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龍
李祥剛出現的時候,是在遠處的山坡上,挂在後腰的鑰匙串伴随着他的走動“唰啦啦”作響,在深山中格外清晰。
“這是什麼?”
“給學生帶的。”
豬肉、腐竹、雞蛋搖晃在他右手的白色塑料袋裡,這是今天學生午飯的食材。
長溪小學,一所懸崖上的學校,當地人習慣叫它“長溪村小”。祥剛是這裡唯一的老師。2021年秋季新學期開始時,這裡隻有兩位學生報到:學前班的女孩兵兵和一年級的男孩望望。
十一長假過後,開門進校,祥剛放下東西,取下舊國旗,扛在肩上。替換上新國旗拴在鐵絲上時,他像這座船形山上的“艦長”。
空中俯瞰“船腦殼”。(李惠攝)
“船腦殼”
長溪村小位于重慶市酉陽土家族苗族自治縣後坪鄉前峰村。地圖顯示,這裡距離重慶市區距離約300公裡。從後坪鄉政府驅車走山路,依次翻過土地溝、青蛇洞、觀音岩、棉布台、七星庵、燕子岩6座山,耗時近1小時,才能到達村小所在的山頭。
“船腦殼”——也就是“船頭”,當地人這麼稱呼這裡——從空中俯瞰,山形似“船頭”,三面是懸崖。船頭方向的懸崖下,碧綠的烏江蜿蜒流淌,烏江對面是貴州。
“船腦殼”并不能像真正的船一樣,自由行駛在烏江畫廊。村民的生活困于山的懷抱。
祥剛的家在“船頭尖”上,最靠近烏江,在這裡,手機可以收到貴州的4G信号。在“船腦殼”其餘地方,手機隻能接打電話,連不上網。
下山的方法隻有兩個,一是往下走,橫跨烏江去往貴州沿河;二是往上走,翻過6座大山去往後坪鄉。
無論哪種方式,單程耗時都近3小時。“兩頭黑啊!”村民說,意思是離開家、回到家,天都是黑的。早上5點出發,8點到達沿河或者後坪鄉,下午2點多就得往回走,除去吃飯、休息,“辦正事的時間不超2小時”。
走路是村民通用的出行方式。沿着懸崖峭壁上的羊腸小道攀上攀下,是村民口中的“走土路”。祥剛記得上初中時,天剛蒙蒙亮,他和小夥伴走土路,碰到野豬從山上直沖下來,“被吓慘了”。2008年下大雪,走土路要雙手撐在地上,滑着走。
李祥剛課間和學生打球。(陳碧生 攝)
目前的山路是新修的機耕道,布滿砂石,條件遠好于以前的土路。山路今年開始實施硬化,要修保坎、修護欄、修排水溝,鄉幹部說,“地基松,要等地基下沉穩定才能動工”。村裡沒有汽車,年輕人出行會騎摩托,山路狹窄,一旁就是懸崖,車容易打滑,摩托“隻帶物不帶人”。在縣城置辦了大件貨物,村民們要“買好了請人騎摩托帶回來”。
孩子們去往後坪鄉中心校的上學路,也是這一條。中心校提供寄宿,但孩子們年齡太小,生活無法自理。他們在長溪村小讀完二年級,再轉入中心校。
開學前一晚,祥剛曾翻過6座大山到鄉上背書,返程時,後坪鄉沒有車或摩托去往山上。鄉長告訴祥剛,“不用背了,有人開車去采訪,可以幫忙帶書上山”。但祥剛拒絕了,怕“耽誤發書時間”。
祥剛用背簍背着孩子們要用的新書,又走回長溪村小。那是“船腦殼”上,唯一一個教書育人的地方。
李祥剛和兩名學生升旗。(李惠 攝)
正裝與雨靴
祥剛穿着淺棕色長褲、立領半袖襯衫,頗為正式。即使隻有三個人,升旗儀式還是一絲不苟。
“你抱着國旗,不要讓它掉在地上,等歌響了就揚旗。”“你呢,就看着國旗,手要像這樣,敬禮。”升國旗是每年入校的第一個儀式,祥剛教學生們如何護旗,如何抛旗,如何敬禮。
回到教室,祥剛手把手教他們如何做掃除,告訴他們“書要認真愛護”,盯着他們在每本書上一筆一畫寫上自己的名字。
他站在講台前,“平時不要下溝去玩水,電也危險得很。你要用什麼電,要去找家長。”祥剛講了大約15分鐘,“安全教育”是他最放心不下的,山上的村民大多務農,孩子們獨處的時間比較長。“一定要明白,哪些事情能做,哪些事情不能做。”
祥剛維護着課内外的秩序,規範着學生的行為舉止。下課鈴聲《蘭花草》響起,祥剛“趕”學生,“不用坐在教室了,出去玩”。女孩兵兵是今年入學的新生,穿着紅色的拖鞋,“上課想去廁所就舉手和老師說”。克服了剛入學時的羞澀,她正逐漸和老師熟悉。男孩望望是第二年見到祥剛,去年9月,他在村小讀學前班,相比于兵兵,他的反應和行動更快。
