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打開古城的秘境

打開古城的秘境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22 10:45:07

曾嵘 申霞豔

緻力于非物質文化遺産保護的作家馮骥才說,在這個極速發展、物欲膨脹的時代,曆史遺存正在不知不覺間消失。南方都市報的記者在保護和傳承文化遺産方面身體力行,前往廣東的衛所城進行實地采訪,他們的成果集結為《走讀廣東古城》一書,近日由南方日報出版社出版。明朝為加強海防、抵禦外敵,在沿海處興建衛所,留下綿延四千公裡的“南海長城”。本書介紹了大城所城、蓬洲所城、海門所城、靖海所城、捷勝所城、平海所城、大鵬所城、雙魚所城、神電衛城、錦囊所城、樂民所城等十一座古城,邀請讀者走進它們的前世今生,感受其自然風光和人文景觀。

打開古城的秘境(走與讀)1

《走讀廣東古城》,南方都市報著,南方日報出版社2022年8月版,58.00元。

全書分為十一章,每章伊始有一幅地圖勾勒古城的輪廓(翻頁即今日的城市鳥瞰圖),與全書結尾處的古代廣東輿圖遙相呼應;其下是一根時間軸,從右往左、由明至今,由此搭建起古城的時空坐标。昔日的校場成今日的戲台,昔日的軍事要塞成今日的日常民居,昔日的兵家必争之地成今日旅行者的必經之地,在這番古今對比中,我們得以窺見曆史的變遷,感受到曆史的厚重和縱深。《走讀廣東古城》以明白曉暢的文字綴連起史料、訪談、詩詞,輔以圖片,每一座古城都在圖文的細節中顯出不同的質地,可謂千城千面。我們既能在書中看見靖海所城的海濱石筍區、錦囊所城的菠蘿田的壯闊景觀,也能從對青石闆、古城牆、古樹、古井、廟宇、祠堂的描繪裡,感受到久違的煙火氣。

時光流轉,好在有詩人留下佳句,将古城保存在詩詞裡。湯顯祖的“昨夜雙魚何處所,戙船多在海陵山”,解缙的“神電衛城何處是?半邊山色一痕青”,将地名直接置于詩中,突顯古城的文化位置。衛所城乃軍事重地,詩歌記錄戰争的冷酷和安定海疆的勇氣,與曆史産生互文,是謂“詩史互證”。譬如潮州才子曹宗作的“馬頭含鐵右騎壯,鳳髻鑄金左翼成”,捕捉到了昔日傳奇,又如清代朝陽知縣臧憲祖所作的“浩氣一腔吞巨浪,丹心萬古照寒沙”,今人讀畢可感其浩然正氣。除了威嚴肅穆的一面,古城還有别的面目,譬如“握手言歡能有幾,特将舊柄改新裁”一句,借蓬洲扇這一物象表達陳龍慶與黃際遇的情誼,又如詩人屈大均的“天教鐵飓吹郎轉,願得朝朝見破篷”,傳達的是浪漫情調。詩是想象曆史的中介,在金戈鐵馬的曆史中,保存了古城及其日常生活的剪影。

“南蠻之地”是強勢文化給廣大南方地區派定的文化位置,本書揭開了嶺南文化的面紗,嶺南的形象得以更加立體地呈現出來。傳說和典故凝結了曆史文化,以精彩的叙事為古城的形成提供曆史依據,如錦囊所城中“稱土定城”的傳奇、雙魚所城中“劉伯溫點井”的故事。建築被稱為凝固的藝術,以直觀的、多樣的形态貯存曆史文化,大鵬所城就是一佳例,拱券式結構、磚牆的砌法、排水系統、丁字巷、臨海處的煙墩,都有鮮明的軍事文化色彩,體現了古人的建築智慧。古城的祠堂和廟宇引人注意,以靖海所城為例,我們能在樂元公祠的牌匾上,看見北魏孝文帝“漢化改制”的痕迹;在周王二公祠裡,讀出清朝“沿海遷界”的曆史。而大鵬所城的賴恩爵振威将軍第,背後是“九龍海戰”的反侵略曆史;雙魚所城的冼太夫人廟,背後是朝代更叠和民族交融;捷勝所城的沙坑文化遺址建築群,是新石器時代文化的明證……

嶺南文化體現在吃穿住用的日常生活之中。《走讀廣東古城》亦可視為一本美食導覽,靖海豆輯、捷勝海膽、電城炒米餅……嶺南美食數不勝數,美食是文化的承載者,我們從中能讀出地方的自然環境和當代人的生活習性。海門所城的傳統茶配“海門糕仔”,“潮汕八大傳統名産餅食”之一,其制作工藝頗具匠心,據說是因為它美味且能長期保存,漁民出海時可當幹糧食用,才逐漸流行開來。本書悉數呈現了衛所城的民俗活動,包括舞獅、舞龍、舞鳳、舞鯉魚、遊神、打醮等。神電衛城有獨一無二的高腳獅子舞,人獅共舞,合二為一;靖海所城的英歌舞巧妙結合了“舞”與“武”,嶺南文化在飛速轉動的英歌搥中散發光彩;平海古城的孩童手持鯉魚模型起舞,富有生機和童趣。民俗活動有其曆史淵源,比如平海古城每年正月舉辦的“擺盤”活動,原本是民衆自發拿出美食來犒勞凱旋的将士,後來發展成比拼擺盤手藝的風俗。還有經久不衰的“演戲酬神”活動,古城的人們逢年過節将神像請出,在城内遊行,值得一提的是,所奉之神乃曆史人物,大城所城的城隍廟供奉建城功臣百戶顧實,海門所城的民衆祭拜舍己為民的欽差大臣黃文燦,人們以這樣的方式镌刻了曆史。

本書展現了廣東古城語言雜糅、文化多元的現象。衛所城是軍事制度的産物,軍戶後代在此繁衍生息,又因為環境宜居、貿易發達等因素,全國各地都有人遷入。衛所城的“軍話”是明代軍人的語言遺存,以北方話為基礎,融入了閩南地區的方言,多條文化脈絡在其中隐而不顯。地域交流促成多元文化,據統計,捷勝所城有128個姓氏,海門所城的姓氏高達133個,我們從姓氏源流的角度也可以領略多樣的嶺南文化。

我們離曆史有多遠?如何進入廣東古城?北京大學中文系教授陳平原說,走讀古城“就是走進曆史現場,邊走、邊讀、邊思考,這是閱讀曆史的最好方式”。《走讀廣東古城》啟發我們用身體來激活嶺南傳統文化,書中的二維碼是直播時代的戳印,是新技術留存曆史的方式,我們經此“超鍊接”能夠“抵達”現場,也鍊接到那裡的城堡、海風和走走停停的人。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