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題一 《左傳》
本專題word文檔共25頁
原材料較長,本部分由四個專題組成,分别是《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四本國學名著。每個專題都有20多頁,資料很詳細。适合高中生以及基礎較好的初中生迅速提升語文素養。
一、作者簡介
左丘明
左丘明(約前502—約前422)春秋末期魯國都君莊(今山東省肥城市石橫鎮東衡魚村)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稱左丘明(關于左丘明的姓名,長期以來由于先秦及漢代文獻對左傳作者左丘明的記載非常有限,曆代學者就左丘明氏字名情況問題争論不休、衆說紛纭。一說複姓左丘,名明;一說單姓左,名丘明,但史載,左丘明乃姜子牙後裔,嫡系裔孫丘(邱)氏較為可靠,旁系左氏有待商酌)。春秋末期史學家、文學家、思想家、散文家、軍事家。與孔子同時或者比孔子年齡略長些。
左丘明知識淵博,品德高尚,孔子言與其同恥。曰:“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恥之,丘亦恥之。”太史司馬遷稱其為“魯之君子”。
左丘明出身的家族世代為史官,曾與孔子一起“乘如周,觀書于周史”,據有魯國以及其他封侯各國大量的史料,所以依《春秋》著成了中國古代第一部記事詳細、議論精辟的編年史《左傳》(又稱《左氏春秋》),又作現存最早的一部國别史《國語》,作《國語》時已雙目失明,兩書記錄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價值的原始資料。由于史料詳實,文筆生動,引起了古今中外學者的愛好和研讨,他被譽為“文宗史聖”、“經臣史祖”、“百家文字之宗、萬世古文之祖”,成為中國史家的開山鼻祖。《左傳》重記事,《國語》重記言。曆代帝王對左丘明多有敕封:唐封經師;宋封瑕丘伯和中都伯;明封先儒和先賢。
左丘明的思想在當時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山東泰安建有丘明中學以紀念左丘明。
《春秋左氏傳》,原名《左氏春秋》,漢朝時又名《春秋左氏》、《春秋内傳》,漢朝以後才多稱《左傳》。
《左傳》相傳是春秋末年魯國的左丘明為《春秋》做注解的一部史書,與《公羊傳》、《谷梁傳》合稱“春秋三傳”。也是中國第一部叙事詳細的編年體史書,共三十五卷,是儒家經典之一且為十三經中篇幅最長的,在四庫全書中列為經部。記述範圍從公元前722(魯隐公元年)至公元前468(魯哀公二十七年)。
二、内容梗概
《左傳》的記叙範圍起自魯隐公元年(前722年),迄于魯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
主要記載了東周前期二百五十四年間各國政治、經濟、軍事、外交和文化方面的重要事件和重要人物,是研究中國先秦曆史很有價值的文獻,也是優秀的散文著作。
按照魯國十二公的順序,共18萬字。
1.隐公11年(公元前722年——前712年)
2.桓公18年(公元前711年——前694年)
3.莊公32年(公元前693年——前662年)
4.闵公2年(公元前661年——前660年)
5.僖公33年(公元前659年——前627年)
6.文公18年(公元前626年——前609年)
7.宣公18年(公元前608年——前591年)
8.成公18年(公元前590年——前573年)
9.襄公31年(公元前572年——前542年)
10.昭公32年(公元前541年——前510年)
11.定公15年(公元前509年——前495年)
12.哀公27年(公元前494年——前468年)
13.書末附悼公4年及智伯滅亡
《左傳》傳文比《春秋》經文多出13年,實際記事多出26年(最後一件事為略提三家滅晉),以《春秋》記事為綱叙事,其中有說明《春秋》書法的,有用實補充《春秋》經文的,也有訂正《春秋》記事錯誤的。全書絕大部分屬于春秋時候事件,但全書的完成已經進入戰國時期。這些都說明《左傳》與《春秋》的密切關系。
三、文學地位
作為一部編纂于兩千多年前的史著,《左傳》另一引人注目之點,是它在記事中還體現了有積極意義的指導思想和撰寫原則,從而開創了我國古代史書編纂的優良傳統。首先,《左傳》面對紛纭史實敢于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隐惡,所記事件與人物具有很高的曆史真實性。全書對于周王與諸侯、諸侯之間以及諸侯國内部的明争暗鬥的具體載述,對于此一時期衆多人物崇高與卑下、光明與醜惡之不同表現的真切叙寫,都體現出一種真正史家的目光與膽識。班固稱司馬遷為“良史”,其實早自《左傳》,可以說這種“良史”精神已經始發其端了。