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ft每日頭條

 > 生活

 > 幼兒教師鼓勵幼兒的有效方法

幼兒教師鼓勵幼兒的有效方法

生活 更新时间:2024-08-08 18:08:12

01

培養幼兒常規的常用有效方法有哪些?

幼兒是否遵守常規與教師所用的方法有很大關系。方法得當,則事半功倍;方法不當,則适得其反。因此,教師要綜合而靈活地運用多種方法,使幼兒在積極、快樂的情緒情感中,建立良好的常規。教師可以嘗試的方法包括:

1、在環境創設中滲透常規提示

教師可以将班級的常規要求用繪畫作品、照片、圖示、文字符号等形式展現在幼兒的活動環境中,提示幼兒遵守常規。例如:幼兒進餐後常常忘記需要做的事情,面對這種情況,教師可以将擺放餐具、進餐、漱口、擦嘴等幾件事情用照片記錄下來,張貼在教室的牆面上,從而提示幼兒按順序做事。

2、強化幼兒的良好常規

教師要通過及時的表揚和鼓勵,對幼兒良好的行為進行強化,使幼兒感受到自己的優點和進步,使其良好的行為得到鞏固和發揚。例如:有的小班幼兒初入園時總是讓老師喂飯,不肯自己動手。當教師一發現這類幼兒有自己吃飯的行為時,就及時在集體面前表揚他們,還可以送給他們一些小禮物,以強化其良好行為。

3、和幼兒一起制定常規

針對班級常規中存在的問題,教師要和幼兒共同分析、讨論、制定常規。此方法比較适合中、大班幼兒。例如:戶外活動上、下樓時,幼兒會大聲喧嘩、推推擠擠。教師針對這個問題和幼兒一起分析其中存在的危險,共同制定上、下樓的常規要求:一個跟着一個走,靠一邊走;手扶着欄杆眼看着地面;不急不擠。

4、通過生動形象的故事、兒歌靈活地規範班級常規

比如,在引導幼兒輕輕走路時,教師可以帶領他們一起學習小花貓。教師邊做動作邊說兒歌:“走路要學小花貓,腳步輕輕靜悄悄,别人做事不打擾,大家誇我好寶寶。”幼兒愛模仿的特點在愉快的兒歌氛圍中被激發出來,這時,教師便可以告訴幼兒:“走路的時候我們也要像小花貓一樣輕輕的,不跺腳、不蹦跳,做個好寶寶。”在這樣的引導下,幼兒便知道了應該如何走路。

5、用遊戲激發幼兒學習常規

根據幼兒喜歡遊戲的特點,教師可以用遊戲的形式或采用遊戲的口吻激發幼兒學習常規,把對幼兒的要求轉化為幼兒的内部需求,從“你必須這樣”轉化為“我要這樣”。比如,小班的幼兒非常喜歡遊戲情境,在情境中他們會不自覺地融入角色。因此,在培養幼兒形成收拾玩具的意識時,教師可以用“送玩具寶寶回家”這一遊戲完成。比如引導幼兒邊收拾玩具邊說:“小玩具,要回家(把桌上的玩具放回玩具筐裡),黃筐住樓上(玩具櫃第一層貼上黃色标志,中間一層貼上紅色标志,最下面貼上藍色标志),紅筐住中間,藍筐住在最下邊。”

6、用拟人的語言引導幼兒習得常規

這種方法比較适合年齡小的幼兒。教師利用生動形象的拟人化的語言,引導幼兒理解常規,遵守常規。例如:在培養小班幼兒的進餐常規時,教師發現幼兒不愛吃青菜,于是便将吃青菜說成:“小白兔最愛吃青菜,多吃青菜最可愛。”

7、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

根據幼兒“愛模仿”的年齡特點,教師可以強化某些幼兒的正确行為,以激勵其他幼兒以他們為榜樣。例如:教師對認真洗手的幼兒進行表揚和鼓勵,希望其他幼兒向他們學習,也要認真洗手。好榜樣還可以是父母、教師或者是幼兒喜歡的文藝作品中的某個形象等。

8、家庭與幼兒園同步培養

教師可以通過家長會、班級教育博客等家園溝通的渠道,讓家長了解幼兒園的一日常規以及幼兒常規、行為習慣培養的正确方法;還可以通過家庭教育講座、教子經驗交流會、專家咨詢等活動讓家長學習科學育兒的知識和方法,避免家長在家庭中過度保護幼兒和包辦代替,鼓勵家長讓幼兒進行自理、自立行為的嘗試。

總之,常規教育就是幫助幼兒學會遵守集體生活規則,逐漸地從他律向自律發展,也就是從服從别人管理發展到自我管理。常規教育的目的是促進幼兒的社會化發展。教師要結合幼兒的實際情況,運用多種方式持之以恒地、靈活地促進幼兒常規的養成。

