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鬼門關裡逃出來後,陶勇醫生再次穿起白大褂,回到朝陽醫院的眼科診室。
但事實上,陶勇心裡比誰都清楚:左手的“尺神經”斷了,最多一處縫了四十多針,至今仍未恢複觸覺,能否重回手術台,依舊是未知數。
“如果不能繼續做醫生,會做什麼?”面對北京日報客戶端記者的問題,陶勇回答道,“可能會去寫小說。”
新作《目光》即将出版
1997年,陶勇以江西省第一名的成績考入北京大學醫學部。那時,他是一個純粹的理想主義者。
“當時我以為,所有學醫同學的目标都是——當一名優秀的醫生。我甚至以為自己不需要為未來的住房、生活操心,也沒有掙錢的壓力,之後的時間、精力都可以用來幹一些事業了。”陶勇說。
然而,學醫十年、從業十三年後,陶勇逐漸發現,“北京的房子越來越貴,市場經濟的意識越來越濃,一夜成名的流量明星越來越多,身邊越來越多的醫生轉行……”
面對種種變化,陶勇也有很多困惑和迷茫。他選擇一種平衡,在向現實妥協的過程中,不完全放棄理想。“在這個世界裡,單純的理想主義者肯定得碰得頭破血流,完全的現實主義者,沒有什麼意思。”
“北漂”二十餘年,是陶勇理想着陸的過程。
在工作之餘,他把這些心路曆程,凝結成文字,和朋友李潤合著了一本《目光》。
“書裡包括我成長中的困惑、對善和惡的認識、對醫學的理解等等,很快就會出版,也會在微博超級紅人節上分享。”陶勇說。
延伸閱讀:
獲中國醫師獎後,單手出診的陶勇立新目标
2020年1月20日
陶勇遭遇惡性傷醫事件
全身多處被砍傷
兩周後才脫離生命危險
經過120多天的恢複後
他重返門診崗位
用一隻手為患者繼續治病
“人在遇到突如其來的打擊時,
多多少少會有些焦慮。
你不小心被石頭絆倒了,
沒有必要對這塊石頭拳打腳踢,
應該擡起頭來去看更高的路。”
陶勇告訴自己
隻要精神沒有頹廢
其實人生還會更加精彩
“再也不能做手術了,
我會把工作重心
放在科研和醫學推廣上。”
陶勇35歲時便成為教授和主任醫師
在全國範圍内都是最年輕的一批
但讓他最感自豪的是學術創新
10年前
他開始創建眼内液檢測法
如今中國的眼科醫生
終于能用這種方法
進行眼部疾病的診斷了
陶勇說,
醫學就是他的信仰:
“希望多年後,
大家看到我時會說,
陶勇是一位勇敢的醫生,
醫學就是他的信念,
沒有任何事、任何人
可以阻擋他對醫學精進的追求。”
原标題:受傷近8月左手還未恢複觸覺,陶勇:若不做醫生,我會去寫小說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