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一直戴耳機是什麼心理

一直戴耳機是什麼心理

生活 更新时间:2025-01-09 18:21:44

一直戴耳機是什麼心理?光明日報記者 張 雲“上下班喜歡聽播客,但地鐵嘈雜,得提高音量才能聽清楚”,今天小編就來說說關于一直戴耳機是什麼心理?下面更多詳細答案一起來看看吧!

一直戴耳機是什麼心理(你的耳朵答應嗎)1

一直戴耳機是什麼心理

光明日報記者 張 雲

“上下班喜歡聽播客,但地鐵嘈雜,得提高音量才能聽清楚。”

“晚上睡不着覺我就聽連載小說,經常睡着了也忘記關。”

“在圖書館自習經常會看一些視頻材料,為了不打擾别人必須戴上耳機。”

“樓上的熊孩子很吵鬧,我居家辦公時隻能戴着耳機。”

…………

如今,在很多生活場景中都能看到“耳機一族”。耳機給我們的生活帶來極大便利和樂趣的同時,由于不合理的佩戴和使用,聽力損傷甚至造成耳聾的新聞也不時出現,因此時刻提醒人們保護耳朵和聽力很重要。

世界衛生組織發布的數據顯示,預計到2050年全球将有近25億人有某種程度的聽力問題。若不采取行動,其中至少有7億人将需要尋求耳科和聽力保健及其他康複服務。如何在享受耳機的同時為耳朵撐起“保護傘”,成為很多人尤其是年輕人的困惑。長期佩戴耳機會對聽力産生怎樣的影響?耳朵受到損傷時會發出哪些“求救信号”,又該如何預防和治療?

1噪音性耳聾有“隐蔽性”,不易被察覺

對于很多人來說,耳機已經成為生活必需品之一。通勤時、學習時、工作時,甚至在睡覺時,隻要戴上耳機,就可以随時随地暢遊在聲音的海洋裡,獲取海量信息和聽覺享受。

一項名為“你每天戴多長時間耳機”的網絡調查顯示,隻有20%的人“不愛戴耳機”,而“經常戴(超過2小時)”和“有需要才戴(2小時之内)”兩項分别占比為40%和35%。更有網友坦言“耳機一戴,誰也不愛”,如果忘戴耳機出門感覺像是在“裸奔”。

很多情況下,使用耳機的确為我們的生活帶來許多便利,但長時間、高分貝、睡覺佩戴等不良習慣,卻正在“悄無聲息”地将耳朵健康偷走。近期,“14歲女孩長期戴耳機緻噪音性耳聾”“醫生建議連續使用耳機聽歌不超60分鐘”等話題接連沖上熱搜前列,從上億次閱讀和幾萬次讨論不難看出,如何保護聽力已經成為耳機用戶的普遍關切。而評論中,很多人隻知道戴耳機對耳朵不好,具體有哪些危害卻不甚了解。

采訪時,醫生們普遍認同,暴露于環境中的噪音、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等是造成聽力下降的“罪魁禍首”。專家表示,噪聲對聽力的損傷程度與噪聲的強度和持續時間有關,噪聲的暴露量越大,對聽力的影響就越嚴重。

在首都醫科大學附屬北京同仁醫院、北京市耳鼻咽喉科研究所醫生張祎看來,佩戴耳機除了會給耳道皮膚敏感的使用者帶來耳悶、耳堵等不适的感覺,甚至誘發濕疹或炎症以外,最主要也是最重要的是會影響耳朵的内耳部分。“長時間、近距離、高分貝的聲音可能造成内耳毛細胞的損傷或凋亡,其主要表現是聽力損失,久之可以引起噪聲性耳聾或隐匿性聽力損失。”

數據顯示,韓國已有17%的青少年患“噪音性耳聾”。“如果每天以超過80分貝音量聽音樂,時長達1小時,持續5年就可能永久喪失聽力。”北京協和醫院耳鼻咽喉科主任醫師蔣子棟解釋道,如果發現在嘈雜環境中,音量調大到60%的時候還聽不清,那就該摘下耳機了,再接着聽隻會損傷耳朵。

“需要強調的是,千萬不要戴着耳機睡覺。睡覺過程中,姿勢難以掌控,在造成噪聲傷害的同時也容易給脆弱的耳朵帶來物理傷害。”蔣子棟說。

在張祎看來,與其他原因造成的聽力損失相比,長期戴耳機帶來的損傷往往具有很強的“隐蔽性”,不易被察覺。這類損傷屬于感音神經性的聽力損失,其結果常常是不可逆的。

但這類聽力損傷真的無迹可尋嗎?張祎提醒,要時刻關注身體向我們發出的求救信号。“當感覺到某些聲音聽不清,或者出現耳鳴,或者發現原來的音量不夠用,需要更大音量才能聽清楚時,都需要警惕是否已經産生了聽力損失。此外,還有一種聽力損失表現為在噪聲環境下聽到言語聲難以理解,這些都需要及時到醫院就診檢查。”

2“以噪制噪”不可取,降噪耳機受青睐

為了抵禦噪音對耳朵的影響,降噪耳機越來越受到青睐。各大廠商品牌紛紛推出降噪耳機,各種類型、功能、價位的産品層出不窮。

來自北京的蘇女士使用降噪耳機已有兩年多的時間,一開始她對降噪耳機持觀望态度,但在實體店體驗了降噪效果之後,便義無反顧地“淘汰了舊耳機,擁抱了新耳機”。

“以前總會不自覺地調大音量‘以噪制噪’,無形中增加了雙耳的負荷。降噪耳機的降噪效果真的很明顯,即使不是百分之百消除了噪音,至少可以在地鐵裡聽歌和看視頻了。”蘇女士說。