12

怎樣随幼兒的需要有效調節常規?(彈性常規)

“彈性常規”是指在對幼兒進行常規培養時不搞一刀切,尊重幼兒的差異性,強調更人性化、科學化的管理。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稱《綱要》)指出:“根據幼兒的需要建立科學的生活常規。”為了将這個精神落到實處,幼兒園在日常生活中的每一個環節都有明确的内容和具體的要求。但由于每個幼兒的個性和原有的學習經驗不同,同樣的教育在每個幼兒身上産生的效果也是不一樣的,因此片面追求“整齊劃一”的常規要求顯然是不切合實際的。如果不顧幼兒的個體差異強硬地執行這些要求,就會使常規不能成為“常規”,隻能産生一些短期的效果,甚至會給幼兒心理上造成不良的影響。

合理的常規要求是幼兒健康發展的保證。在生活常規中,有這樣一條進餐要求:“不剩飯菜,咽下最後一口飯菜後再離開桌子送回餐具。”可是,有的幼兒确實飯量小,特别是小班的幼兒或者剛入園的幼兒,他們可能對幼兒園飯菜的口味還沒完全适應,有時候可能真的吃不完。如果教師硬性要求他們必須吃完,有的幼兒可能會強忍着吃下去,但會在心理上留下陰影導緻以後害怕在幼兒園吃飯;有的幼兒還可能會有嘔吐現象。

常規培養的目的不是限制幼兒,而是為了促進幼兒的發展。同一個活動内容,對不同年齡的孩子的要求就不一樣。比如玩玩具,小班的常規要求是:遊戲時愛護玩具,輕拿輕放,玩完後放回原處;中班的要求是:能和同伴玩一種玩具,會輪流玩,知道玩别人玩具時要征求别人的同意,玩完後整齊地放回原處;而大班的要求是:愛護玩具,輕拿輕放,玩完後整齊地放回原處,并能将損0....壞的玩具與教師一起修補好。對于小班幼兒,常規教育的重點應立足于幫助幼兒完成家庭到幼兒園生活的過渡對于中班的幼兒,常規教育的重點應從幫助幼兒适應幼兒園生活轉變為讓幼兒學會與其他幼兒和諧共處對于大班的幼兒,常規教育的重心要放在培養幼兒對認知活動的自控能力上,幫助他們理解和内化規則。常規培養中,教師對幼兒行為的監督和控制應随幼兒年齡的增長而減少。

有人說,我們不能把常規當成釘在孩子身上的釘子,而要把常規變成種在孩子心田上的種子。我們不能總是刻意地去提醒、督促幼兒遵守常規,而是要把常規本身看成是幼兒主體意識的覺醒。特别是到了中、大班,孩子們的個性更加鮮明了,他們有了明确的行為意識。此時,教師應該引導幼兒學習商讨、制定班級常規,并自覺遵守,逐漸形成自主管理模式。比如,引導幼兒讨論喝水時應注意什麼、戶外活動時要怎麼做、如廁後怎麼做等,讓幼兒參與制定這些常規,并把幼兒的讨論結果物化在班級環境中,以便于幼兒每天看着常規要求進行自我管理和互相約束。

但彈性管理并不意味着放松要求,尤其是對于那些關系到幼兒身體健康的常規,如生活常規中的正确洗手的方法和步驟等,這類常規看似很繁瑣,但因為幼兒的身體發育尚不成熟,抵抗力較差,如果不注意衛生他們就很容易感染疾病,因此,這類的常規要求不能打折。

03

常規兒歌有哪些?培養幼兒常規兒歌怎樣編寫?

兒歌這種教育形式,在幼兒園的教育中是必不可少的。它形象生動、短小精練,适用範圍廣,尤其是在常規培養當中,能夠幫助幼兒生動準确地記憶常規要求和回憶常規要求。

在常見的常規兒歌中,有關生活常規的兒歌比較多,如《洗手歌》、《刷牙歌》、《喝水歌》、《排隊歌》等;有關遊戲常規的兒歌有《滑滑梯》、《大火車》等;有關學習常規的兒歌有《小闆凳》、《小畫筆》等。除了現成的兒歌,教師也可以根據自己班級幼兒的情況和培養的需要,編寫一些兒歌。

在編寫兒歌時;教師要注意以下幾點:

1、童趣性強

給幼兒園的小朋友編寫的常規兒歌,首先要充滿童趣,讓幼兒從心理上先接受并喜愛。例如,在指導小班幼兒喝水時,教師編寫了兒歌:“小水杯,大耳朵,握在手裡把水喝,咕咚咕咚喝一杯,身體健康笑呵呵。”在這首兒歌中,教師把水杯把兒形象地比喻成大耳朵,讓小朋友能夠清晰地感受到小水杯的生命力和卡通趣味,進而能夠準确地掌握握水杯的位置,順利地引導幼兒從握水壺、握奶瓶過渡到握杯子,幫助幼兒學會正确的喝水方法。

