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教育

 > 向老師緻敬的散文

向老師緻敬的散文

教育 更新时间:2025-01-28 03:10:50

悼念林向老師逝世

轉一舊文以表景仰

向老師緻敬的散文(林向老師清江深居集序文)1

林向老師《清江深居集》序文

人在一生中會遇到許多老師,尤其是在學生時代,老師是我們的領路人。仔細想一想,每位老師都會給自己留下很深的印象,隻是有些印象會被歲月或深或淺地掩蓋,也有些印象會愈發鮮明。林向先生是我大學時代的老師,他給我留下的印象非常鮮明,他是一位達人,是一位和善的學者。記得林老師為我們開課時說過這樣一句話: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各人。不過我們的修行他也是非常關照的,尤其是對我而言,數十年來他這樣的關照不曾中斷過,所以他留給我的印象絲毫也不曾淡忘,而且還有一種曆久彌新的感覺。

林向老師給我給他周圍和接觸過他的人,留下的最深印象我以為主要集中在兩點,就是他做人的境界和做學問的境界,為人處事中修攝的樂觀豁達的心境,學術研究中突顯的饋獻社會的責任感,這都強烈感染着我們這些學生和他周圍的人。

每個人自出生就從父母那裡得到了一個世界,不過随着我們的到來,随着我們的努力,也多少改變着這個世界,也在參與營造着這個世界。給世界增加一些怎樣的色彩?給他人留下怎樣的印象?最好的答案是快樂,自己快樂,與人快樂,讓這世界更美好更陽光。林老師就是這樣的人,他快樂地教學,快樂地研究學問,快樂地生活。他也讓我們從他那兒獲得了許多快樂的感覺,快樂從他身上發散到他的周圍,快樂又跟随着我們發散到更遙遠的地方。

畢業離校分配到北京工作以後,雖然是山水遙遠,不過卻讓我們師生常有見面的機會,所以林老師在我眼中的樣子,并沒有明顯的改變。一晃居然過去了近40年的光陰,每次師生見面,不論是在會場還是在家中,林老師臉上都是笑意融融,讓學生感到的是一種慈愛與包容,快樂無比,親切無比。有一次林老師在田野考察中意外受傷,正好我去成 都,特地到他家中探望,盡管傷勢不輕,但在他有臉上卻并不見痛苦的表情,他樂觀面對傷痛給我留下很深印象。

林老師快人快語,樂天樂地,不論他走到哪裡,哪裡都有快樂跟随。我有時會思考這樣的問題:為何林老師那樣快樂,難道他就沒有憂心的事麼?他一定有過不快樂的際遇,他又是如何保持快樂心情的呢?

最近讀到林老師《童心求真集》的後記,在他的話中我找到了答案。他說他對“童心”有一種追求,追求在塵事中保有一片“純真無邪”,保有一片“心靈的綠洲”。他對這樣的“童心”,解釋是“追求一種不背包袱的、不加掩飾的對是非的自然表達方式”。正因為如此,他為自己的學術文集取了這樣的名字。童心可貴,童心常在更可貴,我相信林老師的快樂一定是來自他不老的童心,是童心塑造了這位達人。

快樂又是什麼?怎樣才能得到快樂?許多不常有快樂感覺的人,覺得快樂是一種奢侈品。有人說快樂來自于滿足與幸福,哲學家康德就以為“快樂是我們的需求得到了滿足”。如果真是這樣,快樂來自需求的滿足,那知足就應當是人心理上的一種常态,可這卻是極不容易做到的事。

知足者常樂,這本是源于老子的處世哲學。林向老師也是常樂者,但我卻不以為他的快樂隻是來自于知足一途。林老師的快樂更多的是來自他不老的童心,來自對童心的養護。快樂既是一種心理感受,更是智慧、氣度與膽魄孕化的光焰。有人說快樂是一種修為,快樂也是一種能力,林老師就是擁有這樣能力的達人。快樂還可以共享,快樂不僅是個人修身的法寶,也可以為周圍的人營造一個快樂世界,謝謝林老師給我們帶來的快樂世界。

要享有快樂,就要保有童心。明人李贽寫過《童心說》,他說童心就是真心,“童心者,真心也”。“童子者,人之初也;童心者,心之初也”。童心就是童子的純潔心靈,不偏不倚,不僞不詐,真美真善,真友真愛。由童心獲得的快樂,又豈止是“知足”兩字可以了得的。

童心得快樂,童心能求真。做學問的至高境界是什麼?林老師在《童心求真集》後記中說,“治學與人生一樣,少加點框框、少背點包袱,才能少點畏懼,一切從零開始,才敢去闖空缺說真話,這終究是一種自由探索的精神”,求真一定是他的學術追求。

