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央視财經聯合拼多多發起“迎新年 拼農貨”直播活動,湖北宜昌秭歸縣委書記楊勇,湖北恩施來鳳縣委副書記、縣長張作明,廣西桂林荔浦市委副書記孫志武在直播間為家鄉好農貨代言,力薦秭歸臍橙、來鳳藤茶、荔浦馬蹄和芋頭等本地好農貨。
果子精心呵護越長越水靈
流水線“看透”橙子重量糖度
“秭歸臍橙酸甜可口,太好吃了,大家都來看一看。”湖北宜昌秭歸縣委書記楊勇走進直播間現場開吃。他詳細介紹了秭歸縣當季的特産臍橙,有紐荷爾臍橙(圓紅、長紅)、中華紅肉臍橙、血橙等,如數家珍。“我們秭歸縣一年四季有不同品種的柑橘供應,春季賣倫晚臍橙、夏季賣夏橙、秋季賣早紅臍橙、冬季賣紐荷爾橙。”楊勇道,在全國鮮橙三大産區中,“四季鮮橙”是秭歸獨有優勢,一年四季種植産銷鍊條環環相扣。
秭歸縣委書記楊勇(右)像柑橘活字典,央視主持人陳蓓蓓(左)歎服“達到了專家水準”。張朔|攝
這場直播帶貨,短短數小時,柑橘類的成交訂單排在第一位,給今年秭歸臍橙冬季銷售打下底氣。今年,受氣候影響,湖北秭歸主産區臍橙減産約30%,借助新電商平台拼多多的農地雲拼開始全國“俏賣”,正迅速飛往全國各地。
這幾年,在新電商平台的助力下,秭歸臍橙熱銷品種達上百個,大面積推廣種植的有9個,标準化管理、高科技流水線日漸成熟,果子長得越來越水靈,酸甜适中,點綴了全國人民有滋有味的生活。
秭歸臍橙現采現摘,通過助農直播間,發給全國各地的消費者。方笑澄|攝
在秭歸産區的中心位置郭家壩,湖北譽福園去年合資籌建的一座新的廠房,面積7000平方米,正式投産已有一年多了。投身農業十年來,該企業負責人朱道鵬感悟最深的還是農業的标準化問題。秭歸地區的橙子種植,當前仍是分散式的小農模式。“我們與秭歸的農戶、合作社嘗試合作,推廣标準化種植,讓老百姓把橙子種得更好,賣得更好。”朱道鵬說。目前,譽福園已經對精品農業進行了初步嘗試。
郭家壩廠房的分揀設備,實時對橙子進行重量、大小甚至糖度的測算和分級,篩選出最優質的果子,直供消費者。方笑澄|攝
郭家壩的廠房裝上了一套國内最先進的流水線設備,有紅外檢測系統。上了流水線的橙子,一邊跑,一邊經過精密儀器的“火眼金睛”——實時對橙子進行重量、大小甚至糖度的測算和分級,篩選出最優質的果子,直供拼多多的消費者。
2019年,秭歸臍橙種植面積達到40萬畝,産量60.53萬噸,産值30億元。戶均收入已超過4萬元,并湧現出鄧家坡、彭家坡、王家橋3個臍橙産值過億元的村。2019年4月,秭歸成功實現脫貧摘帽。
産消直連:
花更少的錢 吃正宗垆土鐵棍山藥
馬龍傑和馬為民是堂兄弟,家裡祖祖輩輩都生活在河南省焦作市溫縣武德鎮,以種植垆土鐵棍山藥為生。到了馬為民父親馬建松這一輩,承包鄉親的土地,大規模種植垆土鐵棍山藥,生意越做越大,還成立了合作社,隻是銷售給經銷商的價格,總讓人隐隐覺得“好虧”。
自己種完賣給經銷商,品相最好的也不會超過八塊每斤。而在市面上,垆土鐵棍山藥至少都要在二十多元。更是有一些精品的禮盒包裝,甚至能達到六七十元。種山藥的,沒賺多少錢,買山藥的卻花了不少。
為防止挖斷山藥破壞賣相,農戶用鋤頭等工具将土地小心翼翼地層層挖開。周甬|攝
在父輩的觀念裡,種山藥就是要賣給經銷商的。可兄弟倆不這麼想。“拼多多可是有8億多的用戶,甭說把山藥賣到河南了,賣向全國問題都不大”,馬龍傑說:“從自己手中直接發到消費者的餐桌,省去中間環節,這是雙赢的局面。”兄弟倆回憶這兩年依靠拼多多平台取得的成績,默契地看了對方一眼,笑了。盡管目前的銷量還趕不上賣給經銷商的多,但産地直銷的利潤卻遠超其上。
“倆人賣得确實還不錯。”馬建松也難得嘴角挂上微笑,誇了兄弟倆一次。
