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眼中,生與死是人類兩種不同的存在狀态,因此古代素有“事死如事生”的說法。
相比于平民百姓,貴族階層更加在乎這種觀念,他們不但在生前享受着優越的物質生活,死後還要将這種生活帶到“亡者世界”去。于是,曆朝曆代厚葬之風盛行,墓主人将生前積蓄的财富埋入地下,希望在另一個世界繼續享受。
陵墓的規格,象征着墓主人的身份。作為我國曆史上第一位皇帝,千古一帝秦始皇的陵墓一定比其他皇帝豪華、壯觀得多。
那麼,秦始皇陵内部究竟有多高呢?
根據《雲夢秦簡》上的記載,從秦獻公開始,秦國國君便非常注重陵墓的規格,每個秦國國君在設計陵墓時都采用了封土墓的結構。後來的秦孝公、秦惠文王等争相效仿,乃至秦國的諸侯墓規格越來越高,封土堆越來越厚。
到了嬴政時期,秦始皇陵的規模和高度達到東周時期的巅峰,甚至後世的皇陵規格也不能超越秦始皇陵。秦始皇首次以皇帝這一身份,征召了天下百萬民夫,耗時三十九年修建皇陵。相傳,在秦始皇駕崩後,皇陵尚未竣工,不過地宮的部分已基本布置完畢。
胡亥繼位後,立即發喪,将嬴政的遺體安置在地宮中。随後,胡亥繼續啟用四十萬民夫為地宮封土,又花費了兩年時間。相傳,嬴政原打算将自己的陵墓修到九百九十九尺高,并在陵丘設置九層波浪。
因為在古代有這樣的傳說,天空總共分為九層,有上上天、上中天、上下天、中上天、中中天、中下天、下上天、下中天、下下天。每一層天空住着不同的神仙,神仙依照品階的不同住着不同層中,其中,上上天裡的天帝玉皇品階最高。
秦始皇是個飛揚跋扈的野心家,他的野心已經膨脹到無以複加的程度。之所以将陵墓高度設計成九百九十九尺,就是要“欲與天公試比高”。嬴政希望自己能夠與玉皇大帝平起平坐,甚至淩駕于天界衆神之上,成為天、地、陰曹三界的最高統治者。
此外,“九”還是陽數中最大的,有“久久長遠”之意。嬴政希望自己的政權能夠永遠在子孫中傳續,國家也能長治久安。當然,修建九百九十九尺高陵丘隻是嬴政的幻想罷了,當時秦朝并沒有足夠的科技條件在幾十年内完成這樣龐大的工程,況且當時秦朝的經濟水平也不允許。
那麼,秦始皇的陵丘究竟有多高呢?
司馬遷給了我們答案,在《史記》中出現了關于秦始皇陵高度的記載:
“墳高五十餘丈。”
秦始皇陵的封土形成三級階梯,狀呈覆鬥,底部近似方型。《漢書·楚元王列傳》中也有記載:
“秦始皇帝葬于骊山之阿,下锢三泉,上崇山墳,其高五十餘丈,周回五裡有餘。”
換算下來,五十丈相當于五百尺。按當時的度量衡來折算,五百尺相當于現在的115米。
司馬遷在修撰《史記》的過程中,曾跟随其父太史公遊曆中原大地,在此期間搜集了大量風土民情、曆史文獻資料。由于臨潼距離當時的首都長安僅百裡之遙,如此近的距離,想來司馬遷一定會對皇陵實地考察一番。因此,《史記》中的記載真實性頗高。
上世紀六十年代初,我國文管工作者對臨潼始皇陵進行了實地考察,陵區分陵園區和從葬區兩部分,陵園占地近8平方千米。陵墓近似方形,頂部平坦,腰略呈階梯形,高76米,東西長345米,南北寬350米,占地120750平方米。陵園以封土堆為中心,四周陪葬分布衆多。
秦始皇陵的高度僅有76米。顯然,該數據與司馬遷的記載存在極大出入。那麼,為什麼現代學者測量的數據明顯低于《史記》中記載的“五十餘丈”呢?
有人認為,是雨水沖刷、土地沉陷等自然原因,使秦始皇陵的沉降。
不過,也有人不同意這種觀點,畢竟秦始皇陵在兩千年中因自然原因沉降的高度遠不及人們想象的那麼誇張。例如,現代考古人員在勘測西漢帝陵高度時,發現其中大部分皇陵的高度都與史料記載的相符,其中低于文獻記載的,差距也不超過3米。
若按照這種說法,《史記》中的記載豈不是有問題?
當然,這絕不是司馬遷在信口開河,而是漢朝人都接受了“墳高五十餘丈”的說法,這個高度隻是理想高度,并不是實際高度。
前文我們提到,秦始皇陵的封土部分是在嬴政下葬後才開始動工的,參與封土的勞工絕大多數都是從阿房宮工地抽調來的。秦朝末年,為了抵禦各地起義軍,胡亥不得不将這些修陵的勞工武裝成軍隊,讓他們抵抗各路聯軍。秦始皇陵的勞工被調走,以至于封土工程隻進行到一半,并沒有修到預期的高度。
參考資料:
【《史記》、《雲夢秦簡》、《漢書·楚元王列傳》】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