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雲南的獨特建築

雲南的獨特建築

生活 更新时间:2024-11-21 00:14:06

雲南建築蔚然大觀

類型衆多

多民族的融合

多元的地域風情

獨特的地理位置

造就與衆不同的建築風格

古民居

承載着雲南各族人們

勤勞奮鬥的記憶

凝聚着人們非凡的智慧

在雲南的大地上

古民居

記錄着生活的本真模樣

讓我們一起看看雲南的古民居吧!

昆明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

“一顆印”式民居是由漢族、彜族先民共同創造,最早在昆明地區流行起來的特色民居,“一顆印”式民居的基本規則為“三間兩耳倒八尺”。平面近乎正方形,正房三間兩層,較高一些,兩廂為耳房,耳房就矮一些,這樣就組成四合院,整體方形如印章,故稱“一顆印”式。中間為天井,多打有水井,鋪石闆,作為洗菜洗衣休閑的場所。為安全起見,傳統的房屋四周外牆上是不開窗戶的,都從天井采光。在“一顆印”中,正房三間的底層中央一間多作客堂,為接待客人用,左右為主人卧室,耳房底層為廚房和豬、馬牲畜欄圈,樓上正房中間為祭祀祖宗的祖堂,其餘房間供住人和儲存農作物等。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2

“一顆印”民居的大門開在正房對面的中軸線上,設倒座或門廊,一般進深為八尺。有樓,無側門或後門,有的在大門入口處設木屏風一道,由四扇活動的格扇組合而成,平時關閉,人從兩側繞行。每适喜慶節日便打開屏風,迎客入門,使倒座、天井、堂屋融為一個寬敞的大空間。“一顆印”民居主房屋頂稍高,雙坡硬山式。廂房屋頂為不對稱的硬山式,分長短坡,長坡向内院,在外牆外作一個小轉折成短坡向牆外。院内各層屋面均不互相交接,正房屋面高,廂房上層屋面正好插入正房的上下兩層屋面間隙中,廂房下層屋面在正房下層屋面之下,無斜溝,減少了梅雨的麻煩。外牆封閉,僅在二樓開有一兩個小窗,前圍牆較高,常達廂房上層檐口。“一顆印”無論在山區、平壩、城鎮、村寨都宜修建。可單幢,也可聯幢,可豪華,也能簡樸,千百年來是滇池地區最普遍、最溫馨的平民住宅。

白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3

由于自然環境、審美情趣上的差異,以大理白族自治州為主的白族民居有明顯的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從外觀上來看,兩種布局在白族民居中比較常見,主要是“三坊一照壁”,二是“四合五天井”,還有一些比如“一坊一耳”“六合同春”的樣式。“三坊一照壁”是指三坊每坊皆三間二層,正房一坊朝南,面對照壁,主要供老人居住;東、西廂房二坊由晚輩居住。“四合五天井”則是将“三坊一照壁”樣式中的照壁替換為含有三間下房的一坊,形成類似于北京傳統四合院的造型,其整體由四棟帶廈房屋組成,有四個院落,其中四棟房屋中間的院落最大,每兩房子相交各有一個漏角天井,共四個,較小,加上中間的大天井,故稱“四合五天井”。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4

白族民居在門的建築藝術上比較成熟,門十分高大,往往有兩層樓高,并且上面配有豐富的彩繪和華麗的飛檐。下半部使用花崗石、青石、大理石等砌成,上有木雕及泥塑龍、獅、花、鳥等圖案,并彩繪油漆,造型優美典雅,其中以“三滴水”大門最為精美。照壁,是白族建築獨具一格的建築結構。“三滴水”照壁多為民居普遍采用,照壁除注意造型精美外,還非常重視裝飾,照壁的檐口牆上是一帶狀的各種彩畫圖案,照壁潔白的牆面上或畫有各種式樣的山水圖畫,并配有名人詩句, 或題書剛勁有力的大字,使照壁顯得更加高雅秀麗。白族民居建築的色彩運用極富特點,以白色為主色調,以水墨風的繪畫為主要裝飾圖案,以色彩斑斓的雕繪作為局部和輔助的色彩裝飾,遠看如水墨丹青的中國傳統繪畫,與白族民族服裝風格統一,與大理蒼洱地區的自然環境相融合。

傣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5

傣族民居主要以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優美靈巧的幹欄式竹樓為代表。傣族的竹樓是壩區類型,由于天氣濕熱,竹樓大都倚山傍水,村内竹樓鱗次栉比,竹籬環繞,隐蔽在綠蔭叢中。竹樓分為兩種。一種高大寬敞,呈正方形,屋頂呈三角錐狀,用木片覆蓋。整個竹樓用二十至二十四根粗大的木柱支撐,木柱建在石墩上,屋内橫梁穿柱,結構簡單。另一種的區别在于隻是較為狹小,屋頂用茅草覆蓋。木柱不用石墩柱腳,不用橫梁柱,也沒有雕刻花紋。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6

