與命運逆行)3

憂國憂民的杜甫愁緒滿腔,滿頭白發越搔越短,已經連發簪都插不上了。

當時的杜甫官太小,看守不嚴,最後杜甫逃了出來。757年,杜甫繼續投奔新皇肅宗,被授為左拾遺:主要作用是撿起(皇上)遺漏的東西(政策決策失誤),隸屬谏诤機構。其實就是對國家大事發表意見,推薦人才。

沒過多久,杜甫卻因為要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至華州。

759年,華州大旱,民不聊生。杜甫因對污濁的時政痛心疾首,再次棄官。幾經輾轉,最後到了成都。

在嚴武等人的幫助下,在城西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茅草屋,世稱“杜甫草堂”。在這個漂泊的亂世,他終于得到一絲庇護:“老妻畫紙為棋盤,錐子敲針作針鈎。但有故人供祿米,微軀此外更何求?”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理想與命運逆行)4

杜甫在蜀期間,被嚴武推薦為節度參謀。在這後來的五六年間,杜甫寄人籬下,生活依然很苦。秋風暴雨中,杜甫的茅屋破敗,饑兒老妻,徹夜難眠,他此時最大的願意就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顔。”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理想與命運逆行)5

詩寫的是自己的凄涼晚景,表現的卻是憂國憂民的情感。

03 貧病交加、夢回故鄉的晚年

765年,嚴武去世,杜甫在成都再無依靠。“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人老了就想回歸故鄉。靠着攢下的一點錢,他正式開啟了歸鄉之旅。

那時的杜甫,已經53歲了,還染上了一身重病。這歸鄉的一路,貧困與疾病相纏,磕磕碰碰,走走停停。而他們每到一處都不得安甯,不是城内叛亂,便是洪災,天下已無淨土,世間紛争不斷。

這時的他終于清醒地認識到,自己輔佐君王的理想再也不會實現了。曾幾何時,他也曾是“嫉惡懷鋼腸”的熱血少年,也曾是“放蕩齊趙間”的輕狂公子。可是倏忽間卻變成衰病的老朽,他滿懷救國的志向,卻無處施展。

到了766年,杜甫的一家來到了如今的四川奉節,然後在此停留了兩年多的時光。就是在這段時間,杜甫寫成了懷念長安為主題的組詩《秋興八首》,詩中借深秋衰慘冷寂之景,表達了杜甫暮年漂泊無依、空懷抱負的悲涼心境。

到了768年,戰亂有所平息,杜甫也繼續啟程。沿着長江水道一路向東而去。768年末,來到了洞庭湖,杜甫登上聳立的嶽陽樓,舉目四望,不再有了當年年輕上登泰山的逸興,如今的願意隻有活着與家人團聚。“親朋無一字,老病有孤舟“,他回家的道路隻有湖面上漂轉的孤舟。

杜甫的真正人生轉折點(理想與命運逆行)6

在這一趟走走停停無比艱苦的還鄉途中,杜甫不斷地告别。告别曾經意氣風發的年少時光,告别曾經壯志淩雲的抱負,告别曾經的朋友。

770年,在湖南一帶,杜甫遇到了同為白發老翁的李龜年。同為颠沛流離之人,自知這一次相見,怕是此生最後一面。杜甫寫下了名為與李龜年重逢卻實為離别的詩:“岐王宅裡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

同年的冬天,杜甫在嶽州病逝。這一生,終是沒能回到故鄉。

大詩人杜甫這一生坎坷不堪,空有一身抱負卻不能實現自己的理想,但是在黑暗的日子裡,杜甫也沒有沉淪,為了來之不易的工作,兢兢業業,盡忠職守,滿懷報效國家的熱情。這一份愛國憂民的情懷是永遠值得我們敬重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