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是有着上下五千年文明的農耕古國,在這片生我養我的農耕土地上,誕生了一代又一代頗具智慧和創造力的勞動人民,勞苦大衆在勞動生活當中結合實踐、根據經驗,總結出了很多“看似字面簡單,實則内蘊深厚”的民間俗語。隻要是能夠留存至今的民間俗語,其内在深厚内蘊絕對是值得後人借鑒學習的。正所謂:存在即合理,我想也是這個道理,既然千百年前老祖宗總結出來的俗語能夠流傳至今,那麼其中的重要因素,當然是這些民間俗語經過了後世人的考驗和反複驗證。
從很大層面上來說,民間俗語是深谙農耕社會的一種文化,它們都是經過曆史長河的大浪淘沙沉沉篩選而沉澱至今的。雖然他們是由文字所構成,但這些承載了祖宗們心血的漢字,倒像是我們和老祖宗對話交流的一種工具符号,這些文字載體鮮活的将老祖宗在千百年前的生活實踐以及生活經驗展現在了我們面前,時刻提醒着我們,時刻警示着我們。老祖宗們用他們的智慧将一個個通俗易懂且喜能樂見的故事,富有哲理性的給我們講述了出來。通過民間俗語進行了一次千百年前後的“世紀對話”。
今天我要為大家帶來了一句民間俗語,在現實生活當中,我們能夠經常聽到,但這句民間俗語也時常被人們“誤以為”。“隻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不知道讀者朋友們在看到這句話的時候,内心當中第一時間又會産生哪些臆想呢?這句話背後所蘊含的傳統農耕文化,卻是極其有講究的。
隻要一提到“牛和田的關系”,恐怕部分讀者朋友們就要想入非非了,但我所要提及的正是生我們養我們的農耕土地,正如首段我也提到了,我國是一個有着深厚傳統文化的農耕文明古國,在這片農耕土地上。勞動力和勞動工具發揮着主要的變革作用,而在廣袤無垠的農田上,“耕牛”是絕對不可或缺的一種勞動工具,也是勞動人民不可或缺的朋友。人類誕生以來,似乎就和土地深深依存在了一起,沒有土地就沒有糧食,沒有糧食也就不會有生命的繁衍。
人類誕生以來,墾荒種糧就随之開始了,而牛這種動物很快便成為了主要的勞動力。在人類利用的牲畜當中,“牛和馬”如今仍然是絕大部分貧窮農村地區使用的勞動工具,因為這兩種牲畜耐于訓斥和力氣較大的原因,所以便成為了幾千年來勞動必備之物。
還有另外一種說法,不知道大家聽沒聽過:古來大地屬陰,而牛屬陽。老子在《道德經》中明确闡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其後另外一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陰陽合而萬物生”。不過這種觀點似乎并不太科學,總而言之,我在此舉例目的就是為了突出“牛和田”的密切關系,尤其在古代社會,在沒有大機器生産的時代背景下,“牛和田”是萬萬不能分離開來的。
牛在田地的作用不僅僅隻限于耕田,農民在播種施肥的過程當中,很有可能依舊要用到牛的力量。但對于田地而言,牛對它的主要作用就是耕田。老牛每日拉犁耕田,春夏耕田播種—秋天收獲拉車,恐怕一年下來,老牛隻在冬天有三個月的休息時間。一年十二個月之中,大概有九個月的時間老牛都在勞作當中,如此日久天長的循環勞作,很有可能會落得個活活累死的下場。一旦老牛被活活累死,那麼耕田的主要勞動對象也就不得不變成了使喚老牛的勞動人民。也正因為如此,為了防止老牛過度勞累而活活累死,所以勞動人民在長久的勞作經驗之下,總結出了這句頗具道理的俗語——沒有耕壞的田,隻有累死的牛!
其實這句民間俗語我們還可以用反問句來轉換一下,方便大家更好理解——隻有累死的牛,哪有耕壞的田呢?老牛是具有生命力的一個物種,每日需要補充身體能量方才能夠充滿活力繼續勞動,簡而言之,老牛在為人類服務的同時要勞逸結合,如果勞作時間太長,而休息時間太短,或者身體供給不足的話,那麼老牛很有可能便會活活累死在耕田當場。相反,而田地就算被幾十頭老牛同時耕作,恐怕也沒有“耕壞”的道理,隻能說越耕越肥沃,哪有耕壞的說法?
聽過這句話的讀者,想必也聽過“老牛明知夕陽晚,不用揚鞭自奮蹄”這句俗語吧?這兩句話在很大程度上所表達的意思是相反的,老牛自身當然需要奮力勞作,幫助主人多分擔一些苦活累活,但對于農民而言,我們更需要好好照料這個夥伴,不要将過度的勞動都完全施加于老牛一身,那樣的話,受到的後果絕對是得不償失、物極必反的!
想要更加清楚地了解“隻有累死的牛,沒有耕壞的田”的話,可以點擊下方搜索卡片進行查閱: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