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琴道--七弦琴之文化精神》
文/老桐
□淡淡思歸操,悠悠太古心,
希聲在自得,不必為知音。
——[唐]王珦《聽琴詩》
選購上品良琴,最好聯絡資信程度可靠的斫琴家訂購。有條件的話盡量赴斫琴家府上親彈認定。因為同樣是上品好琴,也互有差異,一琴有一琴之音色,一琴有一琴之性格,多彈幾張,選自己最喜愛者。再者,多見一些好琴,可增廣見聞,對提高自己的品音鑒琴能力大有裨益。
審音之道,盧家炳先生綜合古代琴書琴論的内容列出九點,頗為精要:
“治琴之道,首在審音。審音之要,原則有九:(一)曰中和;(二)曰清;(三)曰靜;(四)曰高;(五)曰古;(六)曰雅;(七)曰澹;(八)曰圓;(九)曰潤。”(盧家炳《古琴淺說》)
限于篇幅,在此僅列“九要”之名目,其内涵盡可于古代琴論如《溪山琴況》等書中研閱。此和靜清雅、古澹圓潤,乃撫琴取音之法度,亦為鑒琴聽音之标準,可與“奇、古、透、靜、潤、圓、清、勻、芳”琴之“九德說”相比照。而和靜清雅、古澹圓潤之内涵的深入體認(涵養于心)、施之于琴(操缦于手),是需要琴人一輩子的讀書明理、人生曆練及操缦練指功夫的,因此可以說審音之道也是琴人“終極的最高修養”也。
鑒琴聽音,作為初步,可聽其七弦是否相和及上、中、下三準之音是否協調。有大弦過于粗宏而細弦過于尖勵者,有上準幹而不發、下準渾濁不堪者;有某些部位突然響亮、某些部位悶暗無聲者,此即不和不勻。又,散、泛、按三音之間也有是否和諧的問題存在,當善聽之。
音色之是否優美(或高古、或甜美、或沉雄、或清越)是較易感受到的,唯音質内涵的品鑒是需要慢慢培養聽力的。一般說來,大緻有四個方面:是空薄還是厚實?是漂浮還是沉靜?是枯燥還是圓潤?是混濁還是潔淨?
空薄的音質讓人覺得缺少内涵,最嚴重者空空如共鳴箱、似叩擊木闆、有空腔之聲。稍好一些的也是音直而白、聲響而促,韻若琵琶。而厚實的音質則讓人感到意蘊豐富,聲音中似有密集的顆粒,聽起來昂揚有力,有精神飽滿之感,其上品如有磁性、似醇醪般醉人。
琴體發音是“沉”還是“飄”也極重要。發音沉者讓人覺得安靜,發音飄者就沒有靜的感覺了,相反會讓人感到氣息上浮。不僅散音如此,按音也可感覺。當按弦時,其音是從琴體底部透出還是從弦面指闆上飄出,于手之“肌音感”和耳之聽覺享受差異極大。從琴體透出之音,既松且沉,左手撫之,吟猱玩味、底蘊無窮,而從弦面發出之音,往往硬而直,就無此可玩味性了。
圓潤之音令人平和、安穩、舒泰,似“謙謙君子、溫潤如玉”,枯燥之音則令人乏味甚至煩躁,如對“語言無味、面目可憎”者,掩耳避之惟恐不及。許多劣質新琴就讓人有這樣的感覺,其音直白幹枯、讓人生厭,嚴重者甚至如空木箱一般,真是亵渎了“古琴”兩字。
音質之淨濁是古琴音質内涵的另一極重要的要素。北宋崔遵度以“清麗而靜、和潤而遠”總結古琴音聲的特點,其中“清麗而靜”與琴之音質是否潔淨有極大關系。渾濁之音常給人雄渾的錯覺,真正的雄渾乃底蘊之宏闊而非渾濁也。混濁的琴細聽之不僅單弦音渾濁,不同弦音之間的共振也渾濁,予人不清淨之感。上品琴音能讓人感到“體清心遠”,有心曠神怡之感,《琴況》以“澄然秋潭”、“皎然寒月”來描述,且謂琴上之“清況”,“真令人心骨俱冷、體氣欲仙。”這對古琴的音質的要求就是幹幹淨淨、沒有雜質。
所謂“清音”,就音質而言,即潔淨之謂也。潔淨之音,既要求單弦之音既清而實,也要求弦與弦之間相協和而不是出混響濁音。對于斫琴家而言這是極不容易做到的。今日之新琴,具清音者百不得一。唯少數幾位斫琴家之上品良斫或可遇一二也。
鑒琴品音之内容尚有許多,如琴音之餘韻是否悠長、走手音是否靈敏、泛音是否通透等,在此就不多述了。至于琴的形制和工藝,是另一範疇的問題,此不述及。
◎敬請關注
● 我們傳承清微澹遠的中華傳統古琴……
● 以琴靜心、以禅明心、琴禅合一、喜耀生命
圖文為頭條号作者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