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馬是狗仗人勢、馬靠(主)人(揚)名的典型,因為蒙古人在13世紀戰績特别牛,所以它也被很多人高看一眼,以至于誕生了不少神論,比如它不用吃精料,不用吃糧食,能一直加速放風筝,還能無限續航等等。其實蒙古馬沒有那麼神奇,蒙古人也不是總靠它來打天下。
蒙古人也有一整套的相馬法則,他們認為頭部、嘴唇、脖子後背像駱駝,鼻孔像喇叭,眼睛像蛤蟆,脖子像獅子,肋骨像公牛(的肋骨),肩膀像雄鷹,屁股像大雕翅膀的馬才是極品馬。你們仔細看看蒙古馬的照片可以找到類似特征嗎?蒙古馬的一個主要特點是頭大頸短,而這在中國傳統相馬術裡恰恰是渣馬的特征,“大頭小頸,弱脊大腹,小胫大蹄”這是《相馬經》中的内容,别以為蒙古貴族不知道,他們手下有大量精通相關理論的漢人養馬人。
因此蒙古人采取了兩個措施補救,第一個措施就是走一路搜刮一路,隻要馬好,無論那種馬都要,這叫做“括馬”。元朝的侍衛親軍的馬匹就來自各地“括馬”,這些馬匹被寄養到國家馬場内。而地位更高的怯薛軍則騎乘從中亞、西亞搜刮來的優秀騎乘馬種,怯薛軍在忽必烈接手前恰恰是蒙古人進行戰役突破的主力 。中亞的伊兒汗國也經常搜刮阿拉伯馬,甚至把阿拉伯馬送到了元朝宮廷。在蒙古各大汗國往來中,這些應該都是很普遍的現象,察合台汗國能夠從山西的封地得到絲綢(潞州絲綢在明代也是著名品牌),伊兒汗國還給忽必烈家族保留了大量草場資産,馬匹的往來流動也在情理之中。
蒙古馬的速度不高,耐力其實也比不上阿拉伯馬、柏布馬等品種,甚至在健康方面也沒有太大優勢,柏布馬恰恰是以很少生病著稱的。至于蒙古馬會自己找吃的,這也不是專利,冰島馬等也會自己尋找食物,這是放牧馬匹普遍都有的技術,算不上特别突出。而且在馬匹長期徒奔跑期間是要喂飼料的,蒙古馬也不例外,早在漢代匈奴人就在行軍中給蒙古馬的祖先投喂小米,清代更是規定蒙古馬在行軍時就規定每天都要投喂糧食,随着時間的推移要逐漸增加。普通蒙古士兵被大汗征召後,他們就要從牧民變身成戰士,他們也知道自家馬匹的缺點,因此采取了吊馬技術,讓蒙古馬得到了超常發揮。
所謂的吊馬法就是合理安排馬匹的食物攝入量和運動量,蒙古馬要是不聽話就直接把它們吊起來,然後以25天(這是近代的安排,古代其實就有類似的安排)為一個周期進行排汗、長途奔跑訓練。在第一天内,蒙古士兵隻讓馬匹進行十幾次遛馬,在第2天内會進行近距離奔跑訓練,第三天則進行吊汗(就是讓馬匹大量排汗,能一天讓可憐的蒙古馬出汗3到9公斤,就是留一壇子汗),第4天後慢慢進行近距離遛馬,第5天、第6天慢跑和奔跑訓練相繼進行,第7天給可憐的蒙古馬放假,第8天繼續吊汗。然後在第9天到12天内持續吊汗過程,在第13天後進行慢跑訓練、奔跑訓練、長距離奔跑、休整的混合訓練法,在第23天休整後,在第24天進行慢跑熱身,然後再第25天進行玩命奔襲。
蒙古騎兵遠征時要帶着多匹戰馬和大量牛羊,一路上既要看着馬牛羊吃草、繁衍,還要用吊馬法把自己選中的多匹戰馬相繼調試到最好狀态,這樣才能在戰鬥中輪流使用。而指揮他們作戰的蒙古将領也往往選能選出最好的攻擊時間段,蒙古馬的成功是馴馬技術、戰術上的成功,單單認定它們就很N可不正确,否則在契丹人強盛的時候,蒙古馬就該揚名世界了。
本文系冷兵器研究所原創稿件、冷兵器研究所系頭條号簽約作者。主編原廓、作者李從嘉,任何媒體或者公衆号未經書面授權不得轉載,違者将追究法律責任。部分圖片來源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系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