傣家竹樓為欄杆式的建築,造型美觀。竹樓外形像個架在高柱上的大帳篷。竹樓用各種竹料(或木料)穿鬥在一起,互相牽扯,極為牢固。樓房四周用木闆或竹籬圍住,堂内用木闆隔成兩半,内為卧室,外為客廳。二樓三面有回廊,廊的盡端有寬敞的平台謂之“展”,是室内空間向戶外空間的延伸,主要功能有沖浴、晾曬衣物、擺放盆花,也是觀景的好地方。樓房下層無牆,用以堆放雜物或飼養禽獸。竹樓為四方形,樓内四面通風,具有冬暖夏涼、防潮防水的特點。樓室高出地面若幹米,潮氣不易上升到室内,水也淹不到樓室上。舒展的屋頂既利于排水,又利于遮陽。傣家人喜歡在竹樓周圍栽種鳳尾竹、槟榔、芒果、香蕉等,使村寨充滿詩情畫意。

摩梭人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7

摩梭人多依山傍水而居,以麗江市泸沽湖畔為主的摩梭人房屋是由正房、花樓、經堂、門樓等組成的四合院,四周壘土為牆或用石塊築成矮牆圍合,院子内喜種樹木瓜果給予點綴。正房,是家庭集中飲食、議事的場所,因而其結構較為複雜。正房設有夾壁,直通後院,分隔成裡外兩間,裡間儲存糧食和肉類,并兼作老年人的起居室,外間存放農具雜物。正房左側是家庭主婦的起居室和儲藏貴重物品的地方;右側設大竈用來煮食和釀酒,并設置石磨、石錘及生産農具等;正房門前走廊上放置儲水的石水槽。花樓,一樓一底,底樓存放飼草雜物,供人居住的二樓布置講究,開間一般分隔成四至五小間,多用傳統的木楞吊腳造型,全用木闆做間隔,裝飾華麗造型奇巧,門窗均以雕花镂空為飾,屋檐與走廊扶手均用紅、黃、藍三色為基調,布以神話傳說及動植物形态為主的彩繪圖案。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8

經堂,也叫廂房,分為一樓一底建造,牆壁及天花闆均繪龍鳳彩雲圖,精雕細琢,裝飾豔麗。門樓,也稱草樓,與庭院大門相配套,并按一樓一底建造。底層正中開有大門,兩邊設畜廄,樓上存放草料等雜物。木楞房四壁用削皮後的圓木,兩端砍上卡口銜楔壘摞而成,屋頂則用木闆鋪蓋,上壓石塊,整幢房屋不用一顆釘子,也不用磚瓦,它不僅冬暖夏涼,而且因為銜楔整架結構而特别防震。

苗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9

苗族建築以居住在文山壯族苗族自治州的苗族人所建的為主,其獨特的建築樣式,反映了苗族特有的文化背景,蘊涵着豐富的審美元素。苗族人對居住環境和住宅本身的選擇及構造十分講究。苗族建築形式多樣,從最原始的巢居、茅屋,到瓦屋、幹欄式樓居、吊腳樓……無不依山傍水,優美如畫,建築工藝奇特精湛,建築風格古樸雄渾,體現了苗族傳統建築文化的博大精深。苗族人建房一是不選平地,因為山區平地最為珍貴,平地隻能用于耕地;二是多建吊腳樓,因為山區雨霧多,地面潮濕,吊腳樓通風幹燥,防潮。所以,苗寨房屋都建在山坡上,從山腳開始,一座疊一座,重重疊疊,勾檐鬥拱,緊密相連,直到半山腰。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0

苗族房屋主體建築主要以歇山式木質架構幹欄為主,房屋地基多有上下兩層,山坡較陡的亦有開挖三層、四層的。房屋的一半木柱立在上層地基,一半木柱立于下層地基,屋前的檐口柱子則呈半邊懸空狀,由房屋主體的排枋挑着。房屋前半部分落腳在下層,後半部分落腳在上層,俗稱吊腳樓。吊腳樓多為杉木構成,一正兩橫,正屋一般修造為四排,一般為五柱七瓜,五柱九瓜。房屋每層都用杉木闆鋪地闆,杉木闆裝牆,杉木樹皮蓋頂,有的會鋪青瓦。整個房屋建築設計精巧,橫屋和正屋配置合理方便,枋柱之間的銜接不用釘鉚,隻以木榫相扣。吊腳樓除了具有其本身的特點、形式外,還有其深刻的文化内涵,苗族吊腳樓在其主觀上與自然變得接近,更為親密,使房屋、人與宇宙渾然一體。

