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兒童節泥塑作品

兒童節泥塑作品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9-06 13:28:30

梅州著名的客家泥塑大師劉沅聲先生以制作反映客家題材的泥塑作品而聞名,他的每一件泥塑作品都栩栩如生,生動形象地再現了客家人的起源、傳統農耕生活、風俗習慣等,人物形象逼真,表情豐富,動作傳神,非常接地氣,很容易吸引觀賞者的興趣,主要作品有展現客家人的來源的《客家大遷徙》、表現客家人鄉土農耕生活、傳統風俗習慣的《客家大喜》和反映客家人崇文重教的優良傳統的《客家家教》等系列作品。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2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3

劉沅聲與他的作品《上學堂》(原梅縣博物館朱迪光館長拍)

本文主要想與大家分享劉沅聲先生的《童趣》系列作品,該系列的作品可以說是50後、60後、70後的童年生活寫真,相信中老年朋友看了以後都能勾起快樂的童年生活的記憶,希望大家能喜歡。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4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5

1、打旱塘(打塘腳)

打旱塘(打塘腳)指的是每年春節前把魚塘裡的水全部排幹,然後将魚塘裡放養的皖魚(草魚)、鲢魚、鯉魚、鳙魚等水産動物一次性全部打撈起來的活動。改革開放前,農村的客家人生活十分艱辛,平時一個月甚至半年也難得吃一次葷。每年春節前,生産隊的魚塘打旱塘(打塘腳),男女老少都圍在魚塘四周。當魚塘的水排得所剩無幾,養魚的人把較大大的魚全部打撈起來以後,小朋友便急不可耐地沖進魚塘裡,用撈網、畚箕等工具在魚塘裡打撈小魚、蝦等,有些人則徒手在泥漿裡摸泥鳅、黃鳝、塘鲺(滑哥)等,有的人把手伸進魚塘四周的塘坎的石縫裡掏田螺、河蚌等。那時候是小朋友最快樂的時光之一,即使衣服沾滿了塘泥也無所謂。等大家撈得差不多了,小朋友之間就會彼此比一比,看誰撈的東西最多(如下圖)。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6

2、剃光頭(光頭勺)

以前梅州的農村很少理發師傅,而且理發的推剪不夠鋒利,容易卡住頭發而讓理發者疼痛難忍,所以很多小朋友害怕理發。為了省錢省事,幹淨衛生,小孩子的頭發長了,大人往往會給小孩子剃光頭。小朋友看到别人剃了光頭覺得很滑稽可笑,就别叫人“光頭勺”。有首關于“光頭勺”的童謠是這樣唱的:“光頭勺,閉尿勺;閉唔起,砧骨鑿。”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7

有些小孩子怕别人取笑而不願意剃光頭,家長為了讓孩子剃光頭,往往會給孩子某種許諾。劉沅聲的這個泥塑作品表現的就是剃光頭的過程,右邊的小孩子一手摸着自己的光頭,一手指着正在剃光頭的人,臉上的笑容十分燦爛、自然。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8

3、幫輕(幫忙做家務)

改革開放前,農村的客家人生活十分艱苦,小朋友不僅沒有玩具可玩,還要經常幫成人做家務做農活。那時候,幫家長做家務做農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日常活動,沒有任何附加條件的。小孩子幫忙做的家務、農活種類繁多,割禾莳田、砍柴割魯基、生火做飯、挑水淋菜、改番薯、鋤地壟等等。除了有些農活小孩子确實做不了,成人做的家務、農活小孩子幾乎樣樣都要做。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9

下圖是小朋友與老奶奶一起擡着汁桶(過去喂豬的食物叫“豬汁”,裝豬食的專用木桶就叫“汁桶”)準備去喂豬時的情景,重重的汁桶把小孩子的身子都壓彎了。

4、蟾蜍啰

小時候家裡窮,農村的小孩子普遍買不起玩具,有些成人就會教孩子動手做玩具,如彈弓、木槍、紙飛機、滾鐵環等。天牛、蟬子、螢火蟲、蟾蜍等許多小動物也成了小孩子不可多得的 “玩具”。

下圖表現的是一位貪玩的小男孩正在在逗蟾蜍玩,旁邊兩個小姑娘看到這個情景,便取笑他,一邊用雙手的食指指向自己的臉頰(表示羞人的意思),一邊唱着大家熟悉的童謠:“蟾蜍啰,咯咯咯,唔讀書,麼老婆……”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0

5、慈母點燈(讀書肯用功,茅寮屋裡出相公)

