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徐州銅山,柳桐說,一起去尋當年劉邦的拔劍泉。于是,走進了徐州八景之一.......
來到拔劍泉,一湖清水,映襯出巨石上三個蒼勁的大字——"策馬來尋拔劍泉,漢王遺迹尚森然,一泓暗洩碧峰外,百丈晴拖綠樹邊,溜響消殘龍戰氣,芒寒微動灞陵煙,鴻溝寂寞烏江冷,不信清流此地偏"。這首題為《拔劍泉》的古詩是清乾隆33年間,不僅萦繞眼前。
《史記》上記載,劉邦被封為漢王後,于公元前205年春,乘虛占領西楚國都彭城,霸王項羽聞訊,親率3萬精兵奪回彭城,劉邦率隊退到漢王丁塘山下,人困馬乏,數日不得滴水,軍士饑渴難忍,劉邦在走投無路百感交集之時,猛地将寶劍往地上一搠,對天長歎道:"天亡我也!"沒想到當他從石縫中拔出劍時,随劍間湧出泉水。
他的的戰馬也用蹄子趴出泉水,從此,後人為紀念劉邦把這兩眼泉名之為:"拔劍泉"和"馬扒泉"。拔劍泉為一菱形泉眼,猶如寶劍插地時遺留的痕迹。徐州知府蘇東坡曾為拔劍泉開辟水道,使泉水向北流入石狗湖(今雲龍湖)形成現在的玉帶河。
初夏,順着湖邊緩步,可見一泓碧水與亭台小橋,四周綠樹環繞,湖内微波蕩漾,水面群鴨浮遊,風景宜人。
在湖水東部近岸的地方,有一石碑凸在水面上,上面刻着"試劍石"三個紅字,據說是宋代蘇轍曾經同蘇轼觀看試劍石,并且寫了一篇《試劍石銘》。
我查閱了《彭城漢祖廟試劍石銘〈并叙〉》 ,蘇轍寫道,漢高皇帝廟有石,高三尺六寸,中裂如破竹,不盡者寸。父老曰:"此帝之試劍石也。"熙甯十年,蜀人蘇轼為彭城守,弟轍實従入廟,觀石而為之銘曰:維漢之興,三代無有。提劍一呼,豪傑奔走。厥初自試,山石為剖。夜斷長蛇,旦泣神母。指麾東西,秦、項授首。斂然三尺,一夫之偶。大人将之,山嶽頹仆。用巨物靈,不複凡手。武庫焚蕩,帝命下取。巋然斯石,不尚有舊。
兩千年時光已去,拔劍泉泉水依舊清澈如故。在這春夏之交,臨湖靜觀,劍泉桃李鬧春風,百媚千姿各不同。爾雅歸來劉項去,青山何羨碧流東。
查閱《徐州志》,徐州三面環山,古代曾有72眼山泉。最有名的當數飲鶴泉,位于雲龍山上。其次為拔劍泉,而且均與劉邦有關,但名聲最大的,至今仍然晝夜不停湧出泉水的,隻有丁塘山的那個拔劍泉了。如今, 漢王拔劍泉水依舊清而微甜,常年恒溫攝氏16度。湖周圍近百棵高大的梧桐,水中相映,倒影成畫。
漢王拔劍泉是明代徐州古八景之一,亦是徐州銅山的一張文化名片。
初夏清風徐來,泉水溫滑見底。一泓清流映春秋,幾灣玉帶彙龍湖。漢王拔劍泉記載着這方土地千年不逝的曆史,印證着銅山千年的曆史文化湧動和古樸的漢風依舊在.......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