2、兒歌短小,語言簡單、易懂,指導性強

再以指導小班幼兒喝水時教師編寫的兒歌為例。在這首兒歌中,教師明确地指出“咕咚咕咚喝一杯”,既聲情并茂地描述了幼兒喝水時的狀态,又提示了幼兒飲水量的多少。此外,在小班幼兒喝水的時候,還可以引導他們聽一聽“咕咚咕咚”的聲音,以增加喝水的趣味性。

在編寫中、大班幼兒使用的兒歌時,就更要強調它的指導性與提示性了。例如,在指導中班幼兒學習刷牙時,教師編寫了兒歌:“小牙刷,手中拿,每天早晚把牙刷。上牙往下刷,下牙往上刷,裡面牙齒來回刷,刷出健康小白牙。”為了降低幼兒的齲齒發病率,很多幼兒園從中班開始,就要求幼兒飯後刷牙。把正确刷牙的方法編進兒歌中,幼兒就能夠在兒歌的提示下,掌握正确刷牙的方法。兒歌的指導性在這裡是顯而易見的。

3、邀請幼兒一起創編兒歌

大班幼兒更加喜歡參與富有挑戰性和創造性的活動。教師在創編兒歌時,可以邀請大班幼兒一起參與。比如,教師指導幼兒創編講衛生的兒歌時,可以先引導幼兒說說有哪些好的衛生習慣,也可以引導幼兒通過看圖片,根據圖片的内容總結一句兒歌。接下來,把大家讨論的結果或創編的兒歌連起來,套用一定的句式就形成了完整的拍手兒歌。然後,帶領大班幼兒在拍手遊戲中,邊念兒歌,邊把生活中的衛生常識記下來。因為又要背誦兒歌,又要記得拍手的動作,難度加大,幼兒的好勝心被調動起來,從而更用心地記憶兒歌。同時,教師也要鼓勵幼兒将一些生活常規帶回家、帶回社區,與家人和鄰居共同分享,使兒歌的教育價值最大化。

附:兒歌

拍手歌

你拍一,我拍一,早睡早起練身體。你拍二,我拍二,天天都要帶手絹。

你拍三,我拍三,洗澡以後換襯衫。你拍四,我拍四,消滅蒼蠅和蚊子。

你拍五,我拍五,有痰不要随地吐。你拍六,我拍六,瓜皮果核不亂丢。

你拍七,我拍七,吃飯細嚼别着急。你拍八,我拍八,勤剪指甲常刷牙。

你拍九,我拍九,吃飯以前要洗手。

你拍十,我拍十,髒的東西我不吃。

04

培養幼兒常規的常見環節過度遊戲有哪些?

幼兒園的一日生活可分為生活活動、遊戲活動、教學活動、戶外體育活動四類活動。活動之間都需要承上啟下的過渡。根據幼兒園的一日活動,常見的幾個過渡環節包括:來、離園環節、活動區遊戲與教育活動間的整理環節、戶外活動後與進餐環節間的整理環節以及午睡前後的整理環節。

1、來、離園環節這兩個環節是幼兒在幼兒園一天生活開始和結束的環節。在這兩個環節,教師可以組織很多豐富多彩的室内、外遊戲活動,讓孩子們高高興興地來園,快快樂樂地回家。

◆針對來園環節,教師不但要關注孩子的身體狀況,進行細心的晨檢,更要給予幼兒充足的自主遊戲的機會。比如:針對中、大班幼兒自主性強的特點,我們可以組織他們照顧自然角,讓他們記錄下植物的生長情況;也可以組織他們做一些區域活動前的準備工作。比如,整理美術區的活動材料,幫建構區鋪好墊子;還可以讓他們擔任小值日生,記錄天氣預報、登記自己和小夥伴的考勤情況等。

◆在離園環節,在幫助孩子們整理好自己的衣服和物品的同時,教師還要關注每個幼兒的情緒和身體狀況。此時,教師可以安排幼兒做一些既放松身心又易收放玩具材料的遊戲,如翻繩遊戲、拼圖遊戲、折紙遊戲、捏泥遊戲等。

2、活動區遊戲與教育活動間的整理環節

因為幼兒整理玩具的速度不一,每天的區域遊戲結束時,經常是動作快的幼兒等動作慢的,先收完的幼兒等沒收完的。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教師可以嘗試采取以下措施:

