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李志清(西南大學)
很大朋友小朋友都養過蠶吧,見證其生長發育過程曾經是我們課程裡的功課。不過,很多人不愛種桑樹,桑葉成了稀缺品,并不容易找到。這可能源自明朝的民間說法:深宅大院講究“前不種桑,後不種柳”。說是桑樹與“喪”同音,種了不祥。不過我琢磨着現在也沒幾戶人家有深宅大院了吧?大概也就沒那麼講究了。
這讓人不禁思考:桑葉是有多好吃,為啥蠶隻愛吃桑葉?吃桑葚不行嗎?
家蠶的“簡曆”
家蠶的一生,從卵開始,經過幼蟲、化蛹、化蛾幾個階段,再到蛾子交配後産卵,完成一個世代。家蠶的卵很小,一般為橢圓形,有灰色、褐色、橙色等不同顔色,卵期主要完成蠶寶寶的胚胎發育;家蠶從卵中孵化出來後就變成了幼蟲,不斷取食桑葉長大,當家蠶生長到一定程度時,身體外的皮膚就會限制其生長,這時蠶寶寶不得不停止吃桑葉,想美美睡一覺,這就是我們說的“眠”。其實家蠶在這個眠期,并不是什麼都不幹,而是在體内發生複雜的生理變化,主要包括新皮膚的形成與舊皮膚的蛻去,也就是我們說的“蛻皮”。當蠶寶寶更換了新的衣服,就會繼續開始吃吃吃。蛻皮是家蠶長大的标記,每經曆一次蛻皮就會長大一歲,我們稱為“齡”。一般來說, 家蠶在幼蟲期要經曆4次蛻皮、5個齡期。
蠶的一生示意圖
當家蠶吃飽喝足長大到一定程度,其體壁會呈現十分明顯的透明狀,這個時候蠶寶寶就有了新的技能,也是最重要的生命價值體現——吐絲結繭。元代詩人王冕的《蠶作繭》這樣寫道:
老蠶欲作繭,吐絲淨娟娟。
周密已變化,去取随人便。
有為機中練,有為琴上弦。
弦以和音律,練以事寒喧。
其功不為小,其用己為偏?
作詩寄蠶姑,辛苦匪徒然。
詩中展現了原生态的養蠶、織絲過程,讓我們追本溯源,了解了蠶絲的演化與應用。
家蠶吐完絲,就把自己鎖在了沒有出口的房間裡,靜靜地化蛹。家蠶化蛹後不食不動,外表很安詳,内裡卻發生着翻天覆地的變化,等待着黎明的到來。雖然在古人看來老蠶作繭是自縛,正如唐代詩人李商隐在《無題·相見時難别亦難》中所寫:“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幹。” 但對于家蠶來說,它們為的是自己更美好的明天。
潔白的蠶繭
經過了漫長的等待,家蠶終于要揚眉吐氣了。當蠶蛹蛻去最後一層皮膚,就變成了蛾子。為了突破“房間”的束縛,家蠶又擁有了一項新的技能,它可以從口中吐出一種類似于唾液的溶液,将封閉的繭殼溶解出一個小洞,這樣家蠶就可以輕松地破繭而出,最終化蛹成蛾。
家蠶飼養指南
家蠶的飼養,從狹義上講,主要是指家蠶幼蟲階段的飼養。因為隻有這個時期,家蠶才會不停地取食桑葉,也意味着人們需要每天供應桑葉,所以這個階段也是養蠶最繁忙的時期。
家蠶為什麼如此挑食,隻喜歡吃桑葉?
原來我們的蠶寶寶擁有很好的嗅覺系統和味覺系統,它們可以幫助蠶寶寶去辨别桑葉中獨特的氣味,吸引蠶寶寶進食。并且相比較于其他植物,隻有桑葉可以為蠶寶寶提供更好的營養物質,滿足正常的生長和發育需求。究其根本是由基因控制的。
目前的研究發現,家蠶三号染色體上的苦味受體基因GR66控制了家蠶的“挑食”。該基因沒有突變的蠶隻吃桑葉或含有桑葉成分的人工飼料,但要是這個基因突變了,蠶的生長發育不會受到影響,而且“吃嘛嘛香”,它還願意吃蘋果、梨、花生甚至面包了!當然,桑葚也可能會被哐叽一口吃掉!
除了有很好的嗅覺和味覺,家蠶有沒有眼睛呢?答案是肯定的!隻不過與我們的眼睛不同,它們是單眼,這樣的結構不能使物體在網膜細胞上成像,也就不能看到物體。那眼睛豈不是白長了?完全不是,它們是一種結構簡單的光感受器,可以幫助蠶寶寶感受外界光線的強與弱。
家蠶是怎麼出生的呢?宋代詩人梅堯臣在《蠶女》中寫道:“自從蠶蟻生,日日憂蠶冷。草室常自溫,雲髻未暇整。”這首詩很好地描述了蠶寶寶的出生和生長條件。蠶寶寶在剛出生的時候,形态非常小,顔色呈濃黑色或赤褐色,體表還覆蓋有衆多剛毛,因其外形酷似螞蟻,所以稱其為蟻蠶或蠶蟻。家蠶要想快速長大,除了不斷取食桑葉外,還需要舒适的環境——即要有适宜的溫度和濕度。
家蠶的卵(供圖/李志清)
那問題來了,我們的蠶寶寶需要怎樣的溫度和濕度呢?簡單來說,蠶寶寶小的時候,所需要的溫、濕度較高,溫度為26~28℃,濕度保持在80%以上,随着蠶寶寶的長大,需要的溫、濕度也逐漸降低,可以調整溫度至23~25℃,濕度為70%~80%。因此,我們就可以理解古人在詩中描述的養蠶女的擔憂,唯恐蠶寶寶受冷之緣故。
蟻蠶(供圖/李志清)
實際上,家蠶飼養除了要有适宜的溫度和濕度,還需要有很好的防病防害措施。所謂生老病死,家蠶也一樣,它們較易感染疾病。因此古時養蠶的設施常需要用石灰粉進行塗抹,以達到殺滅飼養環境病原微生物的目的,保證蠶寶寶有一個幹淨的生活空間。
家蠶幼蟲(供圖/李志清)
清人朱奕曾在《蠶婦謠》中寫養蠶“日間防蠶饑,夜間防鼠咬。保蠶如保嬰,刻刻難離抱。” 養蠶人需對蠶寶寶百般呵護,不僅白天要防止蠶寶寶不挨餓,晚上還要防止老鼠對蠶寶寶的傷害,猶如對待自己的親生骨肉一樣,一刻也不能分開。
本文來自《知識就是力量》雜志,原标題《跟着古詩話桑蠶》,作者李志清,有删改,轉載請注明來源。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