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語人間:每天10分鐘,讀懂1本好書,點擊文章右邊的「關注」,一起成長
大家好呀~
今天,靈遙将為你帶來一本新書,名字叫做《果敢力:始終做自己的藝術》。
對于果敢力的的定義,那可以說得上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了。
比如,有的人會認為「果敢力」便是對事事都能說「不」的能力;有的人則會認為「果敢力」是敢于去在與别人意見不統一的時候,堅定立場,不為利益所動的能力;有的人會認為「果敢力」就是強勢,最好能做到聲音洪亮、擲地有聲。
然而,這些都隻是「果敢力」的表現形式。真正的果敢力,其實是一種做出有意識選擇的能力。
換言之,「果敢力」的出發點一定是為了實現「雙赢」,不是非要壓倒對方,争個輸赢的莽撞。委曲求全不是,甯為玉碎,不為瓦全也不是。
那麼,生活中,我們又該如何培養自己的果敢力呢?來和靈遙一起讀讀這本《果敢力:始終做自己的藝術》吧~
01.何謂果敢?在壓力面前,既能夠堅持自我,又不傷害對方現在,先想象一下下面這個場景:
你和朋友一起去到了一家網紅魚餐廳裡用餐。你們在靠窗的一個位置坐下,點了一份多寶魚,餐館的菜做得不錯,你們吃得很開心。在盡興後,你們準備買單離開。
你的招呼下,服務員把菜單遞到了你的面前,看到價位,你眉頭一皺,問道,「服務員,我點的不是2斤的魚嗎?你怎麼給我們上了一條2斤半的?」
「是2斤半的,我沒記錯」,服務員信誓旦旦地說道。「不可能,我們分明和服務員說了隻要2斤的,我們隻有兩個人,不會點太多的」你的朋友有些不開心了。
「是不是您記錯了?您真的點的2斤半的」服務員耐心地解釋道,「我記錯了,為什麼不是你記錯了?」聽了服務員的話,氣氛開始變得有些微妙,矛盾一觸即發。
這時,你會做什麼呢?
如果你的選擇是第一個,這不是果敢,這是「攻擊」;如果你的選擇是第二個,這同樣不是果敢,這是「退讓」;隻有你的選擇是第三個,你才是真正的「果敢」。
因為,你不僅沒有在争執中忘記自己的目标,同時在表達時也有理有據,沒有傷害到對方的感受。
02.變得果敢的先決條件:盡最大的努力,接受最壞的結果讀到這裡,靈遙相信你已經開始意識到了,果敢是僵局中的一種「不急不退」的狀态。
所謂「不急」指的是,你并沒有因為别人的拒絕,心生怒火,非要逼着對方改變自己的觀念,與你保持一緻,而,所謂的「不退」則指的是,你并不會因為在對方那裡碰到了釘子,便輕易放下了那些你本該堅持的信念,接受對方的安排。
那麼,具體來說,你又該如何在談判中展現「果敢」的一面呢?
我們再來一起看一個例子吧:
小明在剛加入公司後,便看到了一個自己十分感興趣的項目。在了解了項目後,他壯着膽子去找老闆說,「老闆,我想申請負責那個與國内供應商共同提高産品質量的項目」。
同時,他陳述了應該由自己負責的相關理由。
老闆聽後,沉思了一會兒,這讓小明心裡很是不安。
「你願意負責這個項目是好的」,說了句好聽的話後,老闆話鋒一轉,「但是,我認為你進入公司的時間還太短,對情況了解得還不夠,去負責這麼重要的項目,不合适」。
老闆的幾句話,讓談話難度一下子增加了。
但小明不肯放棄,繼續說道,「X總,我完全能夠理解我的擔心。你看這樣好不好?我先嘗試做一陣子,我相信以我過去管理類似項目的經驗,能夠讓這個項目進展順利。這段時間内,我會随時向您彙報的」。
「我了解你過去的經驗,但這件事我認為由小劉來負責更合适。」老闆繼續不為所動。
于是,小明又說道,「你看這樣行不行,先讓我試試,半個月也行。我知道小劉比我更有經驗,我和他的關系也不錯,這段時間我向他請教,甚至邀請他當我顧問。然後我再負責一段時間,期間随時向您彙報,您看行嗎?」
最終,老闆有些松動,同意讓小明的試試。事實上,僅僅過了半個月,小明便已經從小劉手裡接過了這個工作,成為了項目的負責人,達成了目标。
那麼,萬一老闆在聽了小明的說法後,始終不同意呢?