彜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1

彜族土掌房是一種彜族民房建築,多建于斜坡上,主要以楚雄彜族自治州的彜族土掌房為代表。土掌房以石為牆基,用土坯砌牆或用土築牆,牆上架梁,梁上鋪木闆、木條或竹子,上面再鋪一層土,經灑水抿捶,形成平台房頂,不漏雨水,房頂又是曬場。彜族土掌房的牆體以泥土為料,修建時用夾闆固定,填土夯實逐層加高後形成土牆(所謂"幹打壘")。土掌房分布在滇中及滇東南一帶,這一帶土質細膩,幹濕适中,為土掌房的建造提供了大量方便易得的材料和條件。土掌房冬暖夏涼,防火性能好,非常實用。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2

住房多為三間或五間,正中一間為堂屋,是家庭成員聚會之所,亦為接待客人之所。靠牆壁左側,設一火塘,火塘邊立石三塊成鼎狀,鍋支其上,稱為鍋莊。鍋莊上方,以篾索吊一長方形木架,上鋪竹條,作烘烤幹肉或蒜頭、花椒、辣椒之用。火塘用以煮飯、燒茶、取暖和照明。彜族一家老幼,常圍火塘而坐,叙天倫之樂,火塘成為彜族傳遞文化的場所。一般彜族人家,則在火塘邊鋪一草席,身裹披氈而眠。土掌房是最古老的彜族傳統民居,大多建築在幹旱少雨的高寒山區和河谷地帶。這樣的民居格局十分有意思,因為屋頂是平的,又建于山坡上,使得鄰裡之間的互動更有趣了。農閑時,坐在土掌頂上,惬意的農家生活,盡收眼底。

哈尼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3

哈尼族民居是以紅河哈尼族彜族自治州内的哈尼族蘑菇房為代表,其狀如蘑菇,由土基牆、竹木架和茅草頂組成。哈尼族創建村落時,村址的選擇必須具備茂密的森林、充足的水源、平緩肥沃的山梁等條件,一般居住在向陽的山腰,依傍山勢建立村寨。其中,蘑菇房是哈尼族傳統文化底蘊最深厚的建築,他是人們居住生活的基本場所,一棟棟蘑菇房結合地形沿坡布局,高低錯落有緻,别有一番樸實多變的景象。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4

蘑菇房的牆基用石料或磚塊砌成,地上地下各有半米,在其上用夾闆将土舂實一段段上移壘成牆。房底層關牛馬堆放農具等;中層用木闆鋪設,隔成左、中、右三間,中間設有一個方形火塘;頂層則用泥土覆蓋,既能防火,又可堆放物品。屋頂為平頂或雙斜面四斜面的茅草房。因地形陡斜,缺少平地,為了使空間得到充分利用,平頂房較為普遍。内部結構通常由正房、前廊和耳房組成。前廊與正房前牆相接,耳房與正房相連,前廊與耳房頂部均為堅實的泥土平台,它既可休憩納涼又可晾曬收割的農作物。

德昂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5

德昂族民居主要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内的德昂族冠蓋式竹樓為主,傳統建築文化明顯,有當地文化生态和德昂人社會曆史發展痕迹。曆史上,德昂族的傳統住宅雖然是草頂竹樓,但從房屋結構上看,有較高的技術水平,房屋的柱子、橫梁都用木料并經木工斧鑿穿鬥而成。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6

竹樓的正門一邊搭有曬台,用以晾衣服和曬谷物。屋頂是用山茅草編成的草排覆蓋。屋脊有草制的裝飾物,風格獨特。在主樓側邊,一般都建有附房,用作堆柴草及安置舂米的腳碓。樓的中間有寬敞的走道,各戶之間用竹壁間隔,并在每戶的住間旁設有招待客人的地方。

景頗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7

景頗族民居主要以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内的為主,基本上沿用了傳統的景頗族建築模式,木竹草結構,幹欄式建築,倚山而建。景頗族民居适應其所在地區的自然地理條件,多架空樓居,分低樓和高樓,占地平面多為長條形。景頗村寨大都在高半山上,背山面水而建。多以山區資源豐富的竹、木為構架,片竹或園竹做牆,草頂,屋面呈倒梯形,屋脊向山牆方向伸出以獲得較好的防雨效果,其所形成的梯形屋頂四壁低矮的竹樓外貌,是景頗族民居的獨特形式。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8

