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夜上受降聞笛賞析

夜上受降聞笛賞析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2-21 12:37:56

夜上受降城聞笛

唐·李益

回樂烽前沙如雪, 受降城外月如霜。

不知何處吹蘆管, 一夜征人盡望鄉。

夜上受降聞笛賞析(李益夜上受降城聞笛賞析)1

[受降城]自唐太宗親臨靈州接受突厥一部投降後,靈州(今甘肅省靈武縣西南)就被稱之為受降城。但本篇的受降城,為唐代武則天景雲年間朔方軍總管張仁願所築,城共中、東、西三座,東西相距六七百裡,相互呼應,以絕突厥南下之路。這三座城,都在今内蒙古自治區境内。詩人李益登上的當是其西城。[回樂烽]指西受降城附近的烽火台。[蘆管]樂器名,即蘆笛。

這是一首邊塞詩的絕唱,抒寫了戍邊将士的思鄉情緒。杜甫曾有“韓公(張仁願)本意築三城,拟絕天驕拔漢旌”的詩句,可見築城為的是保衛邊疆。然而,唐代安史之亂後,國力衰弱,邊無甯日,将士長期駐守,普遍思鄉。詩人李益在那征戰頻仍的年代,在軍中幹過事,對此有親身的體驗。在一個深秋的月夜,他登上受降城樓,感慨萬端,吟誦出這樣一首詩:回樂峰前的沙地猶如白雪,受降城外的月色好象濃霜;不知什麼地方有人吹起了蘆管,這一個夜間呀,每個遠征的人都思念着家鄉。情景交融,鄉思哀怨,寫得多麼深沉!

詩的一、二句寫登城所見。在高于周圍的城樓上,視野開闊,詩人看到了什麼呢?在皎潔的月光下,遠處烽火台周圍的大漠似乎是鋪上了一層厚厚的冷雪,近處受降城外的地面上好象是蓋上了一層薄薄的寒霜。這是一幅邊塞夜景圖:孤城,烽火台,是邊地特有的衛戍建築,雖籠罩在星月之夜,顯得甯靜而安谧,但是一旦交戰,這裡卻是最動亂、最争鬥的地方;大漠,曠地,是塞外特有的景象,這裡雖人煙稀少,生活艱難,但是不得不在孤城與烽火台之中駐紮着兵力,保衛它背後的繁華富饒的内地;遠處的沙似雪,近處的月如霜,又使這邊塞蒙上了一層特有的色彩和情調,白色的、寒冷的、遠遠近近的雪和霜,在這月色之中顯得多麼凄涼、蒼茫!

詩的第三句寫登城所聞。詩人面對大漠冷月,正感到難以禁持時,夜風裡忽然吹送來了幽怨的蘆笛聲聲。殺伐之地,寥廓邊塞,深秋靜夜,冷月色,這蘆笛的悠揚随風而至,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在萬籁俱寂的夜裡,更能敲叩人的心扉,詩人更感受到了一種悲涼的情愫在迷漫,直透着他的心胸,以至被浸沉。

詩的最後一句寫登城所感。久戍不歸的将士,在這月明之夜,已經萌發了對鄉土的懷戀,何況又傳來了幽怨的笛聲,更增添了對親人的思念。“一夜”寫時間,指整個的夜間;“盡”指人數,寫将士無一例外的鄉愁;在這一夜間全體将士聽着悲涼的笛聲,對着團的明月,會勾起他們各自的、形形色色的、無窮無盡的鄉思的!這種“望鄉”的情懷既是詩人自身的,但由于詩人在軍中幹事,了解将士的思想、情緒、脈搏,因此推想也是所有“征人”的。

假如換一個角度來欣賞這首絕句,那麼,便會發現,它不僅寫出了詩人登城的所見、所聞、所感,而且寫出了景色、聲音、感情,将詩情、畫意與音樂熔于一爐,表達了征戍之苦、離鄉之久、思鄉之切,而且短短的四句詩,給人一種簡潔空靈、悠長深遠的餘味。宋宗元《網師園唐詩箋》以“蘊藉宛轉,樂府絕唱”來評價它,這是恰當不過的。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