小明還有别的辦法:
一個是去判斷老闆是真的想好了,還是有什麼難言之隐。畢竟,職場上最忌諱便是去挑戰領導權威;
二一個是思考自己是否能夠通過别的方法對老闆施加影響。如果沒有新想法,隻是反複地表達自己的想法,很容易讓溝通進入到一種「焦灼」狀态,引起對方的反感。
這時,小明雖然依舊沒能達成目标,但卻弄明白了自己接下來該做什麼,成功地把一次困難談話,變成了一種富有建設性的有效溝通。
因此,果敢的兩個先決條件,一定是為了目标付出的足夠努力,同時接受最壞的結果的能力,二者缺一不可。
03.變得果敢的心理建設:理性地看待困難情景
明白了「果敢」的兩個先決條件後,你或許會問了:
究竟是什麼讓我們在面對壓力情景時,很容易被他人的言行所激發,從而脫離果敢狀态,要麼被逼無奈,對對方怒火相向,要麼被迫妥協呢?
這裡,靈遙想跟你講一個發生在我朋友身上的例子。
我有一個朋友,她有一個交往了快10年的朋友。兩人關系一直以來都很好,但凡有空便會約着去咖啡館裡,聊聊看最近發生在身上的事兒。
然而,幾天前,她卻告訴我說,「靈遙,我不想和她出去了。我們工作後,幾乎每次出去,都是我在買單,她從來都沒有要和我AA,或是要回請我的意思。我憑什麼呀我。」
現在,我們先不論這個閨蜜她為什麼會變成這樣做,單看我這朋友為何為難過。
首先,她認可的交往模式,是兩人處在一個平等狀态,也就是「這頓飯如果我請了,那麼下頓飯便該由你來支付。」
于是,她在對待這個閨蜜的時候,默認了對方應該是這樣的人。一旦對方沒有這樣做,她便會有種很受傷的感覺,認為「你這人怎麼這樣」。
同時,由于兩人已經認為很長一段時間了,她不希望因為錢的事情,失去這個朋友,也就是說,一想到這件事她便會進入到了一種「災難性想象」的非理性場景中,認為表達是危險的、有害的。
結果,便自然是她甯願委屈自己,或是跑來我這裡和我抱怨自己的閨蜜是一個多麼糟糕的人,不願和對方直說,
「和你出去玩,你等着我買單的行為,讓我很不舒服。因為,我認為友誼是需要相互付出才能夠繼續的,如果你當我是朋友,我希望以後我們能夠AA」。
同樣,你在遇到壓力情境時,這些非理性信念也會跳出來,阻礙你的思考,觸發攻擊、退讓這兩個本不該有的狀态。
除了「災難性想象」和「應該」思維,還有下面這3種:
有這樣信念的人往往會認為應該比所有人喜歡,或是擔心自己不被别人喜歡。雖然适度追求被别人喜歡能夠讓我們在意人際關系,在意别人的看法,但是過度喜歡會讓我們忍不住想要去讨好别人。
有這樣信念的人往往不能夠接受自己犯錯,因為他們認為犯錯是懦弱的表現。
于是,我們處在這種情境下時,一旦與别人有了意見不一緻,便會很容易攻擊自己,認為都是自己沒用,而不會把「争執」當做是表達訴求,加深理解的方式。
有這種想法的人常常會想「我不能承受不可預見性」「如果沒有确定邊界,我将無法忍受」。一旦我們懷有這種想法時,便會對不确定性表示過度的焦慮感,進而非要别人給自己一個說法。
我們不難看出,一個人如果沒有強大的内心,是很難有外在的果敢言行的。換言之,一個人若是想要果敢到不讓自己的情緒輕易被他人的行為所影響,做出無意識的、不利于達成目标的選擇,便要先培養強大的自我。
所以,如果你希望成為一個果敢的人,便要強化下面這些信念:
隻有先堅定這些信念,我們才能夠果敢的應對那些我們預期以外的言行、受到的挫折、自己的錯誤、别人的不喜歡,以及工作和生活中的不可回避的不确定性,擁有由内而外的果敢。
以上,便是全書的内容。
祝好!
文 | 武靈遙,一位踐行着「日讀書一本,日更文一篇」的職業讀書人,更多好書拆解詳見個人公衆号:書語人間(syrjjy)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