大山深處散居的景頗族民居都是傳統幹欄式竹木結構的草房,房架用帶樹杈的木柱支撐,以藤條綁紮固定,房頂覆蓋茅草,牆壁和樓面均為竹篾編織而成,有曬台。長條式的房屋都在較集中的村落,房屋脊長檐短,也屬于幹欄式結構,依樓底架空高度分高樓和低樓,以低樓居多,當地稱“豬腳屋”。低樓架空離地面不到1米,四壁低矮無窗,在山牆入口處有寬而長的前廊,是景頗族人日常生活的主要場所。前廊的屋面懸挑出來,三面臨空,以獨木梯或矮梯上下。房屋一端有一中柱露出屋頂并向前延伸,再立柱支撐形成小亭間,是舂米、喂豬和制作工具的地方。室内以布簾自由隔間,也有用竹席隔間的,但都不到屋頂,每間都有火塘,以便夏天驅蚊、冬季烤火。

傈僳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19

傈僳族民居主要以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内的為代表,一般建于高山、坡地或河谷地區,以數十家為一村寨。靠江邊地區戶數集中,山區分散,村寨之間也相距較遠。傈僳族的房屋建築比較簡單,怒江地區的基本上是竹木結構的小樓。建築時,先在地基上打入數十棵木樁為基柱,木樁打好後,除選用幾棵高大的作為整個房間的柱外,其它的則在上面鋪以樓闆,屋頂上用茅草履蓋,或用一尺見方的木片作瓦片一樣鋪設,房屋以上籬笆作牆壁,由于這種小樓是以數十棵木樁為基腳,所以人們把它稱為“千腳落地”房。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20

竹樓上住人,一般用竹籬笆隔為兩格,兩間屋中央都設一火塘,備三角腳架,作為煮飯烤火之用。晚上,全家圍火塘而睡,火塘内終年生火。遇有客人來臨,主人則把火塘邊讓給客人住。竹樓下一般作養牛、豬等牲口用,竹樓四周辭為園地,種以瓜果,蔬菜之類。傈僳族的這種竹樓簡單、實用,它既可以防濕、防獸,且便于搬遷和興建。靠麗江等地的傈僳族,建築則多為木結構的樓房,四周用長約一、二丈的方木料壘成,上面覆蓋着木闆,形狀類似木匣。因受漢族和其他民族的影響,少數地區的傈僳族也建築土木、磚木的房子。

佤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21

在臨滄市滄源縣的西部,有我國保存完好的原始群居村落。這裡的村民全都住在用茅草和竹子搭建的茅草屋中,也就是佤族傳統的杆欄式建築,上面住人,下面關養牲畜的農舍,一幢幢構成了依山而建、毗鄰而居的佤族村寨。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22

房屋為“幹欄式”的竹樓茅草房,上層住人,下層為牛圈。佤族的住房,受漢族影響較大的地區,一般是四壁着地的草木房,也有土壁草房和個别的瓦房。而大部分佤族地區的住房構造和形狀與傣族的住房相似,建築材料均為竹子與茅草。

拉祜族民居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23

拉祜族民居在位于雲南省瀾滄江流域。面對連綿起伏的大山,拉祜人習慣擇山而居。村寨都建在樹茂林密的山頭和山腰,房屋坐落于茂竹叢林之中,耕地也在周圍。大山裡的傳統民居一種是落地式竹篾茅草房。這種房屋選好住址後直接打進帶枝杈的樹樁,離地面1.5米高左右便搭橫梁,兩側山牆高木樁上架檩形成房架,再搭細木椽子,形成雙斜面屋頂,蓋茅草排。四周牆壁用竹篾編成的竹笆圍欄,不設窗,屋内也用竹笆隔成小間。房屋大小都有,沒有栅欄,也就沒有院落,隻有一小塊平壩,開放式使用。小房子不隔間,大一點兒的隔成三間,房門開在中間一間,有吞口。進門是堂屋,右間設火塘,是一家人生活的中心,做飯待客,燒水取暖,炭灰裡保存着火種,以竹管吹風即可點燃柴火,老人也習慣依火塘而眠。

雲南的獨特建築(雲南建築大觀文化)24

因為地處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附近,建在緩坡地帶的拉祜族民居吸收了傣族竹樓的建築風格。屋頂蓋瓦,斜坡大而長,屋脊連接靈活,有“丁”字插脊的,也有直接拐角相連的,都有曬台,設固定木闆梯上下,樓下放雜物、關養牲畜。寨子建在小山腳下的山坡上,被稱為“幹欄式建築”的竹樓高高低低、錯落有緻。樓的主體由木闆、木柱構成,屋檐低矮,魚鱗般的瓦片經歲月打磨已變成深黑色。

步入古民居

炊煙袅袅

人們在這裡繁衍生息

歲月的長河中

唯一不變的

是生活的記憶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