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天氣逐漸轉涼,一年一度的候鳥遷徙之旅陸續開啟。南遷候鳥的先頭部隊紛紛飛抵河南多處濕地。
每年這個時候,在黃河濕地孟津段特别熱鬧,黑鹳、鸬鹚、豆雁的鳴叫聲此起彼伏。馬朝紅,也如約守在濕地,保護和觀測這些“老朋友”。
點擊播發,收聽濕地深處的護鳥故事。
馬朝紅,是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高級工程師。她說,其實鳥很聰明,哪裡的環境好它就會往哪裡去。截止到4日,已經監測到了15隻黑鹳。黑鹳有“鳥中大熊貓”的稱号,是孟津黃河濕地的“老朋友”。目前這些到達的是先頭部隊。根據往年的經驗,冬候鳥的大部隊不久也會陸陸續續到達。另外,他們還監測到了2000多隻鸬鹚,上千隻的豆雁。“這幾年的鳥況越來越好,種類多、數量多”。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
沖鋒衣、雙肩包、三腳架、望遠鏡、筆記本,這是馬朝紅的日常裝備。深秋的黃河濕地,寒風已略顯刺骨,她通過望遠鏡,靜靜凝視着遠處河面上成群的鳥兒,并掏出筆記本,用凍得發僵的手,飛速記錄下觀測到的鳥類數據。通過長期觀察,她早已練就一雙“火眼金睛”,掃一眼,基本就能判斷出一群鳥兒的數量,八九不離十。這樣的工作,馬朝紅已經重複了23年。
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高級工程師馬朝紅在濕地觀測鳥類。
馬朝紅說,“這20多年來,作為保護黃河濕地的參與者,最大的感觸是濕地生态的變化很大。之前走到河邊聽到的是采砂船傳來的轟鳴聲,現在走到河邊聽到的則是鳥叫聲”。她說,這幾年來,當地政府一方面加大治理力度,通過拆除采沙場、治理畜禽養殖等措施來恢複濕地。另一方面加大濕地保護修複力度,保護區的生态環境有了較大改善。這些“濕地精靈”們的家園越來越好。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
馬朝紅對護鳥的熱愛,來自于她的父親。馬朝紅的父親馬書钊是孟津縣林業局一名普通幹部,同森林和野生動物打了一輩子交道。從很小的時候起,馬朝紅就看着父親天天騎着自行車,帶上幹糧,走村串巷,宣傳護鳥的政策和法律。
1997年底,馬朝紅從洛陽回家過春節。那些日子,她天天陪父親到寒冷的黃河邊去觀鳥、護鳥,一站就是幾個小時。看着日漸蒼老的父親,看着生機勃勃的濕地,馬朝紅真正體會到了這份工作的意義。1999年,馬朝紅成為了保護區的一名護鳥員。随後的十幾年裡,父女倆便常年一起奔波在空曠的黃河濕地,風雨無阻。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鳥兒飛舞捕食。
馬朝紅說,當時的條件艱苦,每人騎一輛自行車在河灘做調查,要跑完這片灘區大概需要有兩三天時間。他們幾乎是吃一路、走一路、住一路,“因為親戚們都在沿河的村莊裡,我們就會借住在他們家裡面。”
但觀測中的收獲也常常讓她忘掉艱辛疲憊。
馬朝紅說,每次看到新鳥種的時候就會很開心,特别是看到那些幾年不見的“老朋友”。她回憶說,“2001年的冬天,我們正在河灘觀察灰鶴時,突然就發現地裡面有幾隻鳥在那兒,個子比較低一點,然後我們趕緊去那邊看一看,原來是40隻大鸨,那一刻真的是很開心,就感覺到有再多的辛苦也是值得的。”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
近年來,黃河流域生态持續得到保護修複。除了對保護區内鳥類的種類、數量進行觀測、調查外,馬朝紅還把很大精力還放在舉辦公益宣傳活動,緻力于讓越來越多的人加入到護鳥人的隊伍中。如今,黃河濕地水草豐茂、禽鳥翻飛,重新成為“鳥的天堂”。
馬朝紅說,“未來幾年,我還是希望我們能做更多的一些工作,把我們的濕地建設得更好,來留住更多的鳥類在我們這邊栖息繁衍生息。”
河南黃河濕地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孟津段。
據河南省林業資源監測院相關負責人介紹,青頭潛鴨、中華秋沙鴨、朱鹮等一大批珍稀瀕危野生動物數量不斷增加。據統計,十年來,青頭潛鴨在河南的種群數量由2016年的40多隻增長到2022年的400隻左右,栖息地範圍由4處擴展到12處;中華秋沙鴨的種群數量,由100多隻增加到200多隻,栖息地範圍由9處擴展到14處。
記者:楊琳、楊金鑫
編輯:吳炜玲、董琳娜、袁亨瑞
制作:新華FM工作室
新華社音視頻部
出品
來源: 新華社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