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首觸景生慨、蘊含人生哲理的小詞。是蘇轼遠谪黃州、抱病遊清泉寺所作。
上片寫暮春遊蕲水清泉寺所見之幽雅景緻。首七字既點出遊清泉寺時的時令,也點明蘭溪之名的由來。上片隻是寫實景,其内心所喚起的應是對大自然的喜愛及對人生的回味,這就引出了下片的對人生的哲思。
下片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發感慨和議論。作者此時面對着眼前西流的蘭溪水,卻産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為什麼不可以重新擁有青春年華呢?詞中所表現出來的對青春活力的呼喚,對老而無為的觀點的否棄,便顯得尤為可貴。可以說,這種在“命壓人頭不奈何”(見白居易《醉贈劉二十八使君》) 的逆境中的樂觀奮發的人生态度,是蘇轼之所以受到後世尊崇的重要原因之一。
詞中主旨是勸老年人要振作起來,不要空感青春已逝。人雖老但要保持年輕人的心态多做些事充實自己的人生。後人從中引申出失敗之後不要灰心,尚可卷土重來以及珍惜現在的時光,及時行動,有所作為的積極向上的樂觀曠達精神。
古代詩詞中抒發“老有所為”的名句1、“老骥伏枥,志在千裡;烈士暮年,壯心不已”——此句出自曹操《步出夏門行·龜雖壽》。詩中表現了曹操熱愛自然、蔑視天命、老當益壯、志在千裡的積極進取精神,抒發了他那變革現實、統一國的豪情壯志。詩人認識到了人的生老病死,卻不消極,他要用建功立業來彌補人生這一憾事。
2 “老當益壯,甯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這是《滕王閣序》中最富思想意義的警語。古往今來有多少有志之士,面對一切艱難險阻,總能執着地追求自己的理想,即使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當中也不消沉放棄。典出《後漢書·馬援傳》:“大丈夫為志,窮當益堅,老當益壯。”王勃在此化用,警示那些“失路之人”不要因年華易逝和處境困頓而自暴自棄。而王勃此時正懷才不遇,但仍有這般情懷,确實難能可貴。
3、“莫道桑榆晚,微霞尚滿天。”——出自劉禹錫《酬樂天詠老見示》,“桑榆,喻日暮,意思是不要說日落之時天色已晚, 滿天的紅霞依然很瑰麗。這裡詩人用一個令人神往的深情比喻,襯托出了一種豁達樂觀、積極進取的人生态度。寫出了詩人對老年人的生活寄托了一種瑰麗的期望,也體現了詩人氣勢豪壯、奮進不息的精神。
4、“酒酣胸膽尚開張,鬓微霜,又何妨,持節雲中,何日遣馮唐?”——此句出自蘇轼 《江城子》。意思是:酒意正濃時,胸懷更開闊,膽氣更豪壯。兩鬓已生出白發,這又算得了什麼!遙想當年,馮唐手持文帝的符節去解救戰将魏尚,使其免罪複職, 什麼時候朝廷能派遣馮唐式的義士來為我請命,讓我像魏尚一樣受到重用,戍邊衛國呢?作者一次抒發自己的雄心壯志,希望朝廷重用自己,派使臣來任官,去邊境為國立功!
5、“廉頗老矣,尚能飯否。”——此句出自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典故出自《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廉頗被免職後,跑到魏國,趙王想再用他,派人去看他的身體情況,廉頗之仇郭開賄賂使者,使者看到廉頗,廉頗為之一飯鬥米,肉十斤,被甲上馬,以示尚可用。趙使回來報告王說:“廉頗将軍雖老,尚善飯,然與臣坐,頃之三遺矢矣”趙王以為老,遂不用。隐藏寓意:用來表達為願意為國家效力,卻報國無門。
6、“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活百歲。”——出自清代學者石成金《傳家寶·俗諺 》。意思:隻要有遠大志向,就算年紀大也沒事,一個沒有遠大志向的人,即便活到很大的歲數也是虛度光陰。
當下,中國已步入老年社會,退休及面臨退休的人群逐漸增多。從之前忙碌、緊張、規律的工作環境退下來,很多人會覺得無所事,不知幹點什麼好;有的老人和子女一起住,與外界隔離,看孩子做家務成為常态,幾乎沒有自己的生活;有的老人兒女遠在異地,不能時常回來,獨居在家,難免時時感到孤獨無助……長此以往随之而來的失落感、空虛感、憂慮感、孤獨感、壓抑感、自卑感、恐懼感等等,開始慢慢困擾着我們的退休生活,這也是退休人群面臨的實際問題。
其實,退休後的社會可以豐富多彩,活出一個不一樣的自我。
首先是心态。要面對現實,平衡心态。對眼前之事,要做到“忘得快,看得慣,想得開”;使自己無憂無慮,身心健康,生活和平而安逸,快快樂樂過好每一天。
其次要走出去。不要關在家裡封閉自己,要走出去,經常與人打交道;不方便外出時,通過電話或網絡也不失為一種很好的交流方式。
第三、要不斷學習。盡掌握現代科學知識和技能,如學習電腦,手機上網等等,也可結合社會熱點、焦點寫一些文字在今日頭條等平台上發表。這樣既鍛煉了腦子,又提高了自身的文化素質,使自己能夠與時俱進。
第四、要發展興趣。根據自身的特長,通過老年大學或自學,選擇音樂、書畫、攝影、舞蹈或各種體育運動,培養、提升自己的興趣愛好,讓快樂伴随自己。
第五、可以出遊。或夫妻或與人結伴爬爬山、看看海、到景區旅遊,到那些環境優美、空氣清新、景緻怡人的地方,擁抱自然,享受生活。
最關鍵的是:老人應該保持一顆永遠年輕的心,“退休不退志,老有所為”是明智的選擇。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