記者在購物網站上搜索“降噪耳機”,顯示有超過10萬件商品可供選擇。按照佩戴方式,分為頭戴式、骨傳導、頸挂式、有線入耳等,價位也從十幾塊到幾百塊再到幾千塊不等。

不難發現,與傳統的物理隔離噪音的被動降噪耳機相比,如今的消費者更加傾向于選擇“主動降噪耳機”。據介紹,主動降噪耳機的原理是首先對環境中的噪音進行收集和分析,通過主動産生反向噪聲對環境噪音進行“中和”甚至抵消,從而使耳機裡播放的聲音變得更加清晰。

但就在今年7月,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專門針對“主動降噪耳機”進行了風險監測,共涉及47家企業的60副耳機。國家市場監管總局根據監測結果,認為風險監測中五成的降噪耳機降噪量不足,可能會使消費者在嘈雜環境中調高音量,而噪聲聲壓級過高,可能存在一定的聽力損傷風險。

關于降噪耳機到底能否保護聽力,蘇女士說,自己的降噪耳機在佩戴時會實時監測音量數據,必要時還會進行預警。她向記者展示近期的健康數據:過去7天,環境音量級别為正常,耳機音量也為正常;上周耳機的平均音量是46分貝,比之前一周的53分貝要小。此外,若超出建議的7日音量上限,耳機會發送通知并降低音量,還可以開啟“降低高音量”功能。

盡管如此,她也表示自己在使用中有時會感覺“耳朵悶悶的”,嚴重時還會頭暈、惡心,必須盡快摘下耳機才能緩解。

對于耳機使用者來說,主動降噪耳機是否安全?北京中醫藥大學東直門醫院耳鼻喉科主任、教研室主任闫占峰直言,應選“質量好的耳機”,因為質量好的耳機對聲音的還原能力更強,發出的噪聲也會小一些。

張祎認為,聽力損傷與否不全在于耳機能不能降噪,仍然是由所接觸聲音的強度和時間來決定的,保護聽力的原則是需要注意減少在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的機會。“在必須要使用耳機的情況下,降噪耳機是相對好的選擇,可以一定程度地降低背景噪聲,讓使用者能夠以相對較低的音量聽清耳機内傳出的聲音。”她說,“在安靜環境下,耳機的種類并不十分重要,更推薦不使用耳機。”

蔣子棟也表達了相似的看法,平時應盡量少戴耳機,尤其是耳塞式耳機,如果必須要戴,可選擇頭戴式耳機和降噪耳機。

3減少聽力損傷既要重視預防,也應及時就醫

據世界衛生組織報道,目前全球有約15億人存在不同程度聽力損失,其中約4.3億為中等以上程度的聽力損失。此外,由于噪聲的暴露,約50%的12歲至35歲的人将面臨聽力損失風險,甚至誘發“突聾”。

“我們都說眼睛是心靈的窗戶,因為人一旦從光明陷入黑暗,内心是很絕望的;同樣,對一個正常人來說,從有聲世界進入無聲世界時,生活質量也勢必會受到影響。”蔣子棟表示,聽力損失最影響的是與他人溝通的能力,“聽力損失得不到處理的耳聾兒童會出現語言功能發育遲緩,老年人會導緻孤獨、孤立和沮喪感”。此外,據世界衛生組織估計,聽力損失如果得不到處理,每年給全球帶來的額外花銷達7500億美元,包括衛生部門的費用(不包括聽力設備的費用)、教育支持的費用、生産力損失和社會費用等。

如何合理佩戴耳機,多位專家表示國際上已有比較公認“60-60-60原則”,即音量不要超過最大音量的60%、連續時間不要超過60分鐘、外界聲音最好不超過60分貝。

除此之外,注意用耳衛生,保持良好用耳習慣,也是防患于未然的重要方法。就如何做好預防,張祎談道:“在使用耳機的過程中應注意耳機的定期清潔和消毒,預防因耳機污染而引起的耳道感染;盡量減少在嘈雜環境中使用耳機,限制使用耳機等音頻設備的時間并控制音量。在安靜環境下,盡量不使用耳機;在工作和生活中避免産生噪音,給他人造成不必要的影響;同時,耳機使用者要注意及時發現異常,定期監測聽力等。”

蔣子棟解釋說,人體具有自我修複功能,就像嘴裡長了潰瘍一樣,發生小的損害,耳朵可以自己修複。但是,當耳朵發出耳鳴耳聾等求救信号時,一定要及時就醫、尋求治療。如果錯過最佳治療窗口期或者治療無效,聽力損傷可能會終身伴随。蔣子棟提醒,在治療過程中一定放下焦慮,保持積極樂觀心态,這樣才能讓治療和藥物發揮應有的作用。

健康的生活方式再一次被提上日程。“除個人音頻設備音量過大之外,造成聽力損傷的因素還有很多,例如熬夜、吸煙、酗酒、壓力大、睡眠不足、負面情緒、心血管疾病等。”蔣子棟表示,保持良好生活習慣和樂觀的精神狀态,作息規律、健康飲食,都對避免聽力損傷大有益處。

每年3月3日是全國愛耳日,每年9月的第四個星期日是國際聾人日,然而,人們對耳朵的認識和重視程度還遠遠不夠,這無疑對專業人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若想人人享有聽力健康,需要不斷開辟渠道,普及專業知識,讓更多的人了解耳朵對人體健康的重要性。”張祎呼籲。

《光明日報》( 2022年01月08日07版)

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