邺城,春秋齊桓公始築。東漢末年,曹操據邺城16年,興霸業、築三台。邺城先後成為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朝的都城,有“三國故地,六朝古都”之稱。是國家首批确定重點支持的36處大遺址之一。
邺城遺址位于臨漳縣邺鎮一帶。根據考古勘探确認:位置分邺北城和邺南城兩大部分。二城規劃嚴整,布局合理,在中國城市建築史上起到了承前啟後的作用,是中國屈指可數的名城。但因邺城屢經漳河沖決,著名的“三台”,金鳳台、銅雀台有部分基址,而距今1800餘年的冰井台,在中科院和省考古隊2011年對邺城遺址搶救性保護工程中,發現了藏煤遺存,為《中國煤炭史》中記載“中國曹魏冰井台是貯藏煤炭最早的地方”提供了實證。
1976年開始,經過多年的鑽探,基本弄清了邺南城的範圍。邺南城的西牆,自邺鎮對岸起,經河圖至東義城村東北,然後向東,經張彭城村北,至洛鞍台,然後拐向北,經仁行村西,劉太昌村東,至漳河南岸。土築的城牆夯打十分結實。西城牆,三個城門,門道寬25米左右。
邺北城隻剩三台遺迹,根據《水經注·濁漳水》記:“邺城之西北有三台,皆因城為基。”“其城東西七裡,南北五裡,飾裱以磚。”1996年和2001年的考古發掘中,在邺北城的南牆(位于現漳河河道北)下,發現了一處磚券的地下秘密通道,推測或是通往水路的水門,或是軍事設施。
1983年,中國社科院邺城考古隊進駐臨漳,經過持續勘探、發掘并揭露出宮城、建築基址、城牆、城門、護城河、道路、渠道等豐富的城市元素,為研究中國古代城市規劃、城市可持續發展,提供了珍貴的實物資料。經考古發掘的遺迹和遺物,其科學性、藝術性、完整性具有無可替代的地位,是研究、展示邺城遺址的重要基礎。先後出土并征集文物7000餘件,其中與佛教有關的占多數。2002年考古發掘的北朝佛寺塔基,是中國發現的唯一一處東魏、北齊佛寺方形木塔遺迹,是迄今确認的中國乃至東亞同類佛塔建築的最早實物資料,對邺南城外廓城的尋找也具有重要意義,這項考古收獲被評為當年全國十大考古新發現之一。
1988年,被國務院公布為第三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005年列入“十一五”期間中國100個重要大遺址保護項目。
編審|楊富中 責任編輯|王拯 編輯|石磊 摘自2015年版《邯鄲市志》,轉載請注明出處。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