蚯蚓屬大型土壤動物,是土壤中的主要動物類群,土壤肥力的一個非常重要的指标就是土壤中蚯蚓的活動頻繁程度。
蚯蚓屬于腐食性動物,以有機質為食,在生态系統中具有重要功能。
蚯蚓所産生的蚯蚓糞顆粒均勻、保水透氣性能強,富含營養,被稱為有機肥之王。
蚯蚓糞能滿足包括一些挑剔的花卉的幾乎所有植物的生長,因此,一立方米的蚯蚓糞可以賣到800元。
同時,蚯蚓由于富含高蛋白,因而是雞鴨等禽類的很好飼料。
今天,小編就為大家分享一個關于蚯蚓養殖的技術。
蚯蚓的飼料
基本原則:蚯蚓飼料的碳氮比(C/N)應小于33,最佳碳氮比為22.6。
蚯蚓的飼料可以是任何有機質,但必須充分發酵。如将未經發酵處理的飼料直接投喂蚯蚓,蚯蚓會因厭惡其中的氨氣等有害氣體而拒食,繼而因飼料自然發酵産生高溫(可達60~80℃)并排出大量甲烷、氨氣等導緻蚯蚓紛紛逃逸甚至大量死亡。
發酵方法:
采用漚肥法。飼料堆的高度控制在1.2-1.8m,寬度約3 m,長度不限,每次發酵的飼料重量不得少于400 kg。
在高溫季節,堆漚後第2天飼料堆内溫度即明顯上升,表明已開始發酵
4~5 d後飼料堆内部溫度可上升至70℃左右,然後逐漸降溫
當飼料堆内部溫度降至50 ℃時進行第1次翻堆翻堆操作時,應把飼料堆下部的飼料翻到上部、四邊的飼料翻到中間,翻堆時要适量補充水分,以翻堆後飼料堆底部有少量水流出為宜。
第1次翻堆後1~2 d,飼料堆内部溫度開始上升,可達80℃左右;
6~7 d後,飼料堆内部溫度開始下降,這時可進行第2次翻堆,并将料堆寬度縮小20%-30%;第2次翻堆後,飼料堆内部溫度可維持在70~75℃ ;
5~6 d後,飼料堆内部溫度下降時再進行第3次翻堆,并将料堆寬度再縮小20%;
第3次翻堆後4~5 d,進行最後1次翻堆。
正常情況下,25d左右便可完成整個發酵過程,獲得充分發酵腐熟的蚯蚓飼料。
飼料質量鑒定
發酵好的合格飼料應是糞料呈黑褐色或咖啡色、無異味、質地松軟、不粘滞。
一般最常用的飼料鑒定方法為生物鑒定法,具體操作方法是:
經感官鑒定認為飼料發酵合格後,取少量發酵好的飼料在其中投入成蚓200條左右,如
0.5 h内全部蚯蚓進入正常栖息狀态,48 h内無逃逸、無死亡,表明飼料發酵合格,可用于飼養蚯蚓。
養殖床堆置及種苗接種
根據養殖現場的實際情況,選擇平行或垂直于大棚長度方向來鋪設養殖床,一般養殖床的寬度控制在1.2 ~2 m,厚度約25 cm,基料濕度保持在60%~70%,并注意合理布置作業通道及開挖排水溝。
選擇較适宜當地環境條件或有特殊用途的蚯蚓種苗,一般選擇“太平2号”或“北星2号”等
品種進行養殖,蚯蚓種苗的投人量為0.5~2 kg/m2。
蚯蚓養殖管理
溫度控制
設施菜田若是塑料大棚,蚯蚓養殖受自然界氣候變化的影響較大,必須做好環境控制工作。
蚯蚓養殖的适宜溫度為17~28 ℃。當夏季天氣炎熱時,須采取降溫措施。
飼料投喂
蚯蚓采食量大,同時會産生大量蚓糞,因此,必須及時補充足夠的飼料,并定期清除蚓糞。當觀察到蚯蚓養殖床的表面飼料糞化後,即可在上面投喂一層厚5~10 cm的新飼料,讓蚯蚓在新飼料層中取食、栖息、活動,并定期翻動養殖床,保證飼料完全被蚯蚓采食及提高養殖床的透氣性。
飼料的投喂量與溫度有很大關系,按照适溫(20~25 ℃)多投料、高溫(25~30℃)減投料、低溫(15~20 ℃)少投料的原則來确定具體的飼料添加量。
蚯蚓及蚓糞采收
在蚯蚓養殖密度達到采收要求、養殖床表面的飼料有90%糞化後,将養殖床表面1 0 cm厚的基料用叉子挑到之前鋪好的與養殖床等長的塑料薄膜上,利用蚯蚓的懼光性一層一層地将表面的蚯蚓糞剝離,最後得到幹幹淨淨的純蚯蚓。
在采收完蚯蚓後,在養殖床的一側添加新的飼料,等蚯蚓大量鑽進新的飼料中時,将另一側的養殖床全部清除,然後将養殖床進行整理,即完成了蚯蚓糞的采收工作。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