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香,這是每個中國人普遍都經曆過的事,無論是春節祭奠先祖,清明節掃墓踏青,中元節祖先燒紙送錢,在祭祀開始前都會分上焚上一柱清香。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想過,為什麼要焚香呢?
古代祭祀場面
上香的曆史香料的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神農時期,因其獨特的芳香早期是作為醫藥用品用來驅疫避穢的。周朝時期,周人以升煙祭天,認為上升的煙氣能夠溝通天地,搭建人與神溝通的橋梁,于是乎,用來祭祀天地成了燒香的唯一作用,但是那時候燒香隻限于國家宗廟祭祀,平常人很難很少參與。後來漢武帝時期,武帝求仙問道以求長生,香開始進入了生活日常。然後便是“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台煙雨中。”佛教的盛行,讓傳統焚香的意識融入了底層人民的意識,再到後來的宋朝儒釋道三教的融合,焚香的習俗,也便真正地植根于中國人的内心深處。
在不同的教派中,上香也有不同的含義,比如說:道教中以三炷香代表道教三寶,道寶、經寶、師寶。也代表天、地、人,正可謂敬三清,敬天、地、聖賢。佛教中以三炷香代表恭敬佛家三寶,即佛、法、僧。上香本身的意義就是修持戒、定、慧三種學問。但無論是哪種教派,上香的數量不在多少,貴在心誠,所謂“燒三支文明香,敬一片真誠心”。
上香一般以一支香為一炷,每次三炷為宜以此供奉其所代表的不同三寶。一般是為單數三柱,極個别的地方也有上四柱香的。祭拜時,雙手持香,持香方式男士左手在上右手在下,女士則相反,雙手舉至與眉同齊,再拜。插香,祭拜完畢要用左手插香(左手為陽,為大,表示對神明尊敬)。插香時第一枝應插在香爐中間,第二支香插在右邊,第三支香插在左邊。三炷香插在香爐中的總寬度最好不要超過一寸,這叫“寸誠感神”,寸代表“寸心”,是指真心誠意。
插香順序如圖
上香的意義在于和神鬼結下善緣,是連接神、人、鬼溝通的重要中介。也是我們日常生活中祭祀祖先、拜佛求願需要參與的主要形式,所以适當地了解一下正确的操作方法啊,這個是肯定沒錯的。如果去參加,便可以這樣做,以免贻笑大方。
作為一個殡葬從業者,這裡給大家普及一下在重慶如何祭拜剛剛故去的親人。對于剛剛亡故的親人,在靈堂布置好之後,便需要為親人設立香案,以便亡靈接受供奉,也讓來悼念的親友能夠有場所祭拜。需要準備的是逝者的靈位一尊,蠟燭一對分列于靈位兩旁,香若幹,燒紙的瓦盆一個。孝子或孝女點燃常明燭,由孝子或孝女上第一炷香,完成後再燒錢紙。後面的人依次焚香祭拜。在重慶有一個說法就是“香火不斷”。在治喪期間,需要家屬照料好香燭,不能讓燭火熄滅,也不能讓香斷掉,需要時刻觀察,在香即将燃盡時再續上一炷。且每逢6點、12點、18點、24點這四個時辰時都需要親屬前往上香燒紙。一直持續到出殡方才結束。
以上内容部分資料我也是通過網絡檢索得來的,如果有錯誤的、不足的地方還望各位不吝賜教,我也積極改正。
我是一個從事殡葬八年的普通人,每天跟您分享不一樣的殡葬小知識。歡迎點贊訂閱,謝謝。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