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期)
脾,人體藏府之脾系統。
藏為脾,合府為胃,經脈為足太陰、足陽明,五主為肌肉、五藏為意、榮華為唇四白、開竅為口、五液為涎、七情為思、五色為黃、五音為宮 。
脾,合府為胃。
《靈樞•本輸》:“脾合胃,胃者,五谷之府”。
脾與胃通過經脈與筋膜相連。
《靈樞•經脈》:“脾足太陰之脈,起于大趾之端,……屬脾,絡胃,……其支者,複從胃,别上膈、注心中”。
胃與脾表裡相合。胃,為膽、小腸、胃、大腸、膀胱、三焦六府之一,《素問•金匮真言論》:“藏者為陰,府者為陽。肝心脾肺腎五藏,皆為陰。膽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六府,皆為陽”。
胃與大腸、小腸、三焦、膀胱同為傳化之府。
《素問•五藏别論》:“夫胃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氣之所生也,其氣象天,故寫而不藏,此受五藏濁氣,名曰傳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輸瀉者也”。
胃為五谷之府。
《靈樞•本輸》:“胃者,五谷之府”,五谷,飲食水谷總稱。
《靈樞•脹論》:“胃者,太倉也”。太倉,糧倉。胃為水谷氣血之海、五藏六府之海,《靈樞•玉版》:“胃者,水谷氣血之海也”。《靈樞•動輸》:“胃為五藏六府之海”。《靈樞•五味》:“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靈樞•師傳》:“六府者,胃為之海”。
胃與脾同為後天水谷之本,《素問•刺法論》:“胃為倉廪之官,五味出焉”。
胃為五藏之本,五藏六府皆禀氣于胃,《素問•玉機真藏論》:“五藏者,皆禀氣于胃,胃者,五藏之本也”。《靈樞•五味》:“水谷皆入于胃,五藏六府皆禀氣于胃”。
胃為五谷之府示意圖
《素問•平人氣象論》:“平人之常氣禀于胃,胃者,平人之常氣也,人無胃氣曰逆,逆者死。人以水谷為本,故人絕水谷則死,脈無胃氣亦死,所謂無胃氣者,但得真藏脈不得胃氣也。所謂脈不得胃氣者,肝不弦腎不石也”。《靈樞•口問》:“胃不實則諸脈虛”。
胃氣,是人氣的根本,是生命的基礎,胃氣一敗,百藥難施,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
胃是人體消化器官,與脾協同,化生五味。
胃,經脈為足陽明,特點是多氣多血。
《靈樞•經脈》:“胃足陽明之脈,起于鼻之交頞中,旁納太陽之脈,下循鼻外,入上齒中,還出挾口環唇,下交承漿,卻循頤後下廉,出大迎,循頰車,上耳前,過客主人,循發際,至額顱;其支者,從大迎前下人迎,循喉嚨,入缺盆,下膈,屬胃,絡脾;其直者,從缺盆下乳内廉,下挾臍,入氣街中;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裡,下至氣街中而合,以下髀關,抵伏兔,下膝膑中,下循胫外廉,下足跗,入中指内間;其支者,下廉三寸而别下入中趾外間;其支者,别跗上,入大趾間出其端。……足陽明之别,名曰豐隆。去踝八寸。别走太陰;其别者,循胫骨外廉,上絡頭項,合諸經之氣,下絡喉嗌”;
胃足陽明之脈循行圖
《靈樞•經别》:“足陽明之正,上至脾,入于腹裡屬胃,散之脾,上通于心,上循咽出于口,上頞䪼,還系目系,合于陽明也”;
《素問•平人氣象論》:“胃之大絡,名曰虛裡,貫膈絡肺,出于左乳下,其動應衣,脈宗氣也”。
胃經脈與胃、脾、膀胱、齒、口唇、氣街相連。
胃,氣病為:
氣盛則身以前皆熱,其有餘于胃,則消谷善饑,溺色黃;氣不足則身以前皆寒慄,胃中寒則脹滿。
胃,脈病為:
病氣逆則喉痹瘁瘖。實則狂巅,虛則足不收,胫枯;
是動則病灑灑振寒,善呻,數欠,顔黑,病至則惡人與火,聞木聲則惕然而驚,心欲動,獨閉戶塞牖而處。甚則欲上高而歌,棄衣而走,贲響腹脹,是為骭厥;
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瘧、溫、淫,汗出,鼽衄,口喎,唇胗,頸腫,喉痹,大腹水腫,膝膑腫痛,循膺、乳、氣街、股、伏兔、骭外廉、足跗上皆痛,中趾不用。
胃病狂躁示意圖
胃,雜症為:
胃病氣逆穢,穢,污穢、不淨,《靈柩•九針論》:“胃為氣逆穢”。
胃中空則耳鳴。《靈樞•口問》:“耳者,宗脈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則宗脈虛,虛則下,溜脈有所渴者,故耳鳴”。
《靈樞•脹論》:“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于食,大便難”。
《素問•标本病傳論》:“胃病脹滿,五日少腹腰脊痛,(骨行)酸;三日背(月呂)筋痛,小便閉;五日身體重;六日不已,死。冬夜半後,夏日昳”。
——本文節選自拙著《五形人與治未病》第六章第三節 論藏府之脾系統
(本節完)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