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牽牛花媽媽辦法多,她把寶寶藏在果莢裡,寶寶慢慢長大了,一顆一顆跳進泥土裡……”這是該校一4班李睿誠小朋友在語文老師賀春秋指導下,寫的一首清新可愛的童詩,并配上了充滿童趣的插圖。
這内容并非天馬行空,而是來自于自然老師周赟和美術老師劉佳雯的同步引導。
原來,本次作業的學科融合,是由語文老師賀春秋先以課文《植物媽媽有辦法》為主題,讓學生們模仿其中的結構進行仿寫與創作,嘗試童詩的寫作。
接着,自然老師周赟會進行相關學科知識的教學與引導,将種子的傳播知識傳授給學生,再指導學生們用科學的方法查閱更多資料,對植物生長過程進行觀察和記錄,嘗試主動探究。
學生們還會在美術老師劉佳雯的指導下,将詩的意境結合自然常識,用手繪圖畫的形式,通過各種拼貼、翻頁等創意,呈現出美麗的“詩配畫”。
自然老師周赟和美術老師劉佳雯還會聯合指導,讓孩子們把自然植物的生長過程描繪得科學又美麗。
比如這個楓樹的種子,就是她們一起指導的效果。
不過,學科融合的過程,對學生來說也是新的嘗試。
就拿李睿誠小朋友的這份作品為例,在配圖時就遇到了挑戰。一開始将牽牛花的莖畫成了直的,自然老師及時指正,于是小朋友便将花莖改成了彎彎繞的形态。可修改後還是錯了,因為按照植物生長規律,花莖應該是逆時針繞,而非畫上的順時針。
就在這“數易其稿”的過程中,加深了學生對自然知識的掌握。
有意思的是,各學科老師對學生的指導,也不僅僅局限于自己的專業,有時還會給出“跨學科”的建議。
比如,賀春秋老師在指導王雅晴小朋友寫詩時,建議她在配圖時可以嘗試可愛的連環畫形式,把橡子的成長畫得惟妙惟肖。
這幾位小朋友的作品,正是老師們在設計暑假作業前特意嘗試的“打樣”初稿。
雖然看上去形式有點像常見的小報,但其實有本質的不同。“以往的小報通常就是主題性的文字配圖,但這次的‘詩配畫’作業,其實是多學科的深度融合。”賀春秋老師表示,這次學科融合作業是新課标背景下全新的嘗試,覆蓋了整個一年級,“我們希望能為孩子們的暑假帶來有益、有趣的學習體驗”。
在華東師範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安桂清教授看來,這一跨學科融合的暑假創意作業,正是以課程核心素養為綱,以大觀念和綜合性主題為導引,設計綜合性探究學習任務,嵌套主幹學科(語文)和關聯學科(美術、自然)的知識與技能,實現學科和跨學科觀念、知識和實踐之間的有機整合。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