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蘆花白,蘆花美,花絮滿天飛,千絲萬縷意綿綿,路上彩雲追,追過山,追過水,花飛為了誰......”
輕輕哼唱這首《蘆花》的歌曲,我的眼前不由浮現出家鄉東湖一望無垠的蘆葦蕩,青青黃黃的蘆葦之上飄蕩着青褐色的蘆花,及至深秋或初冬,蘆花盛開,浩浩渺渺的蘆蕩上空蘆花似雪,白茫茫一片,蔚為壯觀,成為早年間家鄉秋日裡一道靓麗的風景,總在我蔚藍色的記憶裡飄蕩。
蘆花,為多年水生或濕生禾草植物蘆葦的花穗,别名葭花、蘆蓬蕽、蓬茸、水蘆花等。秋天吐穗,初為淡青色,漸顯花褐色,到了深秋乃至初冬盛開,如雪似霜,在寒風中紛揚。早在先秦時期,蘆葦、蘆花清寂飄逸的身影已然映入先人的眼簾。《詩經》中著名的《蒹葭》雲:
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從之,道阻且長。溯遊從之,宛在水中央。
青青蘆葦、蒼蒼蘆花、茫茫霜露,渲染出心中美麗的“伊人”那獨特立行、高标俊逸的風姿,不惜穿越重重阻隔去苦苦追尋。
蘆花之美,是水岸漁村的秋景。蘆花,這最撩人心扉的秋花,美在它的清寂清逸與清寒。中唐詩人雍裕之說:
夾岸複連沙,枝枝搖浪花。
月明渾似雪,無處認漁家。
——《蘆花》
夾岸連片的蘆花随風飄搖,搖成了朵朵潔白的浪花,皎皎明月下,如銀似雪,渾然一體,茫茫蒼蒼,分辨不出哪兒是漁家了。南宋的戴複古在落日的餘晖裡臨水遠眺,不由感慨道:
江頭落日照平沙,潮退漁船閣岸斜。
白鳥一雙臨水立,見人驚起入蘆花。
——《江村晚眺》
傍晚時分江水退潮,漁家的小舟在蘆蕩裡栖息,一雙白鹭在蘆梢上伫立,倏然驚起,飛入茫茫蘆花叢中。宋末元初詩人黃庚筆下的蘆花更美,他在《江村》一詩中寫道:
極目江天一望賒,寒煙漠漠日西斜。
十分秋色無人管,半屬蘆花半蓼花。
詩人極目遠望,江天渺遠,寒煙彌漫,日已偏西。這十分的秋色無人看管啊,其中一半屬于蘆花,一半屬于蓼花。詩句描繪的是江邊小村景色,悠遠、淡雅、恬靜。蘆花和蓼花扮靓了無人看管的野景,如此妙筆實屬罕見。
蘆花之美,是輕煙漫起的清愁。蘆花綻放,稻谷飄香,遠行的人兒開始想家了。唐末詩人王貞白漂泊異鄉,望見一輪明月下遍地蘆花,感慨良多,遂吟道:
淅淅寒流漲淺沙,月明空渚遍蘆花。
離人偶宿孤村下,永夜聞砧一兩家。
——《宿新安村步》
蘆花在明月的輝映下越發分明,寄宿離家千萬裡的孤村,詩人聽見從蘆蕩那方傳來清脆的砧衣聲,不由升騰起縷縷思鄉之情。蘆花潔白如雪,還代表着對遠行郎君的殷切思念。南宋的許玠在一首《菩薩蠻》裡,描述了一位女子的念夫之情:
西風又轉蘆花雪,故人猶隔關山月。
金雁一聲悲,玉腮雙淚垂。
繡衾寒不暖,愁遠天無岸。
夜夜蔔燈花,幾時郎到家。
蘆花似雪,映着重重關山,鴻雁聲斷難傳情,淚眼問寒暖,夜夜挑燈花,蔔問郎君何時還?此情此景,令人傷悲。明末抗清英雄夏完淳歌詠的蘆花,卻是一首壯闊悲歌,他在《絕句》中寫道:
扁舟明月兩峰間,千頃蘆花人未還。
缥缈蒼茫不可接,白雲空翠洞庭山。
詩人與其父夏允彜在東南一帶堅持抗清,“千頃蘆花人未還”,借蘆花意象,表達慷慨壯志、家國情懷,讀來令人扼腕喟歎。
蘆花之美,是悠悠漁歌裡的空靈。秋釣一江白練,蘆蕩深處、蘆花飄飛,釣翁之意隻在些許悠閑、幾多空靈。晚唐的杜牧深有所悟,他在《贈漁父》中歌曰:
蘆花深澤靜垂綸,月夕煙朝幾十春。
自說孤舟寒水畔,不曾逢著獨醒人。
詩人筆下的老漁翁在蘆花蕩裡垂釣,朝來夕往幾十年了,未曾遇到過屈原那樣的獨醒之人。蓋因《楚辭.漁父》裡有句:“舉世皆濁我獨清,衆人皆醉我獨醒,是以見放。”不過,盛唐詩人司空曙蘆花叢中垂釣,卻釣得随意輕惬,他在《江村即事》中優哉遊哉道:
釣罷歸來不系船,江村月落正堪眠。
縱然一夜風吹去,隻在蘆花淺水邊。
收竿歸簍,釣興已盡,就在月落星稀的河灣裡歇息吧,這“不系之舟”會把我飄送到哪兒呢?就讓這遍地的白蘆花裝飾我的夢境吧。清代詞人納蘭性德詞裡的漁父,傍蘆花臨野水垂釣,又是一番恬淡空濛,
收卻綸竿落照紅,秋風甯為剪芙蓉。
人淡淡,水蒙蒙,吹入蘆花短笛中。
——《漁父》
看秋風,秋風都那麼善解人意,憐惜得不忍讓荷花凋謝;望孤客,臨水吹笛,笛聲悠悠入蘆蕩。人兒淡淡,水也蒙蒙,心緒就這麼清清淡淡,不多不少,恰恰好。
蘆花之美,是融合喧軟裡的一襲輕暖。小時候,常聽母親講“鞭打蘆花”的故事。孔子門徒闵子骞幼時是個苦人兒,十歲喪母,他父親給他娶了繼母。可繼母常常不給他好臉色,做棉衣時,給她親生的兩個兒子全都用絲絨,給闵子骞做的棉衣裡裝的是蘆花。不僅如此,還在父親面前告狀,說他懶惰成性。一次,父子倆外出拉車,天寒地凍,腹中饑寒,闵子骞因懈怠被父親用鞭子抽打,結果發現他身上穿的棉衣裡都是蘆花。父親以繼母虐待小子骞為由,決定休了她。闵子骞雙膝跪地,曉之以情、動之以理,勸阻父親,說:“母在一子寒,母去三子單。留下高堂母,全家得團圓......”繼母深受感動,後來把闵子骞同另兩個孩子一般看待了。
這個故事又稱“蘆衣順母”,是二十四孝裡的第六個故事,主要是宣揚孝義的,可我總記得蘆花那份暄和輕暖。兒時家貧,棉花短缺,不夠我們兄妹套棉衣用。母親常到東湖那片偌大的蘆葦蕩采蘆花,曬幹揉軟,彈成蓬松松的蘆絮摻進棉花裡,給我們幾個套棉襖棉褲,穿起來一樣暖融融的,散發出淡淡的蘆花清香。母親還會做蘆花鞋,因外面是用蘆葦夾雜着花穗編織而成,看起來毛茸茸的,我們把這種鞋稱作“毛翁兒”。寒風呼嘯、滴水成冰的日子,我們穿着蘆花衣、蘆花鞋,一股暖流湧進心間,便覺有娘的孩子是世間最幸福的人了......
-作者-
劉琪瑞,男,山東郯城人,一位資深文學愛好者,出版散文集《那年的歌聲》《鄉愁是彎藍月亮》和小小說集《河東河西》。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