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改善一個水質類别,山東給予河南6000萬元;每惡化一個水質類别,河南給予山東6000萬元……”去年4月,河南、山東兩省簽訂了《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态保護補償協議》,在黃河流域率先建立了省際橫向生态補償機制。
協議簽署以來,兩地水污染治理從“各自為政”到“同舟共濟”,紮實開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治理,初步形成黃河流域生态治理共擔共享的新格局,為深化黃河流域生态保護補償制度改革提供了示範樣闆。
水質保護一刻不能放松
“黃河甯,天下平”。黃河岸邊的古都洛陽,因水而得名,因水而興盛。作為黃河的支流,伊河、洛河、瀍河、澗河穿洛陽城而過。
在千年古刹白馬寺南面的棗園村旁,清澈的洛河水蜿蜒流過,棗東大橋橫跨兩岸,雄偉壯麗。大橋的兩側,是新建的遊園。漫步遊園,目之所及,近處碧波蕩漾,遠處飛鳥翔集,一派人水和諧的生動景象。
這裡就是洛河白馬寺斷面。“目前,這裡的水質已達到了Ⅲ類标準,這是我們大力推進水環境治理的結果。”洛陽市生态環境局局長蔣智濤說。
近年來,洛陽市以改善水環境質量為核心,以防控水環境風險為底線,因河施策、克難攻堅,統籌推進水資源利用、水生态保護、水環境治理,水環境質量持續改善。
截至2021年,洛陽市國、省控地表水水質達标率連續5年達到100%,全市優良水體比例達到92.7%,縣級以上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标率連續10年達到100%。
蔣智濤表示,洛陽市還将與鄭州等地加強溝通,調整完善水污染動态排查,完善流域區域水污染防治聯動機制,為黃河流域生态保護作出更大貢獻。
“劉莊國控斷面”是黃河水質治理成果的檢驗地。
“對岸就是(山東省)東平縣了,黃河自這裡流出省境。”郭銳利說,位于台前縣境内的“劉莊國控斷面”是豫魯兩省跨省界水質監測斷面,“這裡提取的水質均值,代表了黃河河南段的水質”。記者看到,斷面處的浮橋橫接豫魯,黃河自下奔騰而去,兩岸莊稼青翠油亮。
“從協議上看,這場‘對賭’河南‘赢’了。但是,在生态環境改善的過程中,兩地居民都是獲利者、受益者。”郭銳利望着黃河對岸的東平縣感慨道:“在後續深化推進水質改善的工作中,我們還計劃與濮陽市轄區内五縣一區溝通,各縣區之間也可以借鑒這場别開生面的豫魯‘對賭’,簽訂一個水質‘對賭’協議。對水質的保護,一刻也不能放松!”
三門峽護航生态廊道
作為黃河入豫的第一站,河南三門峽大壩控制着黃河上中遊來水量89%、來沙量98%,做好三門峽境内的水土保持和環境保護對河南全省意義重大。
從三門峽市湖濱區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項目6号觀景平台向北俯瞰,5000餘畝生态梯田,油葵已種下陸續成苗;鋪好瀝青的景區道路,順着山勢蜿蜒向下,時隐時現……
湖濱區高廟鄉大安村緊鄰黃河,站在村邊,三門峽大壩盡收眼底。
為全力打造沿黃生态治理樣闆和高質量發展示範區,2020年,三門峽市開始打造山水林田湖草沙綜合治理試驗示範區,選址位于黃河岸邊的大安村和穴子倉村。
大安村處于沿黃丘陵地區,可耕種範圍相當有限,地裡基本是旱作,農民靠天吃飯,收入較低。“因為項目建設,我們村流轉了大量土地,每畝有500元的地租收入,已經超過了種植收入。梯田的規模化種植、項目建設及後期的運營,都将為農民提供在家門口就業的機會。”村黨支部書記張紅新說。
張紅新介紹,村内新種植了7000餘棵經濟樹和風景樹,綠化約1萬餘平方米,建設了農耕文化園、鄉遇大安、蘇聯專家舊居等特色遊園5處,打造了13個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等。随處可見的微景觀,吸引了衆多遊客前來打卡。
“黃河三門峽段有多長,生态廊道就有多長。”三門峽市委書記劉南昌說,百裡黃河生态廊道建設工程總投資40億元,總長度190公裡,共分3期建設。工程建設全部完工後,将建成沿黃108公裡綠網、修複21.6萬畝濕地、形成50萬畝高标準農田,同時将帶動一批文化旅遊項目的發展,極大改善沿黃生态環境。