其實,兄弟倆知道,拼多多最大的優勢是供應鍊。平台利用“拼購”的模式,把原來在時間和空間上極度分散的需求,彙聚成相對集中的訂單,在雲端上将産地和消費者“聯姻”,由“産銷對接”升級為“産消對接”,這種模式下的成交訂單才更經得起時間的考驗。
工人正将山藥按規格捆紮,并将打包好的山藥郵寄到通過拼多多平台下單的消費者手中 周甬|攝
這次央視聯合拼多多的直播間裡,來自上海的白領小王下了兩單。“平常的價格其實已經很實惠了,沒想到這次直播間的補貼價格比之前更劃算”。小王難掩喜悅:“拼多多上的農産品品質很不錯,趁着這次搞活動,冬天的養生趴還是不能停!“
讓原産地直連消費者,取代層層分銷,加速農産品上行,這不僅極大提升農産品流通效率,直接帶動了當地種植戶的勞動收入,更讓消費者以實惠的價格買到品質上乘的好貨,形成了兩頭收益的新格局。
返鄉青年再出發
親力親為把控砂糖橘品質
何明,廣西桂林市永福人,1985年出生的“80後”。和大部分年輕人一樣,他的人生經曆中,有希望、迷茫甚至低落和失望,不同的是,他的人生軌迹充滿了“大起大落”,從軍校生到外貿專業留學生,再到“無所事事”的返鄉小青年。用何明的話說,人生軌迹總是在不經意間就轉向了,令人措手不及,又不得不去學會面對。他的故事也抛出了一個直擊靈魂的話題:如果離開城市回到農村,你該怎麼辦?
砂糖桔果園中,何明正拿着測糖儀測試果品的含糖量。林顯威|攝
何明說,2016年底回到桂林永福老家,他很迷茫,也想做點什麼。直到看到家鄉漫山遍野的砂糖橘,想到火熱的電商平台,才又重新燃起希望,走上了以前從沒想過的商人之路。
“真的是很巧合,我不懂電商,一個門外漢。做線下傳統砂糖橘生意,我們當地已經形成了成熟的産業鍊,根本沒有我的位置。2018年正好拼多多剛火,線上經營也比較簡單,我一看蠻适合我的,就加入開店了”。這一試,何明拉開了人生的另一個篇章。短短三年,就從一個單打獨鬥的電商新人變成了有着20名員工的老闆,幫助農民賣出超過千萬元的農産品。
廣西地區的砂糖橘。展昭|攝
砂糖橘盛名在外,連續多年成為桂林乃至廣西多地農戶的緻富神橘。在衆多産區裡,桂林砂糖橘因為地理位置經緯度偏北而成熟期最晚,一月份才正式上市,品質往往優于其它産區,砂糖橘作為年貨必備水果。桂林幾乎所有砂糖橘産地何明都走了個遍。兩年,他的汽車裡程數達到18萬公裡。“我現在這輛新車加滿一箱油可以跑大概800公裡,有時候我在桂林本地一天就要加一箱油”。
他明白了一個道理:做農産品生意,如果老闆不親力親為把控好品質,對産地沒有足夠了解,就很難做好。這個過程中,何明也吃了不少虧。他浪費了五千斤砂糖橘,才想到将運輸損耗率降到3%的包裝方法。“果園經常是要包着賣的,一開始不知道,隻看幾棵果樹就覺得果品可以,結果都摘下來後才發現品質有問題。我交的‘學費’多了,學會辨别果品好壞,都是靠一個個果園走出來、看出來的”。
随着生意越做越大,何明有了為家鄉發展做出貢獻的成就感。2019年12月至2020年2月初,桂林砂糖橘産地經曆了兩輪嚴重的霜凍災害天氣,還沒賣出去又來不及遮蓋防凍膜的農戶,可能面臨“顆粒無收”的局面。在拼多多的支持下,何明在荔浦和永福兩地以包園和收購點的方式大量收購沙糖橘,兩個多月幫助兩地農戶在平台上銷售了400餘萬斤。
“迎新年 拼農貨”直播活動中
總台主持人
和農貨原産地的市縣領導
一起介紹了當地風土人情和家鄉好農貨!
臍橙、芋頭、生姜挑選可是大有講究↓
煙薯為什麼叫煙薯?答案萬萬沒想到↓
吃芋頭能減肥?
芋頭熱量比藜麥低7倍,你知道嗎?
來源:央視财經(ID:cctvyscj)
監制:柯成韻
本文編輯:王一涵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