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紀20年代的電影世界中,還沒有一種有關紀實的理論,換句話說,人們還沒有意識到電影是可以用來紀實的。而那個時期的吉加·維爾托夫就獨辟蹊徑,他意識到自己所做的是與一般虛構故事電影完全不同的東西,而這是什麼東西?維爾托夫用“電影眼睛”理論來解釋它。 “我們的出發點是把電影攝像機當成比肉眼更完美的電影眼睛來使用,以探索充塞空間的那些混沌的視覺現象。”維爾托夫将電影制作者與人的眼睛等同看待,把在不同地方拍攝的鏡頭彙聚在一起。“電影眼睛存在和運動于時空之中,它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方式收集并記錄各種印象,我們在觀察時的身體的位置,或某一瞬間對某一視覺現象或許多特征的感知,并不構成攝影機視野的局限,因為電影眼睛是完善的,他能感受到更多更好的東西。”①電影制作者的眼睛等同于攝影機的鏡頭,而維爾托夫的代表作《持攝影機的人》就是把這種思想當做了整部影片的聯想形式的基礎。憑借編輯手段和特技效果,影片成了對紀錄片制作者控制者控制我們感知現實能力的慶典。② 《持攝影機的人》作為一部默片這部影片沒有通過音樂的使用來引導我們的觀賞期待,不僅如此這部影片也沒有使用插入字幕對情節加以解說,盡管當時的大多數的無聲紀錄片使用了這種字幕。相反,維爾托夫宣稱,他就是要通過對攝影和剪輯的操縱能力,将大量來自日常現實的微小場面打造成具有高度個性、甚至實驗性的紀錄片。③ 維爾托夫的作品在當時的蘇聯褒貶不一,這部影片沒有明晰的主題,沒有完整的叙事,但卻展現了大量的拍攝、蒙太奇技巧以及先鋒主義的反傳統觀念,在西方受到高度評價。④但在當時的蘇聯卻受到無情批判,批評家認為他的作品受形式主義影響,是無思想性的賣弄噱頭的影片。
我認為這種過激的評價是基于獨特的時代背景下,所謂的對“革命主旋律”的應和追捧。吉加 維爾托夫在我們如今看來是蒙太奇電影理論的奠基人,以他為代表的電影眼睛派,更對後來蘇聯蒙太奇理論的建立起到一定影響。 在我觀看過《持攝影機的人》之後被其中鏡頭間的轉換所吸引,它将零碎的生活場景雜亂無章的剪輯在一起,配合着激昂、急促的背景音樂讓人起初看得心煩意亂,似乎全是無意義的拼接,但細心能發現整部影片着重記錄人們的動作和表情,以及整個城市環境的轉換,反映普通人的生活狀态。而也正是這些零碎的、多樣的生活狀态構成了整個社會的環境,通過每個人的動作神态,能捕捉最深層的社會問題。讓觀衆形成自己的解讀,來産生萬千種答案。電影中穿插了很多攝影師調節鏡頭的畫面,而這也是維爾托夫想表達的電影眼睛論,電影攝像機如同人的眼睛一樣,他把所看到的世界投影到屏幕上,而且比我們自己所能見的更加精彩,電影空間的靈活性使它不僅能記錄客觀世界,同時還能通過複雜的剪輯手法描寫和表現主觀印象。
①吉加 維爾托夫《電影眼睛人:一場革命》,《外國電影理論文選》北京,三聯書店2006年11月版,第216-217頁 ②《紀錄電影文獻》,單萬裡編,第246頁,《紀錄片大師的經典紀錄片》(美國)戴維 保德維爾,克裡斯汀 湯普森 ③《紀錄電影文獻》,單萬裡編,第247頁,《紀錄片大師的經典紀錄片》(美國)戴維 保德維爾,克裡斯汀 湯普森 ④《紀錄片概論》,複旦大學出版社。聶興茹著,33頁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