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文學作家管桦曾經講過:童年是一個人心性吸收營養的第一個春天。我涉及文學閱讀算是比較早吧,這要從一套《外國兒童短篇小說選》說起。
這套書分為上、下兩冊,是小學二年級時,父親送給我的禮物。
我在小學畢業前,一直住在姥姥家,父母也在本市,隻是平時太忙,很少見面。所以,父母于我而言,更多的像是名稱意義上的,我隻是知道他們是我的父母,但我對他們缺乏親情與依賴。
父親是軍人出身,不善言辭,與子女的交流少,加之我從小就不在父親身邊,所以,我對父親有一種說不出來的距離感。當然,當我有了孩子以後,我才慢慢體會到父母對子女的挂念和關懷之情。
對于一個愛書如命的小孩子來說,父親的這套禮物,着實讓我歡喜。這套書雖然是兒童讀物,但是它采用了深黑色的封面設計,顯得莊重有餘,活潑不足;我最喜歡封底的小花瓶圖案,有種畫龍點睛之意。
《外國兒童短篇小說》,算得上是我的第一本文學啟蒙讀物。全書收錄了29個國家和地區的四十九篇短篇小說。其中,印象最深刻的,是意大利作家亞米契斯創作的《六千哩尋母記》、《小抄寫員》兩篇小說。還記得自己被《小抄寫員》的情節感動得淚如雨下。書裡還有法國都德的《最後一課》等名篇,隻是那時候還小,無法體驗作者的情感。《最後一課》與《小抄寫員》,好像被小學語文課本中節選過。
《六千哩尋母記》講述了一個十三歲的小男孩,獨自一人從意大利出發,曆盡千辛萬苦,去南美洲尋找母親的故事。這篇故事,還被改編成為連環畫,由著名的連環畫大師賀友直先生繪畫,更加形象地展示了故事的全貌。
如今,再讀這套書時,仍舊能回憶到當年那如饑似渴的讀書快感。雖然,用現在的眼光來看,書中的很多故事,顯得有些沉重和苦難......但是,也許恰恰是這些沉重與苦難,潛移默化的影響了我,造就了我的堅強和不易屈從困難的個性。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看什麼閱讀材料,這一套《外國兒童短篇小說選》,值得讓孩子看看。
當然,手撫舊書,時空穿梭,我仿佛清晰地感受到父親當年的音容笑貌,以及那份濃濃的父愛。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