除黃河生态廊道建設,三門峽還實施總投資74.3億元的18條黃河一級支流綜合治理及水土保持綜合治理重點項目,全部建成後每年可減少入黃泥沙50萬立方米、治理水土流失面積500平方公裡。
功夫不負有心人。近年來,三門峽水庫水質穩中向好。2020年,水質為Ⅲ類,累計達标率為83.3%;2021年,水質為Ⅱ類,累計達标率為90.9%;今年1月至6月,三門峽水庫水質達标率為100%。
“黃河的水質在變好,空氣也在變好,周末來廊道遊玩的人越來越多。”從小生活在黃河邊的75歲紀正群如今是河南省三門峽市北營濕地的巡護員。談及黃河流域的生态環境變化,紀正群有着切身感受。
紀正群說,随着濕地生态環境的改善,每年10月,成千上萬隻白天鵝從遙遠的西伯利亞、蒙古國等地飛來,在三門峽黃河段栖息越冬。“從之前的三四千隻,逐步增長到1萬多隻。”
一河清水出中原
事實上,不止濮陽和三門峽。近年來,通過紮實開展黃河流域生态保護治理,河南省黃河流域生态環境持續向好。去年,河南省黃河流域35個國家考核斷面中,Ⅰ至Ⅲ類水質斷面達30個,黃河幹流出省境斷面穩定在Ⅱ類水質。河南省内黃河右岸710公裡生态廊道全線貫通,一條綠色、安全、人文、幸福的生态屏障成為新的“綠色名片”。
黃河最大的問題就是生态脆弱。河南堅持“共同抓好大保護,協同推進大治理”,充分考慮不同河段生态基底的差異,提出了中遊“治山”、下遊“治灘”、受水區“織網”的保護治理思路:在黃河中遊,河南深入推進礦山綜合整治和生态修複,讓8.6萬畝曆史遺留礦山披上了“綠衣”,昔日滿目瘡痍的小秦嶺已成為全省特有動植物種類最豐富的區域;在黃河下遊,河南下大氣力治理灘區面源污染和支流水污染,把46.9萬畝濕地納入保護範疇,推動流域内35個國考斷面全部達标;在受水區,河南加快構建平原生态綠網,近3年來共完成造林503.6萬畝,森林撫育577.5萬畝。
一河清水出中原,千回百轉入齊魯。對于處于黃河最下遊的山東來說,盡管兌付了上遊大額的生态補償金,但上遊治理為其帶來的生态效益卻是不可估量的。
“山東堅持算政治賬、生态賬、長遠賬,主動與河南省财政、生态環境等部門建立常态化熱線聯系,經過數輪磋商,換位思考、相向而行,簽訂《黃河流域(豫魯段)橫向生态保護補償協議》。”提起2021年4月的那場魯豫“對賭”,山東省财政廳副廳長袁培全說。
“魯豫兩省補償協議簽署以來,黃河入魯水質持續保持在Ⅱ類标準以上,主要污染物指标穩中向好。今年7月5日,我們公布了協議落實情況:山東作為受益方,共兌現河南省生态補償資金1.26億元,推動形成了上下遊兩省政府同心協力保護黃河生态的新格局。”袁培全說。
“2021年省内流域橫向生态補償兌付工作全面完成,标志着流域橫向生态補償機制全面走實走深,全流域協同治理成效初步顯現。”山東省生态環境廳一級巡視員葛為硯說,2021年,山東國控地表水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同比提升了13.1個百分點,改善幅度居全國第一位,曆史性全面消除了V類水體,153個斷面水質全部達到或優于IV類标準;今年1月份至8月份,全省國控斷面優良水體比例回升至71.2%;所有斷面均值類别全部達到或優于地表水Ⅳ類标準,在穩定消除劣V類水體的基礎上,實現了V類水體動态清零。
葛為硯說,在建立實施黃河流域省際橫向補償機制的同時,為促進省内流域環境的聯動保護和協同治理,調動流域上下遊協同治污積極性,山東拓展運用黃河流域省際橫向生态補償模式,推動在省内縣際間建立了全流域橫向生态補償機制。2021年9月,全省301個跨縣界斷面全部簽訂橫向補償協議,在全國率先實現縣際流域橫向補償全覆蓋。截至今年5月底,各縣(市、區)共兌現2021年第四季度補償資金3.24億元。
據了解,河南、山東兩省将繼續深化完善補償體系,确保流域橫向生态補償機制切實發揮正向作用,進一步探索、建立、完善縱橫結合的流域生态補償機制。
欄目主編:顧萬全 張武 文字編輯:宋彥霖
來源:作者:經濟日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