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入關以後,在中原地區漢文化的巨大影響下,康熙皇帝沿襲明朝舊制,創設了“東西六宮齊備,位号明确,等威明辨”的後妃等級制度。對于後妃等級和人數配置,《清史稿·後妃列傳》記載明确:“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嫔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
作為少數民族建立的封建王朝,清朝統治階層幾乎考慮到了所有有助于皇權集中、穩固統治根基的統治手段,後妃等級制度就是其中之一。也就是說,皇帝納娶後妃從來都不是一件随心所欲的私事,而是關乎皇權統治、朝局穩定的國家大事。
清代後妃形象
正因如此,清代後妃的每個等級在創設之初就被賦予了對應特權、地位和身份。例如皇後,就是“位居中宮”的後宮之主,就是“母儀天下”的女性巅峰,要賢良淑德,更要懿範六宮。可皇後畢竟隻有一個,要有高貴的出身、強大的外戚、優良的品德,更要有皇太後、皇帝乃至諸王大臣的首肯。封後之難,難于上青天。
可除了皇後以外的後宮妃嫔,哪一級後宮妃嫔的晉升才最讓人欣喜如狂呢?或者,哪一級後宮妃嫔的晉升,才能真正實現身份的轉換、後宮特權的一步到位?
其實,這一級後宮位分的晉封,在諸多影視作品中出現的概率極高,獲封妃嫔都會毫無例外的受寵若驚,大聲感謝“皇上聖恩”。
從“貴人”到“嫔”,就是後宮妃嫔晉升過程中,變化最為明顯,最令人欣喜如狂的所在。
封建皇權社會奉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處在統治頂端的皇帝自然也不能免俗,甚至将這一制度推行到了極緻。對于清朝的滿洲勳貴、達官富商甚至“僅為小康”的普通家庭往往會在“三妻四妾”之外,另置通房丫頭、貼身丫環等承擔服侍職責的女性。這種變現增加妻妾數量的方式,在皇帝的後宮中自然會以一種更名正言順、光明正大的方式存在。
對于皇帝而言,皇後是“正妻”;皇貴妃、貴妃、妃、嫔這四等高等妃嫔是“妾室”;而“嫔”之下的“貴人”、“常在”、“答應”即為民間俗稱的“通房丫頭”。也就是說,“嫔”之下的低等妃嫔沒有後宮封号,沒有妃嫔待遇甚至并不被皇室認可;諸如祭天、祭祖這類重大皇室活動,更沒有資格參加。
所以,從“貴人”晉升為“嫔”,就等于實現了從“通房丫頭”這等“供使令之宮女子”身份到“妾室”這等主子身份的轉變,欣喜程度,可想而知。
“妻妾成群”的清朝人
成為皇帝的“妾室”以後,便擁有了諸多與之對應的特權,其中有3種特權絕對屬于低等妃嫔“可遇而不可求”的所在:
1、撫養所生子嗣或收養低等妃嫔所出子嗣
根據《清稗類鈔》的記載,“皇子生,無論嫡庶,甫堕地,即有保姆持付乳媪手”、“皇女于其母,較皇子尤疏,自堕地至下嫁,僅與生母數十面”。也就是說,清代皇室子嗣并不在其生母身邊長大。但等到皇子和公主長到一定年齡,如果生母的位分較高,擁有撫養之權,便可以和所出子嗣“定時相見”。雖然“見亦不能多言”,但這畢竟能夠彌補一個母親心中的巨大缺憾。
這個“撫養之權”的分界線,就是“嫔”。“嫔”及其以上,擁有撫養所出子嗣之權;“嫔”以下的低等妃嫔,無此權力。除此之外,“嫔”及其以上,還擁有着收養低等妃嫔所出子嗣的權力,在曆來講究“母以子貴”的清代後宮,有一位子嗣或者是收養的子嗣,對于後妃的後宮地位、影響乃至受寵程度都有着極為關鍵的直接影響。
2、成為一宮主位
根據《清史稿·後妃列傳》的記載,除了居于中宮的皇後,“貴妃二,妃四,嫔六”這等高等妃嫔(皇貴妃,一般不和皇後共存),“分居東、西十二宮”。也就是說,“嫔”及其以上擁有着“一宮主位”的特殊地位,其餘居于東西六宮偏殿的低等妃嫔,自然也就成了她們“以供使令”的官女子,在承擔“侍上”職責的同時,還要承擔服侍“一宮主位”的義務。
都是皇帝的女人,同居于東、西十二宮,“嫔”就是主子,而“貴人”、“常在”、“答應”就隻能是奴婢,怎能讓人不豔羨。
“東六宮”之一景仁宮
3、皇帝駕崩以後的特權
皇帝駕崩以後,其後宮妃嫔一般會得到後世帝王對其後宮位分的尊封,皇太後、太妃、太嫔、太貴人就屬此類。但失去皇帝庇佑的前朝妃嫔,在意的并不是一個空頭位分,而是實實在在的晚年善待。
《清史稿·後妃列傳》有載:“先朝妃、嫔稱太妃、太嫔,随皇太後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也就是說,前朝“嫔”及其以上,才擁有和皇太後同居于“慈甯、壽康、甯壽諸宮”的權力,能夠被保證晚年生活條件。而那些前朝的低等妃嫔所能得到的待遇,自然會大大不如甚至會落得悲涼下場。
在清代後宮中,“貴人”向“嫔”的晉升,雖然隻是一級改變,也隻是諸多位分變化中的一種,但其代表了後宮妃嫔從奴婢到主子身份的轉變,代表了諸多後宮特權的獲得,更代表了一個悲苦女性能得晚年善終的安慰。皇後太遙遠,“嫔”或許才是清代後宮女人的最大夢想。
參考文獻:《欽定大清會典則例》、《清史稿·後妃列傳》、《清宮後妃》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