其次,《左傳》在真實記事的基礎上又表現出一定的傾向性,不僅在史料取舍或事件的叙述中往往表現出愛憎與臧否的不同态度,而且,還常以“君子曰”形式直接評人論事,或給予譴責,或表示痛惜,或加以贊揚等等。這些評論,有的是作者的“自為之辭”,有的也許是“出自時人”而“為左氏認同”之語,都顯示着鮮明的是非評價,展現了《左傳》作者的史識和史德。再次,《左傳》對曆史人物的褒貶,集中體現了對仁、義、禮、德等道德規範的肯定。由于這類道德觀念大體屬于儒學的範疇,而兩漢以後,儒學被定于一尊,此道德觀念逐漸融入正統思想,成為傳統文化之相當重要的評價體系,由是決定了後世史家對于《左傳》的上述道德觀也總是持認同和承襲的态度。另外,《左傳》雖未完全否認天命鬼神,卻極力強調人事作為,重視民心向背的重大政治作用,反對“困民之主”,都突出地體現了“以民為本”的思想。發轫于春秋戰國(或稍前)的民本思想,經《尚書》、《左傳》以及《國語》、《孟子》等典籍的推重,不斷得到後世史家的繼承、發揚,形成了貫穿于我國古代史學精神傳統的一條引人注目的紅線,其積極意義已不限于史學此一領域了。
四、精彩片段
(一)鄭伯克段于鄢
………………………………
(五)王孫滿①對楚子
楚子伐陸渾之戎,遂至于雒,觀兵于周疆②。定王使王孫滿勞楚子③。楚子問鼎之大小輕重焉④。
對曰:“在德不在鼎。昔夏之方有德也,遠方圖物,貢金九牧,鑄鼎象物,百物而為之備,使民知神奸⑤。故民入川澤山林,不逢不若⑥。螭魅罔兩,莫能逢之⑦。用能協于上下,以承天休⑧。桀有昏德,鼎遷于商,載祀六百⑨。商纣暴虐,鼎遷于周。德之休明,雖小,重也⑩。其奸回昏亂,雖大,輕也⑪。天祚明德,有所止⑫。成王定鼎于郏鄏,蔔世三十,蔔年七百,天所命也⑬。周德雖衰,天命未改。鼎之輕重,未可問也。”
【注釋】
①王孫滿:周大夫,周共王的玄孫。對:回答。楚子:楚莊王,公元前613年至前591年在位。
②陸渾之戎:古戎人的一支。也叫允姓之戎。原在秦晉的西北,春秋時,被秦晉誘迫,遷到伊川(今河南伊河流域),周景王二十年(公元前525年)為晉所并。 雒(luò):指雒水,今作洛水。發源于陝西,經河南流入黃河。觀兵:檢閱軍隊以顯示軍威。 疆:邊境。
③定王:襄王的孫子,名瑜,周朝第二十一位王,公元前606年至前586年在位。 勞:慰勞。
④鼎:即九鼎。相傳夏禹收九牧所貢金鑄成九個大鼎,象征九州,三代時奉為傳國之寶,也是王權的象征。楚莊王問鼎的大小輕重,反映他對王權的觊觎。
⑤圖:畫。貢:把物品進獻給天子。金:指青銅。九牧:即九州。傳說古代把天下分為九州,州的長官叫牧。貢金九牧,是“九牧貢金”的倒裝,猶言天下貢金。 鑄鼎象物:用九州的貢金鑄成鼎,把畫下來的各種東西的圖象鑄在鼎上。 百物;萬物。 備:具備神奸:鬼神怪異之物。
⑥不逢不若:不會遇到不順的東西。逢,遇。若,順,順從。
⑦螭魅(chi mèi):也作“魑魅”。傳說山林裡能害人的妖怪。罔兩(wǎng liǎng):傳說中河川裡的精怪。
⑧用:因。協:和協。休:蔭庇,保佑。
⑨昏德:昏亂的行為。祀:年。與“載”同義。
⑩德之休明:猶言德若休明。休明,美善光明。
⑪奸回;奸惡邪僻。
⑫祚(zuò):賜福,保佑。 明德:美德。這裡指明德的人。止:限度,極限。
⑬成王:周成王。定鼎:定都。九鼎為古代傳國的重器,王都所在,即鼎之所在。郏鄏(jiá rǔ):地名。周王城所在,在今河南洛陽市西。蔔世(bǔ-):謂預蔔周朝能傳至幾代。蔔,占蔔。古人用火灼龜甲,根據灼開的裂紋來預測未來吉兇。世,父子相繼為一世。蔔年:謂所得之年。
【譯文】
楚莊王讨伐陸渾之戎,于是來到洛河,陳兵于周王室境内。周定王派王孫滿慰勞楚莊王。楚莊王問起了九鼎的大小和輕重。
王孫滿回答說:“大小、輕重在于德行而不在于鼎。以前夏代剛剛擁立有德之君的時候,描繪遠方各種奇異事物的圖象,以九州進貢的金屬鑄成九鼎,将所畫的事物鑄在鼎上反映出來。鼎上各種事物都已具備,使百姓懂得哪些是神,哪些是邪惡的事物。所以百姓進入江河湖泊 和深山老林,不會碰到不馴服的惡物。象山精水怪之類,就不會碰到。因此能使上下和協,而承受上天賜福。夏桀昏亂無德,九鼎遷到商朝,達六百年。商纣殘暴,九鼎又遷到周朝。德行如果美好光明,九鼎雖小,也重得無法遷走。如果奸邪昏亂,九鼎再大,也輕得可以遷走。上天賜福有光明德行的人,是有個盡頭的。成王将 九鼎固定安放在王城時,曾預蔔周朝傳國三十代,享年七百載,這個期限是上天所決定的。周朝的德行雖然衰退,天命還未更改。九鼎的輕重,是不可以詢問的。”
【賞析】
曆史發展到魯宣公的時候,周王的權杖早已失去昔日的威嚴,地處荒蠻的南楚日漸強大。于是,楚莊…………
通向遠方的路在你的腳下
原材料較長,本部分由四個專題組成,分别是《左傳》、《戰國策》、《史記》、《漢書》四本國學名著。每個專題都有20多頁,資料很詳細。适合高中生以及基礎較好的初中生迅速提升語文素養。
獲得完整資料,請發送私信“國學課外讀物”。我會把這套資料(四個專題)word版免費分享給你。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