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古裝劇的分類方式有很多,我們摘幾個讨論如下:
如《少年包青天》、《神探狄仁傑》一類,為古裝探案劇,劇情主線内核為“破案”,好不好看的關鍵在于“推理邏輯是否嚴絲合縫,案件腦洞是否夠大!”
又如《美人心計》、《甄嬛傳》一類,為古裝宮鬥劇,劇情主線涵蓋“宮鬥和權謀”,能不能取得好評的關鍵要素在于“主演演技與長相要在線,劇情故事要足夠有張力。”
再如《還珠格格》、《鐵齒銅牙紀曉岚》一類,為古裝輕喜劇,劇情内核主要為“皇家趣事”,精不精彩的重點在于“所謂的皇家趣事,是否有趣、狗血,且感人!”
當然還有如《宸汐緣》、《新白娘子傳奇》這樣的神話古裝劇,内核是愛情!重點在于能否把人虐的死去活來。
如果我們對标以上的這幾個簡要分類,《琅琊榜》應該更類似于“宮鬥、權謀”類。
01:《琅琊榜》裡的權謀
多數人是把《琅琊榜》當成權謀劇來看的(也包括我),從梅長蘇的初次入京到靖王徹底上位,整個過程中皆是梅長蘇運籌帷幄、決勝朝堂的各個高光時刻。
其中扳倒“謝玉”、“吏部尚書”、“戶部尚書”、“夏江”等權臣的過程,更是體現了梅長蘇對謀慮二字理解的精湛程度,無論是提前規劃還是兵來将擋,梅長蘇總是可以化腐朽為神奇。
然而就是這種“化腐朽為神奇”的存在,卻讓許多人對《琅琊榜》是否屬于權謀劇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比如有人對“蘭園藏屍案”有這樣的看法,他們說:“原本以為蘭園藏屍案會像《少年包青天》那樣,開始抽絲剝繭的推理,然後才會找出兇手,但誰知道就是掉到井裡,然後便是案犯罪人投案自首,繼而扳倒了戶部尚書,這也太兒戲和神速了,還有扳倒吏部尚書的案子,如果不是譽王自己換囚,那吏部尚書根本扳不倒啊……”
同樣還有人有這樣的觀點:“梅長蘇一點也不厲害啊,不過是知道的秘密多點,幫助他的人多點,要是他是一個普通人,他不知道這些秘密,他能做成這些事麼?”
這樣類似的觀點有錯麼?
答案自然是有錯,因為他們并沒有弄清“權謀與推理”的區别所在。
“權謀”是權變的謀略,權為利,謀為智,故而權謀的目标是權利,策略則是謀略,而百科中關于“謀略”二字的定義如下:“通過對眼前和長遠的問題思考而制定的解決對策和方案”,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謀略是指針對已經發生的事情做出全面複盤,繼而找到解決問題、防控問題的辦法。
對于梅長蘇來說,六部尚書過往犯下的罪孽都是已經發生的事情,如何将這些事情加以利用,将他們呈現在所有人的面前才是事情成敗的觀點,故而無論是枯井藏屍被發現、謝卓兩家的翻臉都是梅長蘇計劃中用來引爆事情發展的起火點罷了,本質上他無關于破案和推理,隻在于如何制定完整策略,以及如何引爆這個策略,同時再針對事情的發展不斷校正、随機應變,這才是真正的謀略體現。
所以從本質上來說,《琅琊榜》屬于标準意義上的權謀框架故事,隻不過如今更多的人更喜歡如推理、探案這些刺激性、跌宕性更濃的類型故事,繼而對這種謀定而後動的謀略之争就有了那麼一絲不太喜好。
另外關于“《琅琊榜》是否屬于宮鬥劇,同樣有着争議。”
由于《甄嬛傳》、《美人心計》珠玉在前,觀衆對“宮鬥劇”的定義已經無比清晰,凡是衆多妃嫔圍繞着一個男人争風吃醋的戲就是宮鬥戲,而參照這個标準《琅琊榜》理應屬于這個範疇,皇後、越貴妃、靜妃以及打醬油的惠妃,已經足以構成宮鬥劇的最基本要求,但我卻認為《琅琊榜》不屬于宮鬥劇,或者說它是一部服務于“權謀劇”的“宮鬥劇”。
因為無論是皇後與越貴妃的争鬥,又或其後靜妃與皇後的争鬥,在本質上都是“服務”于幾位皇子之間的争鬥,所以她們争鬥的出發點不是“純粹的為了争寵而衍生的争風吃酷”而是“為了争奪皇位各自展現出來的魅惑手段”。
02:《琅琊榜》裡的愛情相比于“謀略”标簽的清晰無疑,“言情”對于《琅琊榜》來說是一個極難定奪的标簽。
你說它隸屬于愛情劇吧,但是從頭至尾梅長蘇與霓凰之間的愛情戲份占比都極其稀少,甚至霓凰在太皇太後去世到九安山兵變這段較長的時間裡,連人影都沒有出現。
但你要說它不是吧,林殊與霓凰的愛情從第一集啟幕,到最後一集落幕,所有細節均被交代的極其完整,而且極其感人,從“觀衆關注和印象較深”的角度去看,愛情在整部《琅琊榜》中的占比不容小觑。
最重要的是它又與前面所說的“宮鬥”隻是服務于“權謀”的概念不同,“愛情”與“權謀”是不存在誰服務于誰的,尤其是主線的林殊與霓凰更是如此,它是獨立存在的,林殊對霓凰的愛和癡并不因為權謀的增減而增減。
所以如果在“權謀”之外,再為《琅琊榜》貼上一個附屬标簽,“言情劇”應當也是極其合适的。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