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民俗

 >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暑溫風至盛夏始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暑溫風至盛夏始

民俗 更新时间:2024-12-22 16:27:53

封面新聞記者 李雨心

“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氣溫漸漲,光照愈烈。7月7日,在高溫的天氣中,夏天的第五個節氣——小暑,就悄然而至了。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暑溫風至盛夏始(小暑盛夏開啟三伏)1

夏日荷花

“小暑大暑,上蒸下煮”。小暑的到來,同時宣告着盛夏的來臨。據《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記載:“六月節……暑,熱也,就熱之中分為大小,月初為小,月中為大,今則熱氣猶小也。”其中寫到暑,是炎熱的意思,小暑為小熱,還不十分熱。小暑雖不是一年中最炎熱的時節,但緊接而來的大暑,就是一年中最熱的節氣了。

此外,小暑的到來也意味着開始進入伏天,所謂“熱在三伏”,三伏天通常出現在小暑與處暑之間,是一年中氣溫最高且又潮濕、悶熱的時段。“小暑之後,日最高氣溫可高于35℃。天氣炎熱的同時,還常出現雷暴,暴雨還會伴随着大風。”民俗專家劉孝昌這樣說道。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暑溫風至盛夏始(小暑盛夏開啟三伏)2

《采蓮消夏圖》

夏日施茶 酷暑天裡的清涼善意

小暑悶熱,苦夏難捱,逐漸升高的氣溫讓人心中難免煩躁。在這時,自然要吃點好的才能熬過炎熱的酷暑。小暑時節,有“食新”“吃餃子”“吃炒面”等習俗,餃子在傳統習俗裡正是開胃解饞的食物。此外,古籍《魏氏春秋》有載:“伏日食湯餅,取巾拭汗,面色皎然”,這裡的湯餅就是熱湯面。南北朝時期的《荊楚歲時記》也寫道:“六月伏日食湯餅,名為辟惡。”在古人看來,出汗可以驅病,即為“辟惡”。

除了吃食,喝茶也是舊時人們用來消散熱氣的行為。劉孝昌講到,在老成都的城鄉,酷暑之下,總有樂善好施的成都人,在橋頭、街巷、路口處的樹蔭下,擺放茶碗水缸設點施茶,免費向過路的行人、苦力,無論老幼病殘供應茶水。

“昔日,成都人出行大多都是步行,小暑的時候驕陽似火,步行兩三裡衣衫已被大汗濕透,更是口幹舌燥。當年更辛苦的,是三伏天推車擡轎做苦力的勞動者。在火辣辣的太陽下,人們都希望能夠找口水喝。”倘若恰好在樹蔭下,能碰到好心人正在施茶,就能順便歇歇腳,喝一碗免費的茶水。

劉孝昌回憶,為了讓着急的行人方便飲用茶水,有些婆婆總是先把熱茶倒在幹淨的空碗裡,待晾溫之後再給人們喝。“更有細心的人家,總要在開水碗裡放幾顆麥麸,讓麥麸漂浮在茶碗裡,待飲茶人先吹開麥麸後,再慢慢喝水,怕對方喝水太快太急而引發疾病。”

此外,劉孝昌還說,舊時為了每年夏季有人能長久堅持設點施茶,在成都的東南西北,有熱心人出面組織大大小小的施茶會,參加者多為街坊鄰居,亦有商家富人出錢興辦。“多少年來,施茶這種善舉能夠堅持下來,最主要的原因是有一群有愛心的嫂嫂婆婆,還有大爺們,可以忙中偷閑、助人為樂。”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暑溫風至盛夏始(小暑盛夏開啟三伏)3

《荷塘消夏圖》宋·蘇漢臣

曬書曬衣裳 趁着驕陽似火曬走黴菌

“天贶逢佳節,地靈鐘異人。”在小暑節氣前後,還有傳統節日天贶節的存在。

提起傳統節日,人們知道農曆一月一春節,二月二龍擡頭,五月五端午節,九月九重陽節……但說起農曆六月六的天贶節,大多數人都不甚了解抑或從未聽聞。據傳,“天贶節”起源于北宋,為宋真宗趙恒所創,趙恒曾在某年的農曆六月六聲稱,自己收到了上蒼賜給他一部經書,故而将這一天命名為“天贶節”,而“贶”有“贈予、賞賜”的意思。

随着歲月的變遷,天贶節的原本含義已被人們逐漸淡忘,而“曬”成為該節日的關鍵詞。民諺有雲:“六月六,家家曬紅綠。”“紅綠”指五顔六色的各樣衣服,家家戶戶都在農曆六月六于大門前曝曬衣服,此後形成習俗。明代古籍《帝京景物略》記載:“六月六日,曬銮駕,民間亦曬其衣物,老儒破書,貧女敝缊,反覆勤日光,晡乃收。”清朝富察敦崇的《燕京歲時記》也寫道:“京師于六月六日抖晾衣服書籍,謂可不生蟲蠹。”

“在這一天,老百姓們趁着夏日的驕陽,把家中的書籍、衣物翻出來晾曬,以防黴爛。特别在小暑前後,天氣悶熱又逢雨季,極易生黴,所以趕着農曆六月六,人們翻箱倒櫃,把鋪蓋、棉襖、鞋帽統統拿出來,還有書櫃裡的書籍、字畫,放在房屋前的太陽壩裡曬一曬。”

小暑至,盛夏啟,一年中最熱的日子“三伏天”就近在眼前了。民間有俗語稱:“小暑過,一日熱三分。”眼見氣溫越來越高,此時一定要注意解熱防暑,采用好的辦法來“消夏”哦。

二十四節氣今日小暑溫風至盛夏始(小暑盛夏開啟三伏)4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采納有費用酬謝。報料ihxdsb,3386405712】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民俗资讯推荐

热门民俗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