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周導讀:痛苦和快樂是人的兩種不同的感受,所有人都希望得到快樂,去除痛苦。本周推出“修身與修心”系列,探讨佛教如何把修身、修心很好地結合,超越現實的苦與樂,讓我們成為一個身心都非常健康的現代人。

佛言祖語:三界身心如舍宅,煩惱宅主居其中。汝等應發菩提心,舍離凡夫出三界。——《大乘本生心地觀經》卷四
學誠法師開示:我們人呢,應該要“心要住在未來”。住在未來的話,他對現在就不會很計較,他對過去的恩怨,他根本都忘了,他不會去念過去的這些恩怨,自然而然你沒有恩怨,你就沒有是非。
文章:讓心住在未來
這段話,實際上,它也是出自于《論語》裡頭:“弟子入則孝,出則悌,謹而信,泛愛衆,而親仁,心有餘力,則以學文。”在家的,就孝順父母,出門呢,就順從兄長。
這個人呢,行為謹慎講信用,對大家有這種愛心,有仁愛之心。親近這些有智慧的仁者,然後在日常生活當中實踐之後,有心得、有體會以後,慢慢再去研究,學習六藝之文。
所以過去這種儒家的教育,它先告訴、培養人怎麼做人,怎麼修身,再到修心。佛教呢,是從修心,然後影響到我們人的身體,以及我們人的語業。
所以這個儒家的修身、修心,和佛家的修身、修心,能夠很好地結合,當然也能夠跟我們這種醫學相結合,讓我們的人呢,能夠成為一個身心都非常健康的一個現代人。
——摘自2014年學誠法師在中國中醫科學院講座《修身與修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