◆巧妙利用音樂調控幼兒整理玩具的速度。在收拾整理環節,教師可以播放一些節奏輕快、長短适中、有助于幼兒集中注意力的音樂,如《棉花糖》、《小寶貝》等。這類音樂要能給幼兒足夠的時間做事,而又不拖拉。它們猶如一個信号,幼兒聽到它們時,就知道要收拾玩具了。此外,我們還要尊重每個幼兒的需要,适當延長或縮短音樂的播放時間。最後,根據幼兒的完成情況結束音樂。

◆巧妙利用音樂調适幼兒的心情。從相對自由、自主的區域活動,進入到要求和限制相對較多的集體活動,幼兒的心情可能無法完全沉澱下來。為了幫助幼兒盡快過渡到下一個環節,在整理活動結束後,教師可以播放一些輕松、舒緩的音樂,如《彩虹糖的夢》、《安妮的仙境》、《柔如彩虹》等,讓幼兒安靜下來。

◆利用環境互動遊戲,緩解等待的焦慮。幼兒收拾玩具時的等待現象很多,讓幼兒根據自己的需要主動選擇活動内容、減少等待是教師們經常面對的問題。教師可以利用廢舊物在牆面和窗台上設置互動性的遊戲材料。例如,在中班牆壁上擺放豆子和筷子,讓幼兒玩練習使用筷子的夾豆遊戲;在大班牆壁上安放成語接龍磁力闆;在小班牆壁上,粘貼用無紡布和尼龍搭扣制作的水果,讓幼兒玩點數1—5的摘水果遊戲。這些遊戲易于收放,可以讓孩子們聽到回座位的音樂信号後,快速地收好玩具回到座位上。

3、戶外活動後與進餐環節間的整理環節在這個環節,教師又應該怎麼做呢?

◆分小組活動,緩解幼兒活動後的疲勞。餐前的盥洗是必不可少的程序。讓幼兒分小組進行盥洗,既可以幫助幼兒陸續進入到進餐前的情緒穩定狀态,又能讓他們放松身心,舒緩戶外活動帶來的疲勞。

◆交流分享遊戲,減少幼兒的等待。教師可以組織的遊戲包括:積塑玩具拼插遊戲——請幼兒介紹自己的玩具,與同伴協商玩,或交換玩具玩;“新聞袋袋褲”遊戲——請幼兒講述自己的新發現和新信息,使幼兒在交往中獲得語言運用能力的提高,“故事王大會”——請幼兒講述自己感興趣的故事,與同伴分享交流。集體遊戲比較适合小班幼兒,可以組織小班幼兒進行音樂律動和手指遊戲,這樣孩子洗幹淨的手也不會再次被弄髒。

4、午睡前後的整理環節

午睡前,在幫助幼兒做好午睡的所有準備工作的同時,還可以播放一些節奏舒緩的樂曲、兒歌或小故事,讓幼兒在不知不覺中,在安靜的、輕松的環境中傾聽,舒緩浮躁的心情,幫助幼兒盡快進入夢鄉。此方法還可安排在起床後、散步、喝水或自選遊戲環節中。

05

在過渡環節培養幼兒的常規應該注意什麼

1、應減少過多的控制和幹預,滿足幼兒在園生活時生理和心理的需求

如何使過渡環節更加有價值、更充實,更體現孩子的個性呢?教師減少對過渡環節的控制和幹預是關

鍵。在過渡環節中,教師應該幫助幼兒明确最應該做的事情是什麼、可以自由做的事情是什麼,然後給幼兒選擇的機會。例如:在區域遊戲結束後的整理玩具環節,收拾玩具、如廁、喝水這三件事情是幼兒必做的。如果還有時間,他們可以看看自然角的植物和積木區搭建的作品,可以和夥伴聊聊天,也可以玩自己帶來的玩具,這就給了幼兒自我選擇的空間,讓他們學會自己把握時間,滿足自己的需求。

2、調整過渡環節的時間,體現對幼兒的尊重

在幼兒園的一日生活中,教師要學會彈性地調整過渡環節的時間。比如,在操作性較強的教育活動結束後,整理的時間就應增加。然後,教師再根據孩子的收拾整理的速度,逐步提高常規要求。

3、邀請幼兒一起制定活動規則

比如,收拾玩具時,有些區域(如建構區、表演區)的幼兒總是動作比較慢,怎麼辦呢?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針對“某些活動區整理工作比較慢”這個問題展開讨論,然後制定合理的規則解決問題。這樣的常規實施起來更能以理服人,同時也增強了幼兒遵守常規的自覺性。

更多收藏:

幼兒教師鼓勵幼兒的有效方法(新手幼兒教師需要注意的5個問題)1

喜歡記得關注我們哦~

,

更多精彩资讯请关注tft每日頭條,我们将持续为您更新最新资讯!

查看全部

相关生活资讯推荐

热门生活资讯推荐

网友关注

Copyright 2023-2024 - www.tftnews.com All Rights Reserved