長溪村小現在的教室。(新華每日電訊記者吳龍攝)
長溪村小有三間屋子,分别用作教室、廚房和書屋。廚房約20平方米。午飯時間,祥剛将早上帶來的肉絲、腐竹洗淨切絲。油熱到可以下鍋時,祥剛關上電磁爐,端起鍋大步走到室外。“嘶——”,食材下鍋,冒着白煙。這個步驟,祥剛隻在屋外進行,因為“屋裡沒裝油煙機”。吃完飯,祥剛幫孩子們把剩飯打包。開學第一天,他還沒有掌握好孩子們的飯量。
在學校時,祥剛總是穿得很正式,經常一身深色正裝。祥剛說:“這是對這個職業、對這群孩子最起碼的尊重。”
“鞋”不在祥剛的着裝要求裡。在當地,有媒體稱他為“雨靴老師”——在媒體的照片中,祥剛還是一貫的深色正裝,腳上是及膝的雨靴。當地常下雨,坑窪裡總是積水,穿雨靴是最好的選擇。積水最深時能沒過成人胸口,加上山洪時有發生,因此每逢雨季,祥剛都要送學生回家,“得把他們背過水坑”。最多的時候,他依次背過4個學生過溝。
望望的家是最遠的,距離村小單程要超半小時。沿着村小前的路,翻過“船腦殼”左方高山,還要再轉彎。後面的路,站在“船腦殼”上已經看不見了。
李祥剛為學生講課。(冉川 攝)
“認死理”
上世紀80年代,後坪鄉長溪村初中及以上學曆的,一共隻有十幾人。
1982年,時任長溪村村主任的黎萬庭邀請初中畢業的祥剛去村小代課。祥剛順利通過了考試。當了一年代課老師,他決定離開,原因是有幾戶人家不交糧食——每個學生70多斤糧食,是代課老師一年的工資,這是祥剛的收入來源。
“你沒去管他們要嗎?”
“不要了,氣不過,當時我也才18歲啊。”
廣州是祥剛外出打工的第一站,他在石場打石。随後他去了浙江的一家音響廠。因為幫經理寫了一篇招工啟事,祥剛得到了賞識。選文員,廠子隻要初高中畢業的,而那些連自己名字都寫不出來的人,隻能站在流水線上。在這裡,他第一次明白了學文化多麼重要。
2006年,祥剛休假回家,黎萬庭又來了,連着好幾天晚上到祥剛家,動員他留在村小。
李祥剛為學生做午飯。(冉川 攝)
那時,祥剛每月打工的收入已經超1000元。黎萬庭邊動員,邊帶着他找中心校,問代課老師的工資待遇,幾天後,他們得到答複,代課老師每月工資是四五百元。祥剛經過一番權衡最終同意了,理由很簡單,學生去别的學校,路太遠太危險,“不想再讓他們受苦”。那年8月,祥剛成為上世紀80年代後村小的第四位代課老師。之前的代課老師,教書時間最長有13年。“有考上定向的老師,應該到村小教書,不願意來。”黎萬庭說,“這裡生活條件不好,可以理解。”
但黎萬庭也認死理:“一個地方缺乏了學校,就缺乏了文明,也缺乏了建設。”
每當村小唯一的老師要走時,黎萬庭就四處奔走,請求再安排老師,“我們不會強留,但村小絕不能垮掉。”
2007年,重慶市在農村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代課教師中招聘公辦教師,對合格者予以錄用。那年8月,祥剛通過了“代轉公考試”,成為公辦教師。
2012年9月,《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意見》指出,推進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着力提升農村學校和薄弱學校辦學水平,全面提高義務教育質量。政策實施至今,長溪村小的硬件措施不斷提升,多媒體、電腦、電視等一應俱全,村小周圍也被綠色的欄杆圍起來,以保護學生安全。
15年裡,祥剛送走了近百名學生,逢年過節他們回到“船腦殼”時,都會來看看祥剛。
未來能發展成什麼樣,祥剛不知道。祥剛站在懸崖上,遠處的機耕道像信子,蜿蜒着伸出大山綠色的口腔。(文中望望和兵兵為化名)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