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末三國時期,曹操稱魏王,孫權稱吳王,為何劉備卻要稱漢中王呢?我國曆史上的王朝與割據政權的國号,幾乎都是來源於先秦時期的諸侯國名。而所取國号,又跟其盤踞的地盤密切相關。比如,孫權占據的江東地區,其核心地區為春秋時期的吳國舊地,便以吳為國号。元末時期,張士誠與朱元璋又分别以今天的蘇州、南京為中心而建立統治政權,于是,也都以吳為國号。
三國曹氏政權,以魏為國号,乃是其據有中原地區。而戰國時期最有影響力的中原地區大國,便是魏國。而劉備占據漢中、巴蜀之地,其統治之根基在蜀地,為何卻不先稱蜀王,而要稱漢中王?
首先,稱王乃是稱帝的前奏,而所稱之王号,也往往就是其建立帝業時之國号。在我國曆史上,很少有朝代選用南方的諸侯國名(如楚、吳、越等)為國号,這并非這些諸侯國的實力不行。而是因為我國古人長期以中原為中心,故而,南方的諸侯國名更有地方偏居色彩。劉備若稱蜀王,則會意味着其滿足偏安於蜀地。
再則,漢中王實際上就是漢王,表明自己乃大漢正統。秦末之際,項羽封劉邦於漢中、巴、蜀之地,而都於南鄭(漢中)。我國曆史上的諸侯王号,有兩大主要來源,一是先秦諸侯國名,二是秦漢以後的郡縣名。比如項羽分田安為濟北王,田市為膠東王,張耳為恒山(漢避文帝諱,而改為常山王)王,都是當時的郡名。劉邦實際上就是漢中王,而大漢王朝的國号來曆也源於此。
而當時漢朝在名義上仍然存在,故而,劉備又不能直接稱漢王,隻能退而求其次,自稱漢中王。而劉備稱漢中王,也表明了其并非要匡扶漢室,而是要篡漢自立。劉備稱漢中王(實際上的漢王),将置漢獻帝於何地?在這一點上就表明了劉備與曹操并無二質。
雖說,劉備據稱乃中山靖王之後,但劉備與漢室的關系,跟商鞅(衛國公族)與周王室的關系也差不多。而據《三國志》記載,劉備這一支脈,在漢武帝時期就因坐酎金失侯(勝子貞,元狩六年封涿縣陸城亭侯,坐酎金失侯)而淪為庶民了,早已沒了皇族身份。雖說,宗室也可承繼大統,但都是宗室近支嫡系。就如南明時期,被擁立為帝的諸位藩王一樣,也都是各藩王的嫡系繼承人。
來源:兩隻貓咪說娛樂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