客家人曆代都居住在偏僻的山溝裡,八山一水一分田,靠種田很難維持生計,因而梅州人曆來都很重視教育,除了遠渡南洋謀生之外,靠讀書考取功名成了很多客家男人出人頭地的重要途徑。

下圖表現的是慈母為了方便子女讀書, 把家裡最明亮的大頓燈(大煤油燈)拿給孩子照明時的情景。潛台詞是:母親把昏暗的小煤油燈留給自己縫衣服、做家務照明用。煤油燈上殘缺的玻璃燈罩是作品的畫龍點睛之筆,暗示了客家人的窮苦生活。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1

6、講古(聽爺爺講故事)

小時候農村的客家人消息閉塞,課餘生活十分單調乏味,所以許多小孩子都喜歡聽老爺爺、老奶奶講故事。每天吃完晚飯,做完家庭作業,便會跑到大門口的平地上,圍坐在老爺爺的周圍,一手托着腮幫子,目不轉睛地看着老爺爺,聽老爺爺講過去的故事。老爺爺則翹起二郎腿,把切好的煙絲塞進煙鬥裡,點燃後,狠狠地猛吸幾口,然後才慢吞吞地、搖頭晃腦地講那老掉牙的故事。有些老爺爺口才好,就會繪聲繪色地、添油加醋地把一個本來很平常的故事說得津津有味。比如三斤狗的故事(去年7月上旬我曾經寫文章介紹過,三斤狗的故居舊址在松口小黃村),該故事教育我們不能用勢利眼去看待别人。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2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3

7、看戲啦

改革開放前,客家農村信息閉塞,文化生活單調貧乏,有戲看(以前客家人把看電影、木偶戲、樣闆戲等都統稱為“看戲”)是十分值得高興的事。有時候聽人說附近村莊有電影看,不少小朋友都會跑去看,常常到了鄰村才發現被人騙了,回來後别人問看的是什麼電影?便無奈地回答,看了一回《白行戰鬥故事片》。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4

如果聽說本村有電影或木偶戲看,全村男女老少都像過節一樣興高采烈,成人幹農活提早回家,小孩子早早地洗了澡,趕緊吃完晚飯,穿着木屐,扛起長闆凳或者木凳到露天電影場占好位置,等候大人一起看電影。下圖的泥塑展現的是去看戲時的情景。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5

8、月光光

“月光光,秀才娘;騎白馬,過蓮塘……”朗朗上口的客家童謠伴随了一代代客家人的童年生活。吃完晚飯,洗好碗筷後,同一座祖屋的男女老少便坐在大門口的門坪上,仰望着天上的一輪明月,想象着月宮中的嫦娥、玉兔、吳剛、月桂,大家一起唱那首熟悉的童謠《月光光》。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6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7

9、山外(雞公車)

小時候客家山村交通不便,出門幾乎全靠兩條腿走路,因而走不了多遠,對山外的世界十分向往而又無可奈何。雞公車是當時山裡人的重要交通工具,早年的雞公車幾乎都是用木材制作的,結構十分簡單,兩根長木棍子既是把手又是支架,前面用小号的鋼筋穿過木輪子連接把手,兩根把手之間釘幾塊木闆就做成了。雞公車可以運送貨物,也可以搭載一個人。獨輪的雞公車在狹小曲折、凹凹凸凸的山路上可以靈活自如地行走,推車人也比較輕松。遇到上坡的路段則需要别人幫忙推一把。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8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19

劉沅聲先生的泥塑(後來改為陶塑)作品種類較多,上面介紹的隻是其中的一小部分作品。他的泥塑作品深入反映了客家人的生活場景、風俗習慣等,具有十分濃厚的客家鄉土氣息,因而深受中老年人的喜愛,也多次獲得省級金獎,曾經在香港、江西贛州和本省多個大中城市展出。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20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21

劉沅聲,廣東梅縣南口人,1989年畢業于梅縣華僑中學首屆文藝班(美術專業)。自幼喜愛玩泥巴,進了梅縣華僑中學文藝班學美術後,良好的美術基礎與童年的記憶完美結合,便誕生出了具有濃厚的客家特色的泥塑作品。如果大家對劉沅聲先生的泥塑作品有興趣,今後我會專程采訪他,與大家分享更多劉沅聲先生的泥塑作品,以及他和泥巴結緣的故事。在他的心裡似乎藏着永遠講不完的故事,他的每一件作品,都包含了一段有趣的故事。

兒童節泥塑作品(遲到的六一節禮物)22

劉沅聲與他的作品(梅州日報陳潮華記者拍)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