做學問要追求的境界,學者們的目标會有很大的不同。許多人是為着自娛自樂,在象牙塔中自我陶醉。也有許多人是為自得自适,為安樂窩為稻糧謀。當然還有不少人是為着奉獻與回饋,奉獻民衆,回饋社會。林老師屬于後者,他是奉獻者,是回饋者。我覺得唯有做後者,才能做出真學問來。

學問之道,我們會有不同的理解。《論語·公冶長》記孔子贊揚孔文子“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說要學而問之。《論語·述而》又提倡“學而不厭”,是說學無止境。《中庸》又說“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是說學、問、思、辨、行,缺一不可。但這些隻能說是方法,至于學問要達到的目标,還不止是這樣。

我們再讀《孟子·告子上》,記有孟子所說的這樣一段話:“仁,人心也;義,人路也。舍其路而弗由,放其心而不知求,哀哉!人有雞犬放,則知求之,有放心而不知求。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雖然我們都知道孟子用很平和的方式講述了學問之道,但人們曆來的理解卻并不一緻,并不明白孟子講的是什麼道理。

“學問之道無他,求其放心而已矣。”何謂“放心”?有人解釋說,孟子說做學問的道理沒有别的,隻是找回喪失的良心罷了。又有人說孟子的意思是做學問的道路,沒有捷徑可走,隻有循序漸進地逐步擴大心得就成了。這些理解其實并不準确,孟子的意思是說人的真心所在是仁,人的正道所在是義,舍正道不走,失真心而不知去尋找,是很可悲的事情。常人丢失了雞呀狗的,都知道急着尋找,可是丢失了真心卻不知道尋找。學問之道沒有什麼特别之處,就是要找回丢失了的真心,這真心也即是仁心愛心。又在《孟子·離婁上》中,也讀到類似的文字:“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曠安宅而弗居,舍正路而不由,哀哉!”以仁居心,以義行事,是孟子一以貫之的思想。這樣看來,孟子是以人文關懷的深度來觀照學問的價值,由私欲與私義為起點的學問,那是很可悲的事情,學問應當服務于人類,服務于社會,要回歸到人的真心愛心上來。

我想林老師的學問之道,是符合孟子精神的,也突出體現了人本思想,他所做的學問正是民衆所關注社會所需要的,這才是大學問。林老師在西南做過許多田野考古調查與發掘,也做了許多系列研究,在他的研究中非常系統的成果是古代巴蜀考古,還有地震考古等。林老師的巴蜀考古研究成果,集中體現在他的《巴蜀文化新論》(1995年)、《巴蜀考古論集》(2004年)、《童心求真集》(2010年)和此次編定的《清江深居集》中,解讀三星堆,品味金沙村,可謂洋洋大觀。他的許多論點新穎獨到,特别顯現了川大史學學派傳統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将古史、人類學、考古學和地方史志融于一爐,為巴蜀史的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沉淪在神話與傳說中的巴蜀曆史與文化,在考古學介入後日益變得清晰起來,也日益變得真實起來,林老師為此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林老師的考古學研究還有一個重要特色,就是将學術研究直接服務于社會、造福于大衆。在30多年前因唐山大震引發的全國性地震恐慌潮中,許多學者運用學術利器服務于曆史地震研究,地震考古也成了當時的熱門課題。林老師積極主持參與了西南區域地震考古調查與研究,發表了《考古學的應用研究》、《邛海地陷辨》、《成都地區曆史地震考古調查報告》、《涼山地區的地震考古研究》等一系列論著,并參編了《四川曆史地震資料彙編》(1983年)等,這些研究活動在學界影響非常強烈,科學價值極高,社會效果極佳。記得當時還有配合長江三峽建設工程設計的水文考古活動,這都是川中一批學者開展的大規模科技考古活動,都是值得大書特書的事情。水文考古與地震考古調查研究,為現代建設服務,為減災避災服務,都體現了學者強烈的社會責任感,這正是孟子倡導的學問之道的精髓所在。林老師在學問中求得的,正是有些學人忘卻了的童心真心,我還相信這樣的學問也是他獲得快樂的一個途徑,我們都該像林老師一樣,在學問中去求得“放心”,去弘揚愛心,去獲取快樂。

林老師原籍浙東,上海出生,年少入川,留連忘返。對于大部分川中舊移民來說,他算是一個新移民。這個新移民熱愛古今天府,為它輝煌的往事歌唱,為它似錦的前程鼓吹,他的身心早已融入巴山蜀水。他地道的川音,他熾熱的情懷,他率真的學術,一次次打動我們,一次次感動我們。

不知道林老師真實年庚的人,誰都不會相信他已近年屆八旬。他是一位老人,精神飽滿的他卻不像是一位老人。在我看來,他與我在大學初見時并沒有多大變化。他用童心養護着自己,他也用童心為我們裝扮了一個富有朝氣的世界,真誠地謝謝他,他自己快樂,他的快樂也傳遞給了我們快樂。

祝林老師長壽康健,學問再續,童心永在。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教育资讯